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y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N1期(1~ 2枚淋巴结转移)的12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126例患者中仅1枚淋巴结转移者70例,2枚淋巴结转移者56例。上纵隔淋巴结、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贲门周围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早期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3.8%(14/26)、38.3% (41/107)、34.5%(30/87)和36.8% (39/106)。隆突下淋巴结转移(P=0.031)和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P=0.042)是影响食管鳞癌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8%比26%,P=0.004);而仅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则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33%比12%,P=0.029)。

结论

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易转移至上纵隔、中下食管旁、贲门周围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等部位,而隆突下及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是N1期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其他文献
胃是食管切除后重建的首选替代器官,但早期的全胃代食管有许多缺点。近年来,"管状胃"代食管被广大学者所接受。本文就胃代食管的解剖生理优势,全胃代食管的缺点,以及"管状胃"的改进作一总结,供大家参考。
目的比较胸中段食管癌微创与开放Ivor-Lewis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121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微创食管癌Ivor-Lewis术60例(腔镜组),传统开放食管癌Ivor-Lewis术61例(开放组)。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和食管癌补充量表QLQ-OES18,及自增的2个项目对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
目的比较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情况,探讨胸腔镜手术的根治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经左颈右胸上腹食管癌根治术治疗3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9例行传统开放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开放组),105例行胸腹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腔镜组清扫纵隔淋巴结数目为(1
目的对比胸腹腔镜Ivor-Lewis术与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二科同一治疗组采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28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Ivor-Lewis组103例,McKeown组185例,两种手术方式均进行胸腹部淋巴结清扫。对比观察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或开腹率、术
目的探讨大网膜纵隔移位固定对食管癌Ivor-Lewis术后近期胸内感染并发症的预防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胸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行Ivor-Lewis手术的14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大网膜纵隔移位固定者84例(改良组),未行大网膜纵隔移位固定者64例(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胸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和对照组分别为胸内感染发生率39.3%
过去的10年间,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在很多外科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可以使患者更快地恢复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在增加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减少了治疗费用。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并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探讨食管癌快速康复外科的具体措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食管癌微创术后不进行胃肠减压并早期进食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行微创手术治疗、且术后不放胃管不禁食(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的156例的食管癌患者(早期进食组)。并选取2012年1–12月间行微创手术治疗但接受传统围手术期处理(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及鼻肠营养管,术后第7天开始经口进食)的1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晚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