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从”字读音考据辨正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句中“从”字读音自古以来多有不同意见,具体表现为“纵”音与“从”音之争。
  皇侃《论语义疏》云:“从,犹放也。逾,越也。矩,法也。年至七十,习与性成,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虽复放纵心意,而不逾越于法度也。”《天文本论语校勘记》:“唐本、津蕃本、正平本均作‘纵心’。”柳宗元《与杨诲之疏解车义第二书》曰:“孔子七十而纵心。彼其纵之也,度不逾矩,而后纵之。”王安石《王临川集·进戒疏》云:“孔子圣人之盛,尚自以为七十而后敢纵心所欲也。”苏辙《古史·孔子传》述文作“纵心”。翟灏《四书考异·列子·黄帝篇》:“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从心”与“横心”相对,故翟氏亦以“从心”为“纵心”。楼钥《攻媿集》引作“纵心”,王若虚《误谬杂辨》亦引作“纵心”。
  然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从,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心之所欲,而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俞樾在《群经平议》中引郑玄注云:“‘从,顺也。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耳顺、从心错综成文,亦犹迅雷风烈之比。‘从’与‘顺’同义,耳顺即耳从也,从心即顺心也。所欲不逾矩,乃说从心之义。惟其所欲不逾矩,故能从心也。”杨伯峻《论语译注》有:“‘纵’字古人多用于贬义,柳读难从。”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亦有:“《经典释文》于‘从心所欲’未注音,表明唐以前读书人一般读此处的‘从’对应今音‘cóng’;如读为‘纵’则一般要注‘子用切’,故不从皇说。”
  本文赞同后一种说法,考《论语》文例,“所”字38见,仅1例解释为名词“位置”,其余皆用于所字结构。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本文仅挑选出前动词,后所字结构的句式,整理的句式统一为“动词 某人/某物/‘其’ (之) 所字结构”,例如:
  《为政第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里仁第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述而第七》:“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路第十三》:“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张第十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其中,“之”可添可减,均解为结构助词,构成偏正结构,类似“的”义。因此,我们研究的这一句自应不例外,柳宗元于“心”字绝句的观点则被排除了。这样一来,我们在“从心所欲”中添上“之”字得出“从心之所欲”。
  在全面考察先秦典籍的“纵”字用法后,可将“纵”字解释为“放纵”义时的情况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与“诞”“弛”“恣”等构成联合式的双音词,如《仪礼注疏·士丧礼》:“‘读如马绊綦之綦’者,此无正文,盖俗读马有绊名为綦,拘止马,使不得浪去,此屦綦亦拘止屦,使不纵诞也。”《尚书正义·胤征》:“以太康逸豫,臣亦纵弛。此承太康之后,於今仍亦懈惰,沈湎于酒,过差非度,废天时,乱甲乙,是其罪也。”《毛诗正义》:“君既失道,小人纵恣,仁人不遇,故心之忧矣,如不浣之衣。”第二类是与“欲”等构成支配式的双音词,如《左传》:“夫子知度与礼矣,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离骚》:“纵欲而不忍。”“纵”表“放纵”义所支配的宾语,一般是以“欲”“体”“心”等字为代表的单音词。显然,“心之所欲”并不属于双音节词,因此从语法角度来看,读“纵”音不合适。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已经提到把“纵”解释为“放纵,不拘束”时在古代多用于贬义。以下给出实例,《左传·昭公十年》:“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尚书正义·大禹谟第三》:“‘逸’谓纵体,‘乐’谓适心,纵体在於逸游,适心在於淫恣,故以‘游逸过乐’为文。二者败德之源,富贵所忽,故特以为戒。”《尚书正义·太甲中第六》:“‘欲’者本之於情,‘纵’者放之於外,有欲而纵之,‘纵’‘欲’为一也。准法谓之‘度’,体见谓之‘礼’,‘礼’‘度’一也。故传并释之,‘言己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以召罪於其身’也。”《尚书正义·多方第二十》:“更说纣亡之由。乃惟汝商之后王纣,逸豫其过,纵恣无度。”《毛诗正义》:“不纵恣己色,以求专宠,此生民之难事,而后妃之性能然,所以歌美之也。”《春秋左传正义》:“传称勤则不匮,安则败名,齐侯纵心宴安,不欲征伐,安则自损其身,故言酖毒以劝之。”
  除此之外,就《论语》本身而言,“从”凡26见(包含重复句),除本文所探讨的这一句外,读“从”音共24处,读“纵”音仅1处。据我们整理,读“从”音时表“跟随”义14处、表“听从,取法”义4处、表“顺从”义4处、表“参与其事”义1处、表“追赶”义1处;唯独在《八佾》“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中读去声,表示音乐的展开,亦构成支配性的双音词。
  “纵”凡2见,均在《子罕》篇。第一处“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毋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这里的“纵”为连词,表“纵然,尽管”。第二处“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这里的“纵”表示“推动,使,让”。因此,本文推想皇侃将此句解读为“放纵心意”具有主观臆测之嫌。
  王力先生在其《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说:“当我们阅读一本古书的时候,是应该先体会古人的思想呢,还是应該先弄懂古人的语言呢?这个先后的分别非常重要,这是有关方法论的问题。古人已经死了,我们只能通过他的书面语言去了解他的思想;我们不能反过来,先主观地认为他必然有这种思想,从而引出结论说,他既然有这种思想,他这一句话也只能做这种解释了。后一种做法有陷于主观臆测的危险。当我们读古书的时候,所应该注意的不是古人应该说什么,而是古人实际上说了什么。”杨逢彬先生亦在其著述中多次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远比系统外部的要更加紧密,且其语言系统内部的证据独具自足性,唯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坚强证据才可成为驳倒旧说、建立新说的根本。例如,朱熹在解释“学而时习之”时,把“时”作“时时”讲,然而在《论语》成书时期,“时”只有“按时”之意。可见这与皇侃、柳宗元的解释类似,从情理等其他角度做出推断而忽略语言内部的系统性是主观臆断成分大于实际考证了。
  那么为何唐宋以前的学者作“纵”音蔚然成风呢?这就关涉到语言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变化等问题了。我们以历史主义的眼光审视皇侃所身处的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可知,当时的黄老思想、玄学思想盛行,提倡个性,讲究通脱。“纵”字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文人心态,因而做出推断。至于后代学者从皇说的原因这里引翟氏《考异》中的解释:“六朝人喜谈庄列,皇氏染焉,故值经文略似,而遂欲推以致之。然圣人维不思勉而中道,乃终身无少纵时也。释文‘从’字无释,盖以纵之一读而不可为训而姑且置之。唐宋人乃犹纷纷若此,此《集注》所以特正其音,而曰‘从’如字。”所以那时的学者,也犯了“附会”的错误,在此更正了。
其他文献
风吹荷花香,是最符合情丝翩跹的季节。  那一年,我退伍回乡去拜访一位故人,古朴的村庄,半亩莲塘。  一缕书香,咬住流逝的时光。  一眼见你,万物不及。村口一棵槐树边,你执书一卷,自信、善良、洒脱、飘逸……青春的气息、逼人的韵味在你的灵魂中流淌,由内向外散发着醉人的风韵……  做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美丽自己,芬芳他人。  今生有缘,风雨不散。你微微一笑,恰如一朵刚绽放的花朵,摇曳着青春。那一眼草色葱茏
期刊
微风摇醒村庄,戈壁滩沐浴金灿灿的阳光。他矫健的舞步如雄鹰,时而低旋,时而充满渴望。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是他心中的梦和难以愈合的心伤。  三年前,她是医疗救护队队长,风雪夜出诊,阿娜尔汗得救,她却失足滚下山岗。  他疯狂地喊着她的名字,晕倒在国际比赛的舞场。  思念如蛊,深植于心房。无眠夜,泪水斑驳无尽的忧伤。他形只影单,焦虑如影随形,摧毁美丽的梦想。他彷徨。  再翻她的遗物,日记本泛黄,字里行间
期刊
从南方A市出发,列车一路北上。张志远倚窗望着车外,野花点点,除了绿色,还是绿色。他归心似箭,甚至兴奋、激动。为了事业,离家半年了,他多想见到家人,更多的是想见到宝贝儿子。  圆圆的脸蛋,聪慧的大眼睛,淘气又可爱。将来,张家的接班人,会像一棵葱郁的大树,撑起一片天,光宗耀祖。想到这些,张志远不由得脸上露出微笑,春风荡漾。  下午五点多,他下車让公司司机接他回家,正好可以接放学的孩子。他给孩子打了电话
期刊
近年来,网络数字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互联网+”模式下构建网络平台是体育场馆社会化开放共享的一项选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对宁德市体育场馆
李州可是个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主儿,不知道他家哪位祖先积德给他修来的福,竟娶了个如花似玉且性格温柔的好媳妇。  李州每次喝得摇摇晃晃,骂骂咧咧回到家,媳妇起初总是哄着,边倒水,边捶背地好言相劝。见李州我行我素,劝告不起任何作用,媳妇便开始了一打二骂三上吊,可李州还是无动于衷。最后,媳妇使出撒手锏:闹离婚。  “离婚?门儿都没有!我不签字、不同意,你跟谁离呀!我这辈子算是赖上你了,下辈子也别想离开我
期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时光洗礼依然不朽,其中最为人挂怀的是乡国情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乡国情怀是大部分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蕴含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乡国情怀,既有对家的思念,也有对国的眷念。通过分析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乡国情怀,能够促进我们对其作品中所表达感情的理解,在深刻理解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体会国与家对个人的重要,会增加民族凝聚力与家国自豪感。  思乡是历代文学创作者亘古不变
期刊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对气象、天文、农事观察、研究以及探索出来的科技产物,也是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一种体现。诗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是文化传承的特殊窗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诗词记载了大量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内容。本文拟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入手,探讨节气的审美意蕴以及中国古人的生命宇宙观。  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气候的影响是一切影响中最强有力的影响
期刊
和妻子共同生活二十多年了,这么多年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  我们是通过媒人牵线,而后相识相恋的。  妻子个子不高,皮肤白皙,五官端正,双眼皮,朱红小嘴,一笑两颊会出现迷人的小酒窝。她学历不高,但是心灵手巧、贤良淑德。  清明节后的一天,她来了。几天不见,一件手工毛线坎肩跃然呈现在我面前。还亲自给我穿上,左看右看,不住地夸赞:“刚刚好,真帅!”  “丈母娘,有几个好姐姐呀,我都要了!”我學着猪八
期刊
天寒地颤,残叶飞旋。春梅站在法桐树下,心系大山那边,布满皱纹的脸折叠着苦苦的期盼。  夕阳深吻西山,寒风穿透心灵,化作一缕青烟。一辆小车慢慢地停在她的面前,向她问安。  数九寒天,冰封短剑挂檐,一位华发老汉,手拿披肩,春梅披上衣衫,搀扶老伴回返。小伙子紧跟在老人后面。  滴水成冰,封不住季节的更换,浓浓的酒香在屋内弥漫:“儿子,这是娘新酿的红酒,快尝一碗。”  他端起酒,说:“娘,您酿的酒真甜,是
期刊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研究。《诗经》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其中鸟类意象数量大、种类多且内涵丰富,如《周南·关雎》中出现的雎鸠、《周南·葛覃》中提到的黄鸟、《小雅·鸳鸯》中描写的鸳鸯、《小雅·鸿雁》中呈现的鸿雁等。为了深入探析《诗经》中出现的各种鸟类意象,本文对《诗经》中鸟类意象作品进行了统计与梳理,并以《诗经》中较为典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