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信息论与编码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体会,对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进行探索,主要从概念理解、教材选择、学生积极性调动和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经验探讨,为双语教学在专业课中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指导。
关键词:双语教学;原版教材;教学设计;小班制
作者简介:雷菁(1968-),女,陕西西安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传输与编码技术;黄英(1978-),女,湖南长沙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教学与管理。(湖南 长沙 41007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乃至外语教学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院校与国际接轨、迎接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充分关注我国的文化背景与母语交往环境的条件下, 稳妥地在一定学科、内容范围内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1]实行双语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评价专业办学水平的一个标准,因此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
许多高校都开始试行部分本科课程的双语教学,但从开设情况看,也有不少学校反映其效果并不理想,[2-7]还需进一步改进。人们对双语教育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尚无统一的定论。笔者结合在“信息论与编码基础”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实践,就双语教学的内涵、采用教材及教学方法等问题,谈谈对理工科高校中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一些理解与思考。
一、 关于“双语教学”概念的理解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两种语言(国内尤以中英文为主)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达到掌握该语言和学科知识的目的。其基本要求包括课程教学使用外文教材;使用外语讲授课程的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6,8]
双语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希望在专业课学习中给学生创造一种用外语直接获取专业知识、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扩大外语应用的实践平台,提高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双语教学的展开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在专业知识及外语应用方面的能力,为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影响的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应该说,近几年来双语教学在国内是非常热门的项目,就连许多中小学都在积极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理工科院校中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纯粹的英语课教学。双语教学的目的应是以掌握专业知识为主,而不应只注重语言教学,损害了学科知识点的讲授质量。这是双语教学中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即使教师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课,不能称为双语教学。
二、关于双语教材的选取
教材是专业知识的载体,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合适的英文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基础条件。目前关于双语课程教材的选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引进合适的原版教材,另一种则是自编英文教材。
采用自编英文教材,主要是考虑到各个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同,原版教材不一定能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另外,国内学生不太了解一些原版教材的背景,在理解上会引起偏差。这种情况在社科类和特殊专业的双语课程中更为突出,[8-10]因此有些学校或专业采取组织人员编写教材的做法,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应慎重操作,应注意所编写教材用语的准确性和可懂度。下面重点以“信息论与编码基础”双语课程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谈谈笔者对这方面的认识。
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各高校要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特别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优秀的外语原版教材,往往视角独特,融入了作者对相关学术思想的独到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体现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学生直接使用这类教材,可以直接了解一些学术问题的原汁原味解释,更有助于促进其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相关领域具有影响力的英文教材作为双语教学教材,更能达到双语教学的功能要求。
例如“信息论与编码基础”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国内可以得到的原版教材有以下几个主要版本。
(1)《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and Coding》,作者:McEliece,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体系结构完整,知识点较全面,较好反映了信息论与编码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知识点的介绍有一定深度,一些重要细节的阐述非常清楚,这是其他教材所不具备的。同时该书所配备的大量习题是正文内容的很好补充和扩充,颇具启发性,另外国内已出版了相应的中译版教材,更有助于双语教学的展开。
(2)《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作者:Thomas M. Cover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已有相应的中译版教材。这是国外信息论课程的一本经典教材,就其理论的完整性及在信息论知识的覆盖面而言,该书是最具权威的,在美国一流大学中获得广泛应用。该书在行文和编排风格上也是独具特色,特别在每章末以“历史回顾”的形式作结束,给出了本章所讨论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出处,使读者可方便地了解相关学术问题的起源。由于该书作者系斯坦福大学统计系教授,该书带有浓重的统计学色彩,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数学功底。但从工科学生的教学要求看,该书缺少对信息论的工程应用,特别是各种编码技术实现方法的介绍。
(3)《Applied Coding and Information Theory for Engineers》,作者:Richard B. Wells,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已出版相应的中译版教材。本书作者从工程应用角度引导读者学习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本浅显易懂的教材。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将信息论中各个测度概念与相关编码方法结合起来,穿插介绍,其好处在于把信息论的概念与工程应用中的具体技术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信息论对编码实现的指导意义。但由此带来的不足是系统性稍差,信息论的知识点过于分散、凌乱,不便于学生抓住学习的主线。
(4)除此之外还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Information Theory,Coding and Cryptography》(作者:Ranjan Bose),Gareth A. Jones的《Information and Coding Theory》。前者以一个工程师的视角解读信息论在信道编码、保密编码及图像压缩方面的指导,后者作为美国大学数学专业的教材,更突出信息论基本原理的严格推导论证,两本书各具特色,可作为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的参考书。
综合上述教材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涵盖面及与课程设置要求的吻合程度方面考虑,我们认为第一本教材更能满足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大纲要求,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具体教学中,内容还需进行一定的删减和优化。
由上述分析可见,引进的原版外文教材应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注意选用在国内外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教材;同时,最好配合中译版、相近中文教材或相关文献以帮助学生自学。
三、结合“关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双语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他们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态度和行为将对教学实施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调查发现,不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程度大相径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有的在课堂上能认真跟着教师授课思路走,积极地进行交流,甚至主动尝试用英语提出、解答问题,课后能认真阅读甚至通读指定的外文教材;有的则只跟着课堂内容学习,只阅读课堂讲授的相关章节;还有的对课堂英文讲解不感兴趣或接受很吃力,希望老师多用中文讲解,课后基本不读英文教材,而是找相应的中文教材或文献学习。分析其中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学生对将来毕业去向的定位不同;二是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同;三是外语基础不同,一般外语基础好、喜爱外语的学生比较喜欢上双语课程,主动性也比较强。
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授课教师首先应进行适当调查,了解学生英语水平及对课程的认识程度,可按对课程的认同度将其分为很高、一般和不高三类。
(1)对认同度很高的学生可进行“精英”模式培养,平时注意多分配一些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课程问题,进一步激发其对课程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研究。同时通过搭配分组方式,让这些精英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和加入到双语教学的交流中。
(2)对认同度一般的学生采用“关注”式教学。在平时教学中多观察,找出其兴趣点,并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交流等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关注,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对课程的畏难情绪和害羞感,激起其对双语课的学习热情和大胆表达的意识。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曾发现有几个原来成绩不错的学生,在本课程开课的头三周内表现平平,作业一般,课堂上也显得很腼腆,通过对其进行“关注”式教学后,在学期末的课堂教学中他们已能就课堂讲授内容竞相发言,各抒己见,一些观点颇有创意,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3)对认同度较低的学生要赋予更多的耐心和关心,一方面通过接触了解其学习难点,多进行答疑辅导,另一方面也需实施一定的“强制”措施,例如经常性有意或无意地考问其对专业术语的掌握程度,重点检查其作业、翻译、实验完成情况,使其在对课程中英文理解的加深过程中,提高对课程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为配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我们在具体的双语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办法,如教师讲授结合学生研讨,作业与思考题相配合,开通多种反馈渠道等。在“信息论与编码基础”50学时的双语教学中我们一般会组织5次左右的小组讨论、3次课堂测试与学生讲解点评、翻译3~5篇英文文献,每次课基本上都布置相应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解答。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我们的教学尝试鼓舞很大。
四、精心准备,科学设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采用双语教学,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每个教学环节应尽量做到全面准备、精心设计。
1.前期准备
(1)教师应仔细阅读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适合国内学生理解和思维习惯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调整,撰写教学日历,规划好重点、难点。
(2)广泛收集教学素材。
(3)制作教学课件。
(4)按不同等级设计习题结构,准备较为丰富的题库。
(5)为保证教学过程中英语讲授更准确、地道,双语课教师应准备一本双语教学课堂用语手册,或《科技英语写作》、《专业英语》等典型用语、常用表达语汇工具书。
2.教学过程中的设计
主要包括课堂内容规划、讲课方式及情境设计。
(1)每堂课的教学规划应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每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难易结合,接受与提问并存。
(2)情境设计包括讲解、思考及阅读课文时段的设计,提问与讨论的设计,中英文讲解比例的设计,教学用具的设计,课件播放形式及时间的设计,而且讲课顺序与节奏、板书以及专业术语的强调等问题都需预先有所考虑。
每次课后教师还应及时总结教学得失,学期将结束时应做一些问卷调查或座谈,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映和建议,为下一轮课程教学的开展做准备。力求教与学两方面协调一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小班制更有利于教学氛围的营造。在第一轮,专业课双语教学人数较多(100人左右),教师难以游刃有余地控制课堂,使得大多数处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忽视下,逐渐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加之双语学习本身的难度较大,学习兴趣下降。而在第二轮教学安排中,双语教学采用小班制,人数为30~40人左右,教师与每个学生交流的机会更多,课堂提问基本可保证每人至少被点到2次,再加之分组讨论、问题解答、作业批改等方法和手段,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到双语教学中,体会双语教学的乐趣和效果。
五、结束语
应该说,双语教学目前在国内还处于试点阶段,其相关的教学理念、有效的实施方法乃至强有力的政策措施都还在探索过程中,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热心投入和广大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只要我们科学遵循其内在的自然规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会逐渐显现其勃勃生机,为把学校建设成开放式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红英,龙建友.“参与式教学”在双语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25):110.
[2]张千帆.高校全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91-93.
[3]孙锦却.关于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6):111-1l4.
[4]李俊伟.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
[5]赵世奎,张盛林,刘发明.对高校双语教学问题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77-78.
[6]杨洪彪.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教育,2003,(5):10-11.
[7]彭兵,等.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4):36-38.
[8]王立君.试论强化“双语”教学的育人功能[J].辽宁高职学报,2006,8(6).
[9]史蕾,周克雄,罗晨玲.参与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7):1861-1862.
[10]刘振亚.实施双语教学法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39-40.
[11]韩小茜,赵丽,等.高效开展化学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河北学院学报,2006,22(5):105-108.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双语教学;原版教材;教学设计;小班制
作者简介:雷菁(1968-),女,陕西西安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传输与编码技术;黄英(1978-),女,湖南长沙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教学与管理。(湖南 长沙 41007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乃至外语教学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院校与国际接轨、迎接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充分关注我国的文化背景与母语交往环境的条件下, 稳妥地在一定学科、内容范围内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1]实行双语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评价专业办学水平的一个标准,因此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
许多高校都开始试行部分本科课程的双语教学,但从开设情况看,也有不少学校反映其效果并不理想,[2-7]还需进一步改进。人们对双语教育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尚无统一的定论。笔者结合在“信息论与编码基础”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实践,就双语教学的内涵、采用教材及教学方法等问题,谈谈对理工科高校中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一些理解与思考。
一、 关于“双语教学”概念的理解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两种语言(国内尤以中英文为主)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达到掌握该语言和学科知识的目的。其基本要求包括课程教学使用外文教材;使用外语讲授课程的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6,8]
双语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希望在专业课学习中给学生创造一种用外语直接获取专业知识、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扩大外语应用的实践平台,提高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双语教学的展开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在专业知识及外语应用方面的能力,为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影响的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应该说,近几年来双语教学在国内是非常热门的项目,就连许多中小学都在积极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理工科院校中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纯粹的英语课教学。双语教学的目的应是以掌握专业知识为主,而不应只注重语言教学,损害了学科知识点的讲授质量。这是双语教学中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即使教师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课,不能称为双语教学。
二、关于双语教材的选取
教材是专业知识的载体,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合适的英文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基础条件。目前关于双语课程教材的选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引进合适的原版教材,另一种则是自编英文教材。
采用自编英文教材,主要是考虑到各个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同,原版教材不一定能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另外,国内学生不太了解一些原版教材的背景,在理解上会引起偏差。这种情况在社科类和特殊专业的双语课程中更为突出,[8-10]因此有些学校或专业采取组织人员编写教材的做法,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应慎重操作,应注意所编写教材用语的准确性和可懂度。下面重点以“信息论与编码基础”双语课程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谈谈笔者对这方面的认识。
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各高校要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特别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优秀的外语原版教材,往往视角独特,融入了作者对相关学术思想的独到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体现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学生直接使用这类教材,可以直接了解一些学术问题的原汁原味解释,更有助于促进其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相关领域具有影响力的英文教材作为双语教学教材,更能达到双语教学的功能要求。
例如“信息论与编码基础”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国内可以得到的原版教材有以下几个主要版本。
(1)《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and Coding》,作者:McEliece,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体系结构完整,知识点较全面,较好反映了信息论与编码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知识点的介绍有一定深度,一些重要细节的阐述非常清楚,这是其他教材所不具备的。同时该书所配备的大量习题是正文内容的很好补充和扩充,颇具启发性,另外国内已出版了相应的中译版教材,更有助于双语教学的展开。
(2)《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作者:Thomas M. Cover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已有相应的中译版教材。这是国外信息论课程的一本经典教材,就其理论的完整性及在信息论知识的覆盖面而言,该书是最具权威的,在美国一流大学中获得广泛应用。该书在行文和编排风格上也是独具特色,特别在每章末以“历史回顾”的形式作结束,给出了本章所讨论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出处,使读者可方便地了解相关学术问题的起源。由于该书作者系斯坦福大学统计系教授,该书带有浓重的统计学色彩,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数学功底。但从工科学生的教学要求看,该书缺少对信息论的工程应用,特别是各种编码技术实现方法的介绍。
(3)《Applied Coding and Information Theory for Engineers》,作者:Richard B. Wells,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已出版相应的中译版教材。本书作者从工程应用角度引导读者学习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本浅显易懂的教材。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将信息论中各个测度概念与相关编码方法结合起来,穿插介绍,其好处在于把信息论的概念与工程应用中的具体技术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信息论对编码实现的指导意义。但由此带来的不足是系统性稍差,信息论的知识点过于分散、凌乱,不便于学生抓住学习的主线。
(4)除此之外还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Information Theory,Coding and Cryptography》(作者:Ranjan Bose),Gareth A. Jones的《Information and Coding Theory》。前者以一个工程师的视角解读信息论在信道编码、保密编码及图像压缩方面的指导,后者作为美国大学数学专业的教材,更突出信息论基本原理的严格推导论证,两本书各具特色,可作为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的参考书。
综合上述教材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涵盖面及与课程设置要求的吻合程度方面考虑,我们认为第一本教材更能满足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大纲要求,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具体教学中,内容还需进行一定的删减和优化。
由上述分析可见,引进的原版外文教材应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注意选用在国内外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教材;同时,最好配合中译版、相近中文教材或相关文献以帮助学生自学。
三、结合“关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双语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他们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态度和行为将对教学实施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调查发现,不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程度大相径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有的在课堂上能认真跟着教师授课思路走,积极地进行交流,甚至主动尝试用英语提出、解答问题,课后能认真阅读甚至通读指定的外文教材;有的则只跟着课堂内容学习,只阅读课堂讲授的相关章节;还有的对课堂英文讲解不感兴趣或接受很吃力,希望老师多用中文讲解,课后基本不读英文教材,而是找相应的中文教材或文献学习。分析其中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学生对将来毕业去向的定位不同;二是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同;三是外语基础不同,一般外语基础好、喜爱外语的学生比较喜欢上双语课程,主动性也比较强。
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授课教师首先应进行适当调查,了解学生英语水平及对课程的认识程度,可按对课程的认同度将其分为很高、一般和不高三类。
(1)对认同度很高的学生可进行“精英”模式培养,平时注意多分配一些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课程问题,进一步激发其对课程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研究。同时通过搭配分组方式,让这些精英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和加入到双语教学的交流中。
(2)对认同度一般的学生采用“关注”式教学。在平时教学中多观察,找出其兴趣点,并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交流等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关注,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对课程的畏难情绪和害羞感,激起其对双语课的学习热情和大胆表达的意识。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曾发现有几个原来成绩不错的学生,在本课程开课的头三周内表现平平,作业一般,课堂上也显得很腼腆,通过对其进行“关注”式教学后,在学期末的课堂教学中他们已能就课堂讲授内容竞相发言,各抒己见,一些观点颇有创意,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3)对认同度较低的学生要赋予更多的耐心和关心,一方面通过接触了解其学习难点,多进行答疑辅导,另一方面也需实施一定的“强制”措施,例如经常性有意或无意地考问其对专业术语的掌握程度,重点检查其作业、翻译、实验完成情况,使其在对课程中英文理解的加深过程中,提高对课程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为配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我们在具体的双语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办法,如教师讲授结合学生研讨,作业与思考题相配合,开通多种反馈渠道等。在“信息论与编码基础”50学时的双语教学中我们一般会组织5次左右的小组讨论、3次课堂测试与学生讲解点评、翻译3~5篇英文文献,每次课基本上都布置相应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解答。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我们的教学尝试鼓舞很大。
四、精心准备,科学设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采用双语教学,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每个教学环节应尽量做到全面准备、精心设计。
1.前期准备
(1)教师应仔细阅读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适合国内学生理解和思维习惯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调整,撰写教学日历,规划好重点、难点。
(2)广泛收集教学素材。
(3)制作教学课件。
(4)按不同等级设计习题结构,准备较为丰富的题库。
(5)为保证教学过程中英语讲授更准确、地道,双语课教师应准备一本双语教学课堂用语手册,或《科技英语写作》、《专业英语》等典型用语、常用表达语汇工具书。
2.教学过程中的设计
主要包括课堂内容规划、讲课方式及情境设计。
(1)每堂课的教学规划应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每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难易结合,接受与提问并存。
(2)情境设计包括讲解、思考及阅读课文时段的设计,提问与讨论的设计,中英文讲解比例的设计,教学用具的设计,课件播放形式及时间的设计,而且讲课顺序与节奏、板书以及专业术语的强调等问题都需预先有所考虑。
每次课后教师还应及时总结教学得失,学期将结束时应做一些问卷调查或座谈,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映和建议,为下一轮课程教学的开展做准备。力求教与学两方面协调一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小班制更有利于教学氛围的营造。在第一轮,专业课双语教学人数较多(100人左右),教师难以游刃有余地控制课堂,使得大多数处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忽视下,逐渐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加之双语学习本身的难度较大,学习兴趣下降。而在第二轮教学安排中,双语教学采用小班制,人数为30~40人左右,教师与每个学生交流的机会更多,课堂提问基本可保证每人至少被点到2次,再加之分组讨论、问题解答、作业批改等方法和手段,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到双语教学中,体会双语教学的乐趣和效果。
五、结束语
应该说,双语教学目前在国内还处于试点阶段,其相关的教学理念、有效的实施方法乃至强有力的政策措施都还在探索过程中,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热心投入和广大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只要我们科学遵循其内在的自然规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会逐渐显现其勃勃生机,为把学校建设成开放式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红英,龙建友.“参与式教学”在双语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25):110.
[2]张千帆.高校全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91-93.
[3]孙锦却.关于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6):111-1l4.
[4]李俊伟.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
[5]赵世奎,张盛林,刘发明.对高校双语教学问题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77-78.
[6]杨洪彪.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教育,2003,(5):10-11.
[7]彭兵,等.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4):36-38.
[8]王立君.试论强化“双语”教学的育人功能[J].辽宁高职学报,2006,8(6).
[9]史蕾,周克雄,罗晨玲.参与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7):1861-1862.
[10]刘振亚.实施双语教学法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39-40.
[11]韩小茜,赵丽,等.高效开展化学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河北学院学报,2006,22(5):105-108.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