演绎母语教育的哲学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听课,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听过数千节课,却很少评课。上课者真的不容易,他们很辛苦,尊重上课者那是必须的,我知道随便说说那是一种不尊重。但看了人家的课,如果不说不写点东西,等于是欠债不还债,恰有一种不道德之感。这是很纠结的事!我很清楚,不管谁点评课,都要贴上一个个标签,贴准确了、贴得像艺术品等众人拍手称赞,贴的方位不对,贴得太多、太大,让人耻笑,结果教者没了,评者也消失了。著名特级教师郭老师把《灰椋鸟》发给我,我反复拜读,忐忑呀!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如牛,我可不是庖丁,却被逼着拿着牛刀宰课,哆哆嗦嗦,一身是汗,不敢靠前。
  认识郭老师的朋友都知道,她是长辫子姐姐,她有非常特别的笑声,是好响亮、好有穿透力的那种。我从她课堂中表现的微笑,感受到那是杜乡式的微笑(美国人把微笑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国杜乡发现的微笑,非常美、非常幸福的那一种;另一种是贵妇人剪彩时装出来的微笑,这种微笑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感受到她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幸福。我知道这是一种生命化幸福的追求,是为了人更有意思成长的生命追求。
  一、原始冲动: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回到原点的哲学追求
  德国著名艺术家赛茨认为,人类的“原始冲动”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文字表达;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即将内心经历可视化。小学语文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由“文字 图”组成,以赛茨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教材恰似“原始冲动”理念的巧合,《灰椋鸟》有文字有图,文字是徐秀娟看到灰椋鸟那场面产生冲动后的记录,图是教材编者根据徐秀娟的记录进行可视化的恢复,这该算作是编者的原始冲动。我喜欢“原始冲动”这个词,这个词折射出一种科学化、自然化、人性化的教学理念,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忽视这两种冲动,这两种原始冲动要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唤醒学生并产生共鸣,继而产生新的冲动。新的冲动是什么?那就是学生阅读后能继续使用文字、绘画来表达,或者用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来表达,比如音乐表达。郭老师教学中使用的音乐作品——《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就是音乐人读徐秀娟牺牲之故事后产生的原始冲动创作出来的,今天学习《灰椋鸟》理应有着更多的冲动,郭老师的这种暗示,肯定能激起学生的冲动,这从整个课堂来看,学生有了很多表达。
  这两种原始冲动其实告诉我们母语教育有两条非常重要的路决不能丢弃,一条就是文字表达,换一个词来说就是写作;第二条就是将内心经历可视化。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很独立,就是纯纯的阅读教学,即使有写作也只是小片断、小习作训练还被贴上“读写结合”标签,除此之外“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就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关注;像教材中的图,我们传统说法是“插图”,我一直不喜欢插图一词,我认为教材中的图应该是教材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一个整体,不是外在的,插图有一种外在的感觉,创造性地使用好这些图,能让抽象的内心表达变得更加具体。
  当下的阅读教学,对这两种“原始冲动”是缺少思考的,读写画自然一体的东西早被强行分开。郭老师做得很好,她把《灰椋鸟》上成了有文字表达、画面表达之原始冲动的课。郭老师利用大量的时间讲这一课的写作,比如她向学生出示“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表达”来讲自然段的表达顺序,这样就把散乱的场面、凌乱的感觉变得有序了,逻辑关系也清晰可见。再比如,她让学生为那动人的镜头起名,从学生起的名字来看,学生自动习得了一种“表达方式”。还有郭老师讲明线、暗线,这是很多老师不敢讲的东西,因为这些知识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考试也不考,郭老师讲了,是在学生理解下讲的,讲得很轻松,很自然。
  郭老师还非常重视画面,整节课,她在这儿花费的时间非常多,这种把文字变成画面的教学就是抓住原始冲动的教学,让内心世界变成可视的世界,理解文章就变得容易了。与郭老师聊课,她说自己的语言非常有魅力,容易把学生粘住。原始冲动最有粘性,因为原始冲动一旦产生,它会粘着你的思维创造奇迹!
  二、种子课堂: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应该有的教学追求
  我常说,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公开的还是常态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精彩的还是平淡的,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都是一颗颗能够发芽并结出硕果的种子。如果把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比作“游泳”,第一、二学段应该是带着孩子先“玩水”,第三阶段应该是专业的游泳基本概念、要领等讲述。现在第一、二学段在玩水我们可能做的还不够好,不过郭教师在专业的游泳指导上,却恰到好处。那郭老师通过《灰椋鸟》一课的教学,给予了我们一把什么样的种子呢?
  一颗种子叫热爱。《灰椋鸟》一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学完这课之后,学期就要结束了,整个小学阶段只剩下了一年了,字的教学按公开课的标准来看,没有什么花头,教不教,都没有什么可说的。郭老师不是这样的,她还是像往常一样——“椭”是左中右结构,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耳朵旁要窄一些,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什么是热爱,坚持这样教,学生坚持这样做,这就是热爱。
  一颗种子叫情境。李吉林先生的情境之种子传到了郭老师的课堂,郭老师把这颗种子再次种在《灰椋鸟》里。郭老师用歌曲创造情境,用图画弥补学生的未知,反复以情境提醒学生走进文本,捕捉场面。虽然这一方法不是创新,却是母语教育的必须。郭老师是一位非常自信的教师,与她聊课,她会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感性和抒情,强调她给学生创造的可以粘在一起的世界,她爱情境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对语文的痴爱。
  一颗种子叫方法。郭老师使用了“自学 交流”的方法,自学是个好方法,这一方法普通、简单、高效,人人能用。虽然郭老师还用“读、画、思”自学提示,没有完全放手,完全相信孩子能自学,相信每位学生有着自己的自学理解与行动,但通过学生的交流来看,这种提示是需要的,这是事半功倍的体现。有了教师筛选过的提示,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乱跑,对理解关键词句有好处,从师生对“排空而至”一词、感受最深句子的深刻交流中可以看出这一方法的价值。
  一颗种子叫博引。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外显表现往往是说话时旁征博引,老师常把掌声送给课堂中精彩的表现者,而这些精彩者都有个共性的特征,那就是在理解文章上用上了大脑中积累的词汇。郭老师这一课有很多精彩之处,看了这一课,谁都愿意把经久不息地掌声用在“品读第5自然段,把文字变成画面”,师生共同博引,精彩立即出现,精彩的出现就是课堂教学深刻理解的高潮,就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佳形势的表现。
  一颗种子叫智慧。文章一旦变成课文,研究作者的智慧,那是必须的,徐秀娟写下的这则日记,她真实的智慧被郭老师发现,并在课堂中引发学生思考。作者徐秀娟开篇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有什么好看的呢,偶然的电视中感人的场面,让她产生想去验证的冲动;接着写自己看到的真实——场面;最后写自己的真实改变,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说明作者真被热烈场面感染了,还有作者想到了很多很多,比原来更多。这样的内容、这样的情境展示,这样的文章样式,打动了教者,教者以她的魅力语言引导学生,学生自然会被打动,自然能接纳作者的被真实感染,记录真实的智慧。
  一颗种子叫思考。美国教育家多琳达说,世界上有2亿多学生不会思考,这2亿学生大多集中在非洲与亚洲,而亚洲的学生大多在中国。非洲、亚洲人口分别是7.5、36亿,学生总数8亿多,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共有2亿多学生。我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到底怎样?不言而喻!我听过好多老师上过《灰椋鸟》,老师把精力都集中在场面描写上,反反复复地读啊读,说啊说,真正的深入思考没有产生。《灰椋鸟》的最后一段是简单的,内容非常好理解,但“我想”却没有成为许多老师的关注,其实这一课是真实的“我想、我看、我写”,真实的东西需要大脑来思考、判断,还有论辩,这其实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告诉人们要拥有自己的思考力,提醒人们要终身使用好思考。因为会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不会害怕,才会有自信。小学阅读教学,我们是不讲哲学的,徐秀娟的这篇文章其实富含哲思,她回来路上的思考,给予学生的引领是重要的。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善于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的人,那是不一样的。而这一课如果不教思考,不教善于把思考记录下来,这肯定是母语教育非常严重的问题。我坚信,这颗思考的种子,在郭老师的课上发芽了!
  三、争辩驳论:母语教育的哲学需要我们往前走
  郭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特级教师,她对阅读教学的思考我是无法相比的,拜读她的课,与她进行一次次碰撞,每一次我的收获都是最多的。接到郭老师的课堂实录,读完一遍之后,我发给郭老师几个问题,与她争吵起来,美妙极了,但愿以郭老师提供的精彩案例促使我们能展开一场深刻的辩论:
  1.这篇文章出自徐秀娟的日记,入选课文时文体发生了变动,我们是按日记文体来教,还是按照说明性文体来教?郭老师说这是记叙文。其实从文章内容来看,从细分的文体学来看,这却是不折不扣的记录。文体,在教学中怎么体现呢?这是个难题,但小学语文教学的确需要探讨,因为探讨不好,我们广泛提及的语感训练可能会偏航。潘新和先生说,谈“语感”,首先要谈“文体感”,没有文体感的充分理解与全面体现,语感也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不存在抽象、孤立的“语感”,“语感”只有在具体的“文体”和特殊的“语境”中才是有意义的。培养“语感”,准确地说应是培养某一种“文体”的“语感”,进一步说,“语感”能力,是指在某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的特定“语境”中体现出的“语感”能力。阅读教学的文体感弱化,习作又有淡化文体之说,老师也只是带着学生写写简单的记叙文、应用文,像记录、说明文、议论文、剧本、研究报告、自传、他传、小说等文体还没有真正意义地走进我们的课堂,没有这些文体的广泛而深入地实践,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没有真正亲近哲学的表现。法国已经在学前班对3至4岁的儿童进行哲学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实验中让孩子们懂得任何想法都是合理的,并教他们如何使用语言、进行社交、接受他人和建立自信。
  2.郭老师,你见过灰椋鸟吗?这一篇课文我教过好多次了,但我至今没有见过灰椋鸟,对那种场面也只是课本中的那段描述。其实大多数的老师普遍没有见过,但课堂上却好像都见过,我常说这样的教学应该变一变,那应该以怎样的思维来改变这类课文的学习?在我个人的教学中,我一直不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坚信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我知道自己至今没有跑起来,只知课文中的那一点,而大多数的学生肯定考完就算了,起点最终还是沦为了例子。我的内心常感这是教学的悲剧!这样的事实,我们如何打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杨振宁教授回国。七十多岁的老人第一次到庐山浏览,他看到了瀑布后,立即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然后说:“这首诗,我六岁就会背诵,一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什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真是诗仙呀!以如此简洁的语言写庐山瀑布,看来只有诗仙能为。”从杨振宁教授的这段言说,看这类课文,我们要不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种希望?
  3.徐秀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们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价值?她的表达方式给予我们什么?徐秀娟与很多人不同的就是看了之后有了文字记录,这一记录让更多没有见过灰椋鸟的读者有了新知,这一记录其实也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有许多发现,发现之后别忘记记录,我认为这又是一篇可以唤醒学生爱上写作的课文。阅读教学中要不要将其点出来,给学生一个金手指?如果点了,是不是一种多余?
  4.学生与文本怎么对话?学生与作者怎么对话?学生如何看待那个场面描写?课堂中学生有很多精彩的表现,这种表现要不要保存下来?研究日本的母语教育,我们都会发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读后感,这种读后感不像我国中小学广泛使用的学生比较讨厌的读后感写作,而是给文中人物写信,或者模仿着作者给自己回信。根据遗忘规律来看,课堂中精彩的表现,如果不以文字记载下来,要不了多久,精彩就会远离我们。如何善待学生课堂的精彩?这是我们不得不研究的话题。
  (高子阳,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特级教师,215300)
其他文献
苏州市第三十中学自2002年起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十年里,学校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了从课题化到课程化再到学科化的转变。    第一个阶段:课题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2002年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兴未艾,很多学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学校决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培训骨干教师基础上以点带面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首先,学校组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文化理校、文化立校。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度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的整体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我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大致经历了规范、引导、陶冶三个阶段,目前学校正在向特色建设、高位发展的阶段迈进,制度文化的建设自然有了新的内涵,人文关怀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制度的规范功能  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具体来说,学校的制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多种能力的主要渠道,课堂效率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不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要学会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 
事件回放<<<<  據2019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南京某大学门口的理发店因实施“软暴力”被查。该店声称剪发只要20元,但剪发过程中店员会强行给顾客抹上“高价产品”,直到结账时才告知,然后提出办卡可以打折,强迫顾客消费。目前涉案8人因强迫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到4年不等。  时事鲜评  理发是关乎每个人的“头等大事”,但遗憾的是,理发行业的宰客行为时有发生,且多数情节夸张,索价离谱儿
摘要:课程难度是衡量教科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也定量地呈现了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论文选择大陆《科学》(浙教版)与美国主流教材《科学探究者》,以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内容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主题为例,对其课程难度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通过对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与课程难度系数的定量计算与比较,提出浙教版《科学》教材在该部分的难度相对较适宜,略低于《科学探索者》,这与科学课程实验区认为“地球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及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为学生设计出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的课程。通过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自尊感、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让学生的个性在深度上获得充分发展、广度上获得多元发展、整体上获得和谐发展,在与周围的环境(包括人、物、氛围等)的交互中实现共生发展。同时有效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课程文化发展。  关键词: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虚假热闹的现状,提出要追求语文课堂“静界”的主张,强调语文课堂要重视“静读”、“静思”、“静写”、“静听”。  关键词:语文课堂;现状反思;“静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6-0045-03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扫描    现象一: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表面看课堂气氛热烈,师生间“对话”不断,
赵赞:每所学校都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彰显自己的个性。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所倡导和实践的“智慧教育”,独特在哪里呢?  薛法根: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追求,是其与众不同之处。我们捉出“创造让人智慧的教育,建设令人向往的学校”,积极践行“智慧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程了。早在1990年,我们就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杜殿坤教授主持的中小学综合教改实验。启动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苏南小城镇儿童素质综
摘要:诵读使人们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的文字结构和意义结构为读者提供了转化为有声言语的基础和空间。文本的声音形态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对象化的产物。诵读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进行的,读者将文本转化为有声言语的过程其实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需要全面发挥诵读的理解、表意、益智的功能。优化诵读,可采取注重主体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策略。  关键词:诵读;语文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长期以来,“听说读写”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界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听说读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听说读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极其艰难。由此看来,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难题,也是一个实践难题,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攻关,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