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数学题目,有多种解法。小朋友在解题时,要注意灵活选用方法,以便迅速获解。
例1.警察发现前方30米处有一名正在逃跑的小偷,便奋起直追。警察1步跑1.4米,小偷1步跑1米,警察跑4步的时间小偷可以跑5步。警察追上小偷时,警察跑了多少米?
我是这样的。
由题意可知,当警察跑了1.4×4=5.6(米)时,小偷跑了1×5=5(米),警察比小偷多跑5.6 - 5=0.6(米)。因为30米里包含有30÷0.6=50(个)0.6米,所以警察跑50个5.6米就能追上小偷,即跑了5.6×50=280(米)。
例2.甲、乙两个相同的杯子,甲杯中有半杯清水,乙杯中盛满了酒精含量为50%的酒精溶液。先將乙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甲杯,搅匀后再将甲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乙杯。这时乙杯中的酒精溶液浓度是多少?
我是这样解的。
假设把乙杯中的酒精溶液平均分成100份,则甲杯中的清水为100÷2=50份。乙杯100份中含纯酒精50份,那么一半就含纯酒精50÷2=25份。把乙杯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甲杯后,甲杯中含有25份纯酒精,搅匀后再将甲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乙杯,则倒入乙杯中的纯酒精是25÷2=12.5份。由此可知,这时乙杯中的酒精溶液浓度是( 25 +12.5)÷100=37.5%。
例3.下图所示是桌月的日历表,在此日历表上可以用一个矩形圈出3×3个位置相邻的9个数(例如6,7,8,13,14,15,20,21,22)。若圈出的9个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积为192,则这9个数的和为()。
我是这样解的。
先找规律,运用规律来解答。所圈出的最大数22与最小数6在矩形的对角线上,最大数比最小数大22 - 6=16:最大数22与最小数6之和的一半等于中间数14,中间数14的9倍等于圈出的9个数的和。
据此,先把192分解质因数,然后组成两个因数,并使一个比另一个大16。192=2×2×2×2×2×2×3=(2x2x2)×(2x2x2x3)=8×24。即最大数是24,最小数是8。进而可知,这9个数的和为(24+8)÷2×9=144。
例4.老师对六(1)班的一次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男生的平均分为93.2,女生的平均分为90.2,全班的平均分为92.2,则这次六(1)班参加考试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倍。
我是这样解的。
“移多补少达平均”。由题意可知,男生的平均分比全班的平均分高93.2 - 92.2=1(分),女生的平均分比全班的平均分低92.2 - 90.2=2(分)。把2名男生和1名女生分为一组,每组2 +1=3(人)的平均分就等于全班的平均分92.2。由此可知,这次六(1)班参加考试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1=2倍。
例5.两根不同长度的绳子,如果它们都剪掉相同的长度,剩下的长度比为2:1,如果它们再剪掉与上次相同的长度,剩下的长度比是3:1,求原来两根绳子的长度比。
我是这样解的。
如下页图所示。画第一次示意图时,由于不知道剪去的和剩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画出示意图即可。画第二次示意图时,受第一次剩下的是2:1限制,就不能随意来画了。经试画,只有2:1=4:2时才符合题意。可以看出,“同样长”为第二次剩下的1份。因此,原来两根绳子的长度比是5:3。
例6.一所小学兴趣小组的男、女人数之比是3:1,学校兴趣小组有科技组、书法组、合唱组。已知这三个小组的人数比是10:8:7,科技组中男、女生的人数之比是3:1,书法组中男、女生的人数之比是5:3,合唱组中男、女生人数之比是多少?
我是这样解的。
由题意可知,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既可平均分成3 +1=4份,又可平均分成10 +8+7=25份。由此可知,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是4和25的公倍数。按4和25的最小公倍数100人来计算比较简便。科技组中有男生100×10/(10+8+7)×3/(3+1)=30(人),女生100×10/(10+8+7)×3+1/(3+1)=10(人);书法组中有男生100×8/(10+8+7)×5/(3+1)=20(人),女生100×8/(10+8+7)×3/(5+3)=12(人)。由题意可知,兴趣小组中共有男生100×3/(3+1)=75(人),女生100 - 75=25(人)。进而可知,合唱组中男、女生人数之比是(75-30-20): (25-10-12)=25:30
例7.如下图所示,在一个棱长为24厘米的正方体密闭容器的下底固定了一个实心圆柱体,容器内盛有m升水时,水面恰好经过圆柱体的上底面。如果将容器倒置,圆柱体有8厘米露出水面。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积是正方体底面积的1/8,求实心圆柱体的体积。
我是这样解的。
由题意可知,圆柱体的底面积是24×24×1/8=72(平方厘米)。“将容器倒置,圆柱体有8厘米露出水面”,这就相当于把圆柱体从水里向上提升了8厘米,露出水面的体积是72×8=576(立方厘米)。由此可知,原来的水面下降了576÷(24×24)=1(厘米)。水面下降1厘米后是8厘米,则原正方体无水部分是8 - 1=7(厘米)。进而可知,原来水深24 - 7=17(厘米),实心圆柱体的体积是72×17=1224(立方厘米)。
例1.警察发现前方30米处有一名正在逃跑的小偷,便奋起直追。警察1步跑1.4米,小偷1步跑1米,警察跑4步的时间小偷可以跑5步。警察追上小偷时,警察跑了多少米?
我是这样的。
由题意可知,当警察跑了1.4×4=5.6(米)时,小偷跑了1×5=5(米),警察比小偷多跑5.6 - 5=0.6(米)。因为30米里包含有30÷0.6=50(个)0.6米,所以警察跑50个5.6米就能追上小偷,即跑了5.6×50=280(米)。
例2.甲、乙两个相同的杯子,甲杯中有半杯清水,乙杯中盛满了酒精含量为50%的酒精溶液。先將乙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甲杯,搅匀后再将甲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乙杯。这时乙杯中的酒精溶液浓度是多少?
我是这样解的。
假设把乙杯中的酒精溶液平均分成100份,则甲杯中的清水为100÷2=50份。乙杯100份中含纯酒精50份,那么一半就含纯酒精50÷2=25份。把乙杯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甲杯后,甲杯中含有25份纯酒精,搅匀后再将甲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乙杯,则倒入乙杯中的纯酒精是25÷2=12.5份。由此可知,这时乙杯中的酒精溶液浓度是( 25 +12.5)÷100=37.5%。
例3.下图所示是桌月的日历表,在此日历表上可以用一个矩形圈出3×3个位置相邻的9个数(例如6,7,8,13,14,15,20,21,22)。若圈出的9个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积为192,则这9个数的和为()。
我是这样解的。
先找规律,运用规律来解答。所圈出的最大数22与最小数6在矩形的对角线上,最大数比最小数大22 - 6=16:最大数22与最小数6之和的一半等于中间数14,中间数14的9倍等于圈出的9个数的和。
据此,先把192分解质因数,然后组成两个因数,并使一个比另一个大16。192=2×2×2×2×2×2×3=(2x2x2)×(2x2x2x3)=8×24。即最大数是24,最小数是8。进而可知,这9个数的和为(24+8)÷2×9=144。
例4.老师对六(1)班的一次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男生的平均分为93.2,女生的平均分为90.2,全班的平均分为92.2,则这次六(1)班参加考试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倍。
我是这样解的。
“移多补少达平均”。由题意可知,男生的平均分比全班的平均分高93.2 - 92.2=1(分),女生的平均分比全班的平均分低92.2 - 90.2=2(分)。把2名男生和1名女生分为一组,每组2 +1=3(人)的平均分就等于全班的平均分92.2。由此可知,这次六(1)班参加考试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1=2倍。
例5.两根不同长度的绳子,如果它们都剪掉相同的长度,剩下的长度比为2:1,如果它们再剪掉与上次相同的长度,剩下的长度比是3:1,求原来两根绳子的长度比。
我是这样解的。
如下页图所示。画第一次示意图时,由于不知道剪去的和剩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画出示意图即可。画第二次示意图时,受第一次剩下的是2:1限制,就不能随意来画了。经试画,只有2:1=4:2时才符合题意。可以看出,“同样长”为第二次剩下的1份。因此,原来两根绳子的长度比是5:3。
例6.一所小学兴趣小组的男、女人数之比是3:1,学校兴趣小组有科技组、书法组、合唱组。已知这三个小组的人数比是10:8:7,科技组中男、女生的人数之比是3:1,书法组中男、女生的人数之比是5:3,合唱组中男、女生人数之比是多少?
我是这样解的。
由题意可知,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既可平均分成3 +1=4份,又可平均分成10 +8+7=25份。由此可知,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是4和25的公倍数。按4和25的最小公倍数100人来计算比较简便。科技组中有男生100×10/(10+8+7)×3/(3+1)=30(人),女生100×10/(10+8+7)×3+1/(3+1)=10(人);书法组中有男生100×8/(10+8+7)×5/(3+1)=20(人),女生100×8/(10+8+7)×3/(5+3)=12(人)。由题意可知,兴趣小组中共有男生100×3/(3+1)=75(人),女生100 - 75=25(人)。进而可知,合唱组中男、女生人数之比是(75-30-20): (25-10-12)=25:30
例7.如下图所示,在一个棱长为24厘米的正方体密闭容器的下底固定了一个实心圆柱体,容器内盛有m升水时,水面恰好经过圆柱体的上底面。如果将容器倒置,圆柱体有8厘米露出水面。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积是正方体底面积的1/8,求实心圆柱体的体积。
我是这样解的。
由题意可知,圆柱体的底面积是24×24×1/8=72(平方厘米)。“将容器倒置,圆柱体有8厘米露出水面”,这就相当于把圆柱体从水里向上提升了8厘米,露出水面的体积是72×8=576(立方厘米)。由此可知,原来的水面下降了576÷(24×24)=1(厘米)。水面下降1厘米后是8厘米,则原正方体无水部分是8 - 1=7(厘米)。进而可知,原来水深24 - 7=17(厘米),实心圆柱体的体积是72×17=1224(立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