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理想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洛杉矶郊区,有一个名叫约翰·戈达德的男孩,在14岁之前,他一直没有见过什么世面。15岁那年,他自拟了一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计划表,表上详细地开列了他立志要在一生中完成的大事——××年,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年,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年,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年,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年,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年,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年,主演一部电影;××年,写一部乐谱;××年,出一本书;××年,游览世界;××年,结婚生孩子……
  他把每一项内容都编上号,共有127个目标。他从拟订好志愿的那一天起,便循序渐进地开始了“人生计划之旅”。他按照计划逐个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到49岁时,已经成为一个闻名遐尔的探险家和艺术家。他在谈到自己何以能够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时,深有感触地说:“你必须确定你所追求的成功的确切目标,比如一生要赚多少多少钱,而不能笼统地讲要赚很多很多钱。理想越细越好,目标越具体越好。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你必须建立相应的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使自己切切实实地看到目标在哪里、怎样去实现,然后一步步地向着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接近。等到每个具体的目标达到时,你一生的远大理想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妙哉斯言!透过这一番朴实无华但却绝妙无比的言词,我们看到了一个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成功者的典范。
  我们常常以“胸有宏图大志”形容一个人理想的远大,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将自己的“宏图大志”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并为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而迈出一步步实实在在的行动。譬如,有的人想当科学家,于是成天在高深莫测的数字圈里和故纸堆中死钻硬研,总想着一鸣惊人、一步登天,却不晓得任何科学发明和创造都必须从最简单的ABC做起,只有攻克一个个具体而细小的课题,才能一步步进入发明创造的殿堂;有的人想发大财,于是常常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只知道盘算如何变成腰缠万贯的富翁,却不明白“聚沙成塔”的道理,只有从一分分赚钱的“原始积累”开始,才能逐渐使自己的腰包丰厚起来。如果没有细化了的理想和具体化了的目标,理想永远只能是理想,它越“远大”,落空的概率往往就越大。
  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够在年仅26岁时就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一流的成绩?不仅因为他天赋聪颖和理想远大,而且因为他运用了“直接目标法”,把对物理学的探索细化成了一个个具体而直接的目标。他在《自述》中说:“数学和物理学的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我短暂的一生……可是在这些领域里,我学会了识别那种能够达到深邃知识的目标,而把其他许多可望不可即的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我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其实,何止约翰·戈达德和爱因斯坦,翻开古今中外所有伟人和名人的成功史,无不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理想越细越能梦想成真,目标越小越能如愿达到;而无数细小理想和具体目标的实现,便成就了宏伟蓝图、辉煌大业。
其他文献
常宁市总工会深入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采取“以德立会,依法治会,以廉管会”的工作方法,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收到了较好效果
初学写作时,我颇自负,一心想在刊物上发表些文章。为实现这一宏愿,我夜以继日地伏案苦写,因心系所得,虽辛苦,我仍乐此不疲。好不容易熬出了一些“得意之作”,便迫不及待地寄给了几家
在中国档案学会1986年组织的全国第一次档案学优秀论著、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我省档案馆邓先成、王兴中、杨武姿、熊治洪、王玲等同志编辑校注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有一个故事总让我觉得有些意味深长。某个秋夜,寒风刺骨,冷雨斜飞,一位名叫约翰的中年人从纽约某剧院走出来,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这位中年人特别喜欢看戏,平时看完戏之后,
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人们共同拥有金子般珍贵的时间时间—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如微风轻吹从来不动声响从来形迹不现有的人时间从身边逝去只感受似水流连报怨桃李春风间未饮尽
A、未雨绸缪 一只山猪在大树旁勤奋地磨獠牙。狐狸看到了,好奇地问它,既没有猎人来追赶,也没有任何危险,为什么要这般用心地磨牙。山猪道:“你想想看,一旦危险来临,就没时间
这天早晨上班,桌上摆放着一封信,是印有“中国税务学会”字样的黄皮大信封,拆开一看内装一幅国画和一幅书法作品。另附一封简短的信,那是赵昭老人娟秀的字迹。我迫不急待地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山区县。几年来,孟连县委、政府极其重视少数民族史料的收(征)集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史料的收集、
就这么认识了,在网上。那个下午,他百无聊赖,一时的好奇,他点击了那条下划线。是一个征友的信息,一个女性的名字,一个e-mail地址。他想,那个美妙的名字后边。是不是一张大胡
我的一位朋友,因为女儿嫁到美国去了,他自己最近也到美国去了,他也就通过电子邮件,不断地把他在异国他乡的感受传达给我。在昨天的电子邮件中他说到:“在美国,人们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