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望非熊”源流考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k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熊”源流
  《六韬》《史记》有周文王占卜“非龙非彲,非虎非罴”,兆得公侯,获霸王之辅的记载。这段记载被广泛引用。从唐代开始,因为避李虎名讳,所以把“非虎”引作“非熊”。吕望“非熊”从唐代至明清相沿成习1000多年。王莉《馆藏“文王访贤”象牙牌鉴赏》认为:“明代小说、野史流行,将‘非熊’演绎成‘飞熊’,其魔幻之意更浓。”(《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0辑,三秦出版社,2013年)
  一、洪迈之见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容斋十笔》载:
  吕望非熊自李瀚《蒙求》有“吕望非熊”之句,后来据以为用。然以史策考之,《六韬》第一篇《文韬》曰:“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1.4。非龙非彲,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史记》云:“吕尚穷困年老,以渔钓干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默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后汉崔骃《达旨》云“渔父见兆于元龟”,注文乃引《史记》“非龙非彲,非熊非罴”为证。今之《史记》,盖不然也。“非熊”出处”唯此而已。
  洪邁“‘非熊’出处,惟此而已”,其实并非中的之论。
  二、“非熊”端绪
  从西晋到唐代开元年间,“非熊”与吕望已经发生联系,早于李贤《后汉书》的注释。
  1.干宝《搜神记》:“文王出游猎,占曰:‘今日猎得一兽,非龙非螭,非熊非罴。合得帝王师。’果得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同车载而归。”
  2.沈约《宋书·符瑞志上》:“将畋,史偏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遗汝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如此。”,
  3.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六《产业部下·田猎》:“《六韬》:文王卜田于渭阳,将大得,非熊非罴,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大吉。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于渭之阳,见吕尚坐以渔。文王劳而问焉。”
  4.王勃《九成宫颂及颂表》:“宝鸡获社,非熊入贶。”
  三、“吕望非熊”
  洪迈:“自李瀚《蒙求》有‘吕望非熊’之句,后来据以为用。”《蒙求》成于天宝五载(7461f)以前,以此为基础,“吕望非熊”的用法,自唐代一直沿用至明清。
  1.李瀚《蒙求》:“吕望非熊。”
  2.李白《大猎赋》:“获天宝于陈仓,载非熊于渭滨。”
  3.叶梦得《水调歌头·嚎州观鱼台作》:“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
  4.仲殊《柳垂金》:“降非熊,运符亨旦。”
  5.张鸣善《水仙子·讥时》:“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
  6.查德卿《双调·折桂令·怀古》:“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
  7.刘基《题太公钓渭图》:“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8.《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德感岐阳唱有凤,祥凝渭涘猎非熊。”
  9.《清史稿·乐志》:“念求贤渭水,兆协非熊。”《清史稿》:施国祁,字非熊。张勇,字非熊。
  四、“非熊”源于避讳
  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叫李虎,从唐初就为李虎避讳。唐人避讳的表现,不用虎符;本朝修撰的史书避讳;为避讳改易前朝的典籍。避讳方式,或把“虎”字省略,或以“菟”“兽”“豹”“豺”“熊”代替“虎”。因避讳的影响,唐昭宗时的进士徐夤《贺清源太保王延彬》:“姜牙兆寄熊罴内,陶侃文成掌握间。”如果回到《六韬》《史记》,诗文应作“姜牙兆寄虎罴内”才对。
  1.有唐一代,不用虎符
  《旧唐书·职官志》:“高祖武德元年九月,改银菟符为银鱼符。”为了避讳,把“虎”符写作“菟”符,不用虎符,改为鱼符。
  2.唐朝修史,避讳先祖
  举例而言,《陈书》《北齐书》《隋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晋书》成书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这四部史书为虎字避讳。
  (1)《陈书·徐陵传》:“足下高才重誉,参赞经纶,非豹非貔,闻诗闻礼,而中朝大议,曾未矜论,清禁嘉谋,安能相及。”《陈书·徐陵传》“校勘记:非豹非貔……《梁书·元帝纪》载陵《劝进表》亦有‘非虎非貔’语。此作‘豹’,乃避唐讳改”,把“非虎非貔”改为“非豹非貔”。
  (2)《隋书·五行志》:“其后陈果为韩擒所败。擒本名擒兽,黄班之谓也。”把韩擒虎记作韩擒或韩擒兽。
  (3)《晋书·刘牢之传》:“军次黄兽。”校勘记:黄兽,本作黄虎,“唐人避讳改”。
  3.唐人避讳,改易前史
  (1)《六韬》《史记》的“非虎非罴”,唐高宗之子李贤注释《后汉书·崔骃传》时,引作“非熊非罴”。
  (2)前引《搜神记》《宋书》的“非虎非罴”写作“非熊非罴”,是唐人所改。
  《隋书·礼仪志》:“黄初之详定朝仪,太始之削除乖谬,则《宋书》言之备矣。”《搜神记》《宋书》都出现在《隋书·经籍志》当中。《隋书》的修纂者看过《搜神记》《宋书》,其中的改易属唐人避讳所为。
  (3)为了避讳,改易《魏书·世宗纪》。《魏书·世宗纪》:“校勘记:宝卷将胡松李居士率众万余屯宛,卷六三《王肃传》‘宛’作‘死虎’。按‘死虎塘’‘死虎亭’,见《水经注》三二《肥水篇》。戴震校本云:‘案虎,原本及近刻并讹作氰考死虎垒在今寿州东四十余里。’《宋书》卷八六《刘缅传》:‘刘顺等东据宛唐,筑四垒。’《通典》云:‘宛唐,死虎之讹也,。宛唐、死雩当是唐人避李虎讳改。”
  4.皇帝读物,允许例外
  魏微奉李世民之命,编撰了皇帝读物《群书治要》。为了彰显要义,避讳只好退居其次,不避虎讳。比如,《<尚书>治要》:“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六韬>治要》编录有《虎韬》。   “熊”“非熊”意象
  一、“熊”的意象
  在古人的观念之中,熊与男子、壮勇、猛巧相关。
  1.梦熊。《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梦熊”,是得男子之兆。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叶梦熊,字男兆,是明代惠州著名的三尚书之一。
  2.射熊、猎熊。古人对熊相当熟悉,认为熊是勇猛、灵巧的动物。《尚书·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汉书·地理志》:“盩厔,有长杨宫,有射熊馆,秦昭王起。”秦汉时期,长杨宫就有射熊馆,汉武帝曾在这里射杀24头熊。胡曾《射熊馆》:“汉帝荒唐不解忧,大夸田猎废农收。子云徒献长杨赋,肯念高皇沐雨秋。”
  3.慕熊。《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列子·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华佗发明五禽戏,其中就有熊戏。叶舒宪《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熊图腾神话传统的深厚程度是足以让今人膛目结舌的,因为它的由来比我们通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还要早至少三千年!”
  虎、貔、熊、罴、豹,多用来作为男子之名。《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高辛氏才子有“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历史上,以熊为名者,不乏其人。《史记·楚世家》鬻熊“事周文王”。秦朝有将军杨熊;汉武帝时庄熊罴,因为避汉明帝刘庄名讳,后来被叫作严熊,开凿龙首渠。《晋书·冯统传》冯熊,“熊字文罴,中书郎”。唐代诗人杜甫《得家书》:“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杜甫的儿子名字中有“熊”。
  二、“非熊”意象
  因为避虎字讳,《六韬》《史记》卜辞“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被改为“非龙非螭,非熊非罴”。《尚书·牧誓》有“如虎如貌,如熊如罴”,其寓意是壮勇、威武,“非”作为否定词,“非龙非螭,非熊非罴”的指向,就是无关壮勇、威武。
  “非熊”是对占卜内容以点代面的撷取,“非”是否定词,指80岁的姜太公与熊的壮勇、猛巧无关,所以叫“非熊”。“非熊”指的是姜太公具有的韬略、智慧,称其为帝王师、霸王辅。《史记·齐太公世家》:“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隋书·炀帝纪上》:“鬻熊为师,取非筋力,方叔元老,克壮其酞。”鬻熊、方叔,成为周王室的重臣,不在于壮勇与筋力,而在于智略和鸿酞。
  随着“吕望非熊”和姜太公故事的流传,以此取名者不乏其人:唐代有赵非熊,顾非熊,孙非熊。《明史》王应熊,字非熊。《清史稿》施国祁,字非熊;张勇,字非熊。清代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清代著名画家任熊,字渭长。
  “飞熊入梦”
  许仲琳在《封神演义》开篇词中写道:“终日垂丝钓人主,飞熊人梦猎岐田。”第23回《文王夜梦飞熊兆》“漫道孟津天意合,飞熊入梦已先通”,在这一回中,姜太公自称“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文王曰:‘孤今夜三鼓,得一异梦,梦见东南有一只白额猛虎,胁生双翼,望帐中扑来,孤急呼左右,只见台后火光冲霄,一声响亮,惊醒,乃是一梦。此兆不知主何吉凶?’……宜生曰:‘昔商高宗曾有飞熊入梦,得傅说于版筑之间;今主公梦虎生双翼者,乃熊也……”,
  馮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的《曹沫手剑劫桓公,桓公举火爵宁戚》一回中,髯翁有诗曰:“自从叩角歌声歇,无复飞熊入梦中。”冯梦龙自称髯翁,他也把“飞熊人梦”与姜太公相联系。
  在民间姜太公之所以被称为“飞熊”,就是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
  一、历史分析
  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传说不需要历史的真实,但又脱离不了历史,正因为传说获得了某种历史的根据,才使得其中的故事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又因为传说不是历史本身,才使得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更典型化,增强了传说的艺术感染力,融入了民众强烈的爱憎和良好的愿望。这就是传说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飞熊入梦”就是这样的民间传说,脱离不了历史,往往有主观幻想和虚构。
  1.班固《答宾戏并序》:“殷说梦发于傅岩,周望兆动于渭滨。”商王武丁梦见上天给他派了一个能臣,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经营求之于外野,寻得傅说。周文王因为占卜之兆,在渭滨遇见吕望。武丁梦见傅说,与飞熊无关;周文王得遇吕望,却不曾入梦。傅说、吕望都是得贤于野的典型,两人的际遇判然有别,互不相干。
  2.《文王夜梦飞熊兆》把原来互不相干的两个人、两件事虚构组合成为一个故事。把“飞熊”之号,冠于姜太公和风后、老彭、傅说、常桑、伊尹;把傅说通梦武丁,嫁接成了吕望通梦周文王;把占卜之兆,虚构成梦见“飞熊”之兆,使之与姜太公道号“飞熊”对应;把“飞熊”之号给傅说,是为了把“飞熊入梦”一并赋予武丁和周文王。
  3.周文王狩猎获吕望于渭滨,有文献和考古依据。除了《六韬》《史记》,还有《汉书·贾邹枚路传》:“周文王猎径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凤雏甲骨H11:3卜甲刻辞:“王获田至于帛衣王田。”意思是“殷王到帛地狩猎且有所收获”。凤雏甲骨H11:48卜甲刻辞:“渭鱼既吉兹用王其乎。”“渭鱼即是渭河之鱼。既吉即已善、已美、已好之义。兹用即放心吃用。王其乎,即王这样说。”有学者曾指出,这与周文王渭滨渔猎获遇姜太公有关。
  二、“飞熊入梦”溯源
  在梳理了“非熊”形成、流传的轨迹之后,就能探寻明代从“非熊”演绎“飞熊入梦”的逻辑脉络。
  1.“蜚”“飞”通假。“非”“蜚”音同形似,为“非熊”演绎成“飞熊”准备了条件。《汉书·王莽传》:“夏,蝗从东方来,蜚蔽天。”师古日:“蜚,古飞字。”赵平安《秦西汉印章研究》:“汉印章大量使用通假字。秦汉是通假字使用的高峰期。秦西汉印文,虽多为地名、官名、人名,由于受到大气候的影响,常常可见通假字。”“上海博物馆藏有‘佽蜚丞印’封泥。《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太初元年改左弋为‘佽飞’。蜚通飞。西安汉城遗址出土‘佽飞官当’和‘次蜚官当’瓦当,用字不同,说明当时通假已经存在。”   2.文本回归和对虎的认同,使“飞熊”成为“飞虎”。《封神演义》:“今主公梦虎生双翼者,乃熊也。”“飞熊人梦”,是生有双翼的“飞虎”而不是生有双翼的“飞熊”,尤为名不副实。古人对虎颇为熟悉,《封神演义》有神话人物黄飞虎、黄飞彪。《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礼记·檀弓》孔子说“苛政猛于虎”。《逸周书·寤敬》:“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封神演义》作者或者知道《六韬》《史记》原本作“非虎”,因避讳才成为“非熊”,考虑到社会上对虎的认同度更高,所以把“飞熊”的形象还原为生双翼的“虎”,名字还是叫作“熊”。
  3.诗赋与对仗促进了“飞熊”传播。王勃《九成宫颂及颂表》:“长围躞蹀,得骏马于秦炯;大辂徜徉,载飞熊于渭浦。”唐开元、天宝以来,“非熊”成为约定俗成的用法,“飞熊”在这里的本义仍是“非熊”,通假为“蜚熊”“飞熊”,与“骏马”对仗。因为王勃在同一篇文字中,已有“非熊入贶”的语句,说的就是占卜。
  《后汉书》崔驱“渔父见兆于元龟”,唐代胡曾“当时未人非熊兆”,唐代徐夤“姜牙兆寄熊罴内”,宋代葉梦得“徒自兆非熊”,明代刘基“偶应非熊兆”,《清史稿·乐志》“兆协非熊”,所说都是占卜之兆。与此不同,《封神演义》“文王夜梦飞熊兆”,冯梦龙“无复飞熊人梦中”,所说的是入梦之兆。冯梦龙的弟弟冯梦熊,字杜陵,号非熊。“梦熊”一般指生男之兆,联系乃兄冯梦龙的诗句“无复飞熊入梦中”,这里的“梦熊”指的是“飞熊入梦”,而不是生男之兆。这是“飞熊”与“非熊”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交汇。据此推测,“飞熊入梦”成型于明代中晚期的可能性要大。
  《明史》《清史稿》中以“非熊”为名字者,赫然在列。与“非熊”在正史中相承沿续的同时,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飞熊”则在民间传布、流行。比如,《封神演义》的“夜梦飞熊”,在民间留下了印迹。李渔《笠翁问对》:“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兆飞熊”所指应是民间传说的“飞熊入梦”,“飞熊”对仗“化蝶”,助推了姜太公“飞熊入梦”“飞熊”名号的传播。与此相应,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王访贤”象牙牌:“阴符两字系杆头,金铃鱼腹总夷犹。当时不入飞熊梦,野草寒烟没钓钩。”
  如果没有唐代避讳把“非虎”改为“非熊”,使姜太公“非熊”之称相沿1000多年,就不会有明朝成型的民间传说“飞熊入梦”。如果这个看法成立,有“飞熊入梦”意蕴的诗词或者文物藏品,都应往明代以后考虑。
  从民间传说的视角看“文王夜梦飞熊兆”,对于神话人物姜太公,“飞熊”赋予他飞熊之号、飞虎之形,具有熊的猛巧、虎的威武,还有“非熊”寓意的韬略、智慧。《宋书·乐志》有《玄云》:“周文猎渭滨,遂载吕望归。符合如影响,先天天弗违。”“夜梦”的寓意还有君臣心意相通,求才于野是天命的安排。这个民间传说主观的幻想和虚构非常明显,融入了传播者强烈的爱憎和良好的愿望。
其他文献
Based on the method to change blade loading type along blade height, that is, applying aft-loading at both end zones of cascade while applying fore-loading in t
自2007年以来,我的人物画作品主要是以惠安女为题材。惠安女子勤劳、坚韧、勇敢的品质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引起共鸣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极大的创作热情。所以,在构思《闽海安
期刊
针对G393区块储层存在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等特征,综合地震、测井、地质、油藏等学科对该地区储层进行了精细地质建模。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之上,结合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建立了各小
【内容摘要】当前《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是很乐观,那么如何改变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现状呢?本文从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字】农村;课外阅读;现状;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
地球以其昔日之宏大而变成当今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村”,这不单单是甚至主要不是某种诗意表达的结果,而是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客观上和心理上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黄道侗族乡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南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东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境内辖10个行政村,为侗族聚居地,历史上曾是古驿道,也是军事要地.据黄道侗族乡刘、
期刊
《边城》小说中,在作者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这里的风光明净旖旎,教化着朴实的人们.这里的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
自然生境中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传播距离有限,这类植物更有可能与其亲缘相近的植株相邻。植物个体能否识别邻株的身份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会对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亲缘选择理论预测亲缘相近的植物间可以通过亲缘识别和选择作用,有效地削弱彼此间的干扰和竞争,从而增加适合度。对植物通过根系进行自我/非我和亲缘识别能力、作用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疑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植物身份识
由大漆所孕育而生的漆文化自7000多年前出现至近代中国,一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佐证。它更像文明星空中的一个坐标,从初始的苍古指向无穷的未来。大漆孕育了东方的智慧与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