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搬迁时代贫困户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o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河县通过“三问、三解、三精准”易地搬迁扶贫,为深度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提供“白河经验”。但在进入后搬迁时代以来,贫困户面临生产融入、生活融入、心理融入、关系融入等诸多难题。为解决后搬迁时代贫困户社会融入问题,建议创新多重就业措施、优化房屋规划设计、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等,加强安置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融入。
  关键词:易地搬迁扶贫  后搬迁时代  社会融入  白河县
  一、引言
  易地搬遷扶贫是政府帮助贫困户有序向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搬迁,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帮助搬迁贫困人口逐步脱贫致富的一项扶贫方式。易地搬迁扶贫较早于20世纪80年代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等“三西”地区实行,并取得较好的扶贫开发效果。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正式明确易地搬迁扶贫的重要地位。“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全国一些深度贫困山区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易地搬迁作为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系统性工程,要完成的不仅是“搬迁”这一个短期任务,更重要的是解决“搬迁后”的稳定发展问题,即贫困户安置区社会融入问题。贫困户迁移到一个新社区,生活工作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发生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需要从生产生活和心理上做出调整,以尽快融入到新社区中去。那么,他们应如何快速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如何解决再就业问题进而脱贫致富?如何建立新的社会人际关系?这些都是贫困户搬迁后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易地搬迁不仅要让贫困户“搬得出”,更要让他们“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本研究以白河县易地搬迁扶贫实践为例,通过对部分已搬迁的贫困户的调研和访谈,探讨易地搬迁贫困户存在的社会融入困难,试图为“后搬迁时代”贫困户的社会融入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二、白河县易地搬迁扶贫成效
  白河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融入提升六大行动,易地搬迁“三问、三解、三精准”,极大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易地搬迁取得显著扶贫效果。截止2018年11月,白河县完成移民搬迁近3万户10.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6.2%。到2018年底,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3万人,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23个百分点。
  首先,通过易地搬迁将原本居住在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山区村民搬迁到较为平坦的地方,改善农户生存条件;离开地形复杂的深山,村民遭遇地质灾害的概率减小,其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其次,易地搬迁的移民安置点,多位于公路、车站、市集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出行更加方便;同时,更加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住房条件给许多山区走读儿童带来便利,不仅保障了儿童的安全,也为许多租房陪读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最后,易地搬迁之后,在移民社区附近建设了一些广场、运动健身器材、广播室等,为农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极大地丰富搬迁农户的文化生活;政府部门还免费为搬迁农户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就业培训课程,提高了农户的就业技能,满足农户的就业创业需求,进而实现稳定脱贫。
  三、后搬迁时代贫困户面临社会融入问题
  (一)生产融入:就业难问题+生活成本增加
  生产融入是贫困人口进行再社会化的物质前提,他们必须在生产适应的基础上不断生产,以维持个人和家庭生存和发展。具体来说,生产融入包括对生产工作、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的适应等内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易地搬迁是精准扶贫的一种脱贫模式,因此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易地搬迁是为了使贫困户能在一个良好的基础生活条件下进行劳动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脱离贫困,搬迁只是一种手段,脱贫才是根本目的。
  但是对于部分移民安置点,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搬迁完成的贫困户家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把搬迁住房作为脱贫指标,甚至没有帮助贫困户真正实现脱贫就将其从扶贫名单上除名。贫困户长期生活在农村社会,早已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搬迁到城市社区之后,一方面,所有的食物、生活物品等全部需要花钱购买,生活成本增加,交通费用增加。物业费、水费、电费、天然气等生活必需品也给贫困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贫困户失去了原有的土地资源,农业收入减少。还未脱贫,又要增加这些新的生活压力,反而更贫了,一部分贫困户难以忍受,又会重新回到原有居住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易地搬迁扶贫收效甚微。
  (二)生活融入:房屋结构问题+配套设施不完善
  贫困户搬迁进入一个新的社区,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通过再社会化掌握新的技能和规则,主动进行生活融入。这些融入包括对居住环境、生活设施环境的融入。在后搬迁时代,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环境主要表现在房屋面积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
  前期由政府部门规划移民安置点的位置,确定安置房屋面积,设计内部构造,再交由专业的建筑施工团队来完成。房屋面积大小有严格的规定,房屋所在楼层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贫困户没有自主选择权。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人口比较多的贫困家庭,只能居住在狭小封闭的楼房里,与原有的“有天有地”、独门独院的房屋差别很大,生活上带来了许多不便。此外,在我们走访的许多移民安置点里,贫困户入住率已经超过95%,但是这些安置房屋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及时完成。许多安置点的基本用水没有得到良好解决,部分安置点的用电安全无人负责。同时,大部分安置社区的公共厕所、绿化、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设施没有按时与房屋配套完成建设。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贫困户对再社会化的抵触心理,不愿意积极融入新环境。
  (三)心理融入:乡土情结+物质精神双重压力
  心理融入是社会融入的核心内容,贫困户想要更好地融入环境,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寻求更好的心理状态,来适应新环境。易地搬迁带来的不仅仅是从一个生活区域到另一个生活区域的变化,更是从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到另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的转变。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贫困户都把搬迁后可能带来的损失作为评价易地搬迁扶贫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损失包括原有房屋被拆迁、农业收入减少、人情损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农业收入的减少和人情损失,这与农民的恋土情结和农村的地缘社会联系密不可分。农民搬迁离开旧居住地后,原有房屋被拆迁并不可再作为宅基地使用。农民具备的浓厚的土地情结,离开原有耕地,减少了农业收入,浪费了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情感寄托;离开原有居住地,与农村社会长期构建的社会人情关系也渐渐脱离,原本的熟人社会的纽带被剪断,可支配的社会资本减少,这带来的是物质和精神双重损失。
  (四)关系融入:缺乏归属感+人际关系难构建
  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人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下,人际关系是不容怀疑的客观存在。贫困户进入新的社区,需要对旧的人际关系进行修复,同时也需要重新构造新的人际关系。我们走访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社区,搬迁贫困户的来源很广,有本地村落的,也有邻村甚至邻镇的,这大大增加了安置点社区人员的复杂性,也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陌生。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这些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思想文化素养不高,邻里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情争吵,极大破坏了新环境中的社会关系。更有甚者,破坏公共物品、损害社区绿化、破坏社会公共卫生。陌生环境使大部分人不愿意花时间去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彼此之间却没有任何交往,这种状态持续了较长时间之后,人们就难以形成对新社区的归属感。
  四、融入举措
  (一)創新多重就业措施,落实土地制度改革
  要解决搬迁居民的生产融入问题,要从解决就业和合理利用原有耕地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集中力量解决搬迁后的就业问题,实现稳定脱贫。对于搬迁农户的就业工作的解决,要根据不同社区贫困人口的年龄特征,并结合各社区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对于较年轻的移民,可以进行养殖、经济林木种植、厨师等行业的技能培训,培训完成后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户予以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土地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种养殖结构调整, 鼓励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种养殖和设施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对于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社区,可以兴办社区手工工厂,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玩具等,为邻近安置点的搬迁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需要合理规划利用贫困户原有耕地和宅基地。对于许多贫困户搬迁后远离原有耕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耕地进行合理利用。对于耕作条件较好的土地,可以采取承包、流转、出租等多种方式,将原有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给他人,使贫困户能够以收取租金或分红的方式继续享有原有土地的部分收益;对于耕作条件较差的耕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济林木或观赏林木的种植,对于位于山地的基本失去耕作条件的土地,可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保障贫困户获得稳定的经济补贴和林木生产的长期经济收益。总之,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搬迁农户原有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尽最大可能为贫困户增加收入。
  (二)优化房屋规划设计,完成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优化搬迁房屋的规划设计,做到人性化的房屋规划。针对许多贫困户对安置点选址、房屋内部规划设计等不满意的问题,政府在进行搬迁前的规划设计时,要做到“民主规划”,即广泛征求拟搬迁农户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以此为导向,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设计既符合易地搬迁房屋标准又满足搬迁农户需求的安置房屋。另外,对于许多贫困户感到不满的房屋楼层的选择问题,政府应采取一些更加人性化的措施,例如将年龄大的、残疾的、行动不便的、患有重大疾病的一类贫困户安排在较低楼层,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减少一些不便之处。二是加快社区建设进度,及时完善移民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安全规范的居民社区。做好安置点饮用水净化工作和电网建造工作,根据各个搬迁社区的人口构成特点,有顺序地建设医疗卫生室、基础教育学校、幼儿园等,在建设后期做好安置点的绿化和公共卫生等工作。这样一种有侧重、有顺序的建设方法,实现了缓解政府部门的建设压力和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双重目标。
  (三)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搬迁农户的心理融入问题,政府部门应当以公共服务供给为基础,构建搬迁农户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其尽快适应新环境。宏观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建设交往平台、开展交往活动、拓展融入渠道等方面入手扩大搬迁贫困户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其能在搬迁后尽快走出原有乡土社会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步构建以市民文化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关系,加速其社会融入进程。微观方面,要完善并拓宽移民户与政府的沟通渠道,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拉近政府和搬迁农户之间的距离,给与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居民尽快融入社区环境。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要为贫困户提供就业保障,开展就业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其人力资本,提高贫困人口融入新环境的经济能力,使贫困户能住的放心,生活安心,过得舒心。
  (四)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一是在搬迁规划时,尽可能提高易地搬迁的整体性。在土地资源较丰富地区,实施大规模集中搬迁安置,降低搬迁成本, 提高搬迁安置规模和水平。同时,对有意愿同邻里集体搬迁的贫困户,可以将其安排在同一个安置点,这样可以使整个社区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社会关系,也有利于增强贫困户在新居住地的归属感。二是定期组织举办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增加农户们交流相处的机会,友好相处,尽快地融入新环境,结成新的社会关系。三是在进行社区治理过程中常对搬迁农户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高农户思想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社会公德,共同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税伟,徐国伟,兰肖雄,王雅文,马菁.生态移民国外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1).
  [2]田秀娟,赵阳.泰国的山区扶贫与山民改造[J].世界农业,1996(9).
  [3]周炎炎,杨世箐.灾害移民社会适应研究:方法论、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J].湖南社会科学,2016(4).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捷
其他文献
摘 要: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创新农牧业合作方式,整合重组经棚镇原有的7个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经棚镇农牧业联合社”,在全区率先推出了农牧业“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服务模式,搭建起农牧业服务综合平台,对内蒙古深化农村牧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示范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农牧业合作方式 “三位一体”  一、创新农牧业合作方式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
期刊
摘要:牧区现代化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与难点,在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能转变的新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思考牧区现代化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对牧区现代化的内涵界定为基础,从牧区生产现代化、牧区生活现代化、牧区生态现代化、牧区文化现代化和牧区治理现代化5个方面,构建起包含11个指标的牧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内蒙古牧区现代化试点阿巴嘎旗进行试评价,结果表明当前阿巴嘎旗
期刊
摘 要:新冠疫情已在全球大流行,中国以外地区确诊病例已超过中国,成为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目前内蒙古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社会经济受到的冲击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内蒙古在保持抗疫成果的同时,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逐步消除负面影响,有序恢复经济秩序。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疫情冲击下内蒙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内蒙古的选择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疫情 挑战 机遇 应对  一、疫情冲
期刊
摘 要:赣南脐橙是身价658亿元的“橙富美”,是江西农产品的特色品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竞争力是决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而出口竞争力则是目前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用来研究一个地区产品出口状况的重要概念。为了研究赣南脐橙的出口竞争力,本文在总结赣南脐橙的出口现状和出口优势的基础上,对赣南脐橙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赣南 脐橙 出口 竞争力  一、赣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建立农业小微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湖南省为例,综合评价农业小微企业的生态环境水平,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湖南省农业小微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中等水平,仍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针对农业小微企业面临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五改善三优化一保护”的农业小微企业生态环境优化路径。  关键词:农业小微企业 生态环境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乡村振兴战略”是
期刊
摘 要:如何破解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典型难题?河北康保县用3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个全省脱贫考核倒数第一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一跃成为了产业扶贫“明星县”, 其“荒山坡上种‘太阳’,劳动就业奔小康”的光伏产业扶贫典型经验做法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本文以河北省康保县产业扶贫为典型案例,重点对其光伏产业扶贫的初步成效、典型做法、经验启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产业扶
期刊
摘 要:2019年内蒙古农牧业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农牧业农村牧区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取得丰硕成果。2020年将从实施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确保畜产品生产供应、抓好产业扶贫、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推进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牧业 内蒙古 重点工作  一、内蒙古农牧业2019年运行情况  2019年,内蒙古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
期刊
摘 要:内蒙古是传统马业大区,拥有发展现代马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独特优势,在全国现代马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发展现代马产业,对于内蒙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现代马产业 高质量发展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部署要求,内蒙古社科院课题组赴“中国马都”锡林郭勒盟,就现代马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及思考报告如下。
期刊
摘 要:商业模式的选择是决定网络游戏行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剑网”产品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该产品在价值主张、产品定位、盈利模式、成本控制、营销组合和竞合战略层面对网游运营的影响,探讨该商业模式的独特性、可复制性及优化方向性,并基于“剑网”产品商业模式的效仿创新,提出开发深层价值主张、更新广阔产品定位、创造独特盈利模式、掌握精细成本控制、拓展多方营销组合和加强内外竞合关系的建议,以促进该行
期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治理成本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同时也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机遇。本文从完善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入手,提出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基层社区治理模式,促进社区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