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xxcc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独立存在,它反映了文化。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但传统的词汇教学大多停留在词汇的基本意义上,注重了词汇在课文中的意义,却忽视了词汇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定了“颜色词”这一特殊地位的词汇范畴,以颜色词“白”为例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在日语词汇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因素。
  
  一、目前日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词汇进行的。不熟练掌握词汇,就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寡和牢固与否,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他思想表达的丰富与准确程度。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L.RonHubbar先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掌握了最低限量的语法,同时也拥有大量词汇的人比掌握几乎全部语法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在阅读理解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中更为有利”,这一方面说明了词汇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词汇。
  但传统的词汇教学大多停留在词汇的基本意义上,忽视了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思想传播工具的作用,这样难以把握词汇的真正含义,往往造成误用。
  因此,在日语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词汇的用法、语言形式,还要涉及词汇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接下来以颜色词“白”为例,探讨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
  
  二、中日颜色词“白”的对比分析
  
  (一)中文中颜色词“白”的文化内涵
  1、“白”中所蕴含的积极文化内涵
  (1)纯洁
  在中国,白色能用来形容干净、纯洁、明净、高雅等。如“白鹤”“白驹”在传统观念中是吉祥的;“洁白无暇”可以形容物体纯净,也可以形容人的心灵很纯洁。而“白衣天使”,指的就是那些兢兢业业的护士们。
  (2)无罪
  从物理属性看,白色本身是无色,它就像是一种未经触摸过的状态,象征一种坦荡、清楚明白。因此,汉语用“清白无辜”“清白无瑕”表示无罪,“不白之冤”就让人揪心了。
  2 “白”中所蕴含的消极文化内涵
  (1)不祥
  在中国古代,“白”是一种禁忌的色彩。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常常把“白”与西方主凶杀的白虎星联系在一起,且白色表现出枯竭而无血色的状态,从而获得了死亡、奸邪、凶恶和不祥的隐喻义。
  比如“白事”一词,中国传统的文化里葬礼是以白色为基调的,因此这个词专门用来指代丧事。所谓白衣送终,这些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又如“白虎星”一词,也是用来指称给男人带来厄运或死亡的女人。
  (2)平民
  中国自古讲究等级贵贱,“上下、尊卑”的等级意识也体现在颜色上。封建社会里,以黄色为尊,比如皇帝穿的就是“黄袍”,代表了帝王之色;而庶人自汉代至唐宋代则以白为服,“白”是平民之色。在古代,没有功名的平民被称为“白丁”“自身”;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被称作“白面书生”。
  (3)反动、落后
  “白”代表了反动、落后。如:国民党统治区被称为“白区”,反动派的屠杀、镇压政策被称为“白色恐怖”等,均给人阴森、可怕的感觉。这一点在京剧中也有体现,京剧中的唱“白脸”一般是奸臣。而如果在战争中失败,则需要打“白旗”表示投降。
  在中国,白色还有否定的内涵: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徒劳叫做“白忙”“白费工夫…‘白干”;智力低下的人被称为“白痴”,对人表示轻蔑、蔑视时用“白眼”等。
  
  (二)日文中颜色词“白”的文化内涵
  1、“白”中所蕴含的积极文化内涵
  (1)纯洁
  由于白色可以被染成任何颜色,因而,在日本,它自古被当作是献给神的洁净无暇的颜色,为人们所推崇。古代日本以“白”象征纯洁,当时的人们认为颜色中蕴含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而白色是最有亮度的色彩,充满神秘变幻之色。《古事记》中第一次出现“白”这一色名,以代表太阳光。《万叶集》中520首有关花的和歌,白色的花就占了204首,可见人们对“白”的偏爱与崇拜。可见自古“白”就象征着生命和勃勃生气,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好状态。
  (2)高贵、神圣
  白色作为最具有哲学、宗教意味的颜色,受到日本人的尊敬与憧憬。这种崇尚白色的视觉文化,一方面源于对神道的宗教信仰:神道认为“凡是带色彩的都是不洁净的,唯有白色是一种神仪的象征”。以神社为例,日本神社并不浓墨重彩,它崇尚白色、保持原木的结构,以“白”作为人与神联系的颜色。如:著名的伊势神宫、春日神社等。
  同时,这种崇拜也蕴含了世俗伦理道德的意蕴:早在奈良时代的“养老衣服令”中,“白色”被作为天子的服色,以示高雅和神圣。近代武士的服色也是以白为基调,作为崇高精神美的象征。现代日本的传统婚礼,新娘通常穿一种名为“白无垢”的和服,以白丝为主,十分讲究,显得纯洁、高雅,象征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圣洁,意思是到了婆家愿意染上婆家的颜色。而身着纯白衣服工作的“白衣”表示白衣天使,给人一种工作神圣的感受。
  (3)无罪
  “白”还可以表达无罪、不隐瞒的意义。比如,日语用“たの人は白た”的形式表示那个人是无罪的。不含恶意的谎言被称為“白い嘘”;“白状”表示坦白、招认;而“白昼化”用来表示公开、合法化。
  2、“白”中所蕴含的消极文化内涵
  (1)不祥
  白色是丧服的色彩,现在的斋服、丧服、寿衣都是白色。不仅如此,古人认为人死后最美的所在,是白色的世界,所以墓穴和陪葬物大都是涂白色。
  (2)否定
  从白色一尘不染这一层面出发,可以引申出“无”“空白”等否定的含义。比如“白泥”表示的就是未经处理的素烧陶器;空手道、柔道的初学者系“白带”表示尚未获得段位,举“白旗”代表真心投降不反抗;若是在相扑中,“白星”就用来标记失败。不含草木灰的酒称之为“白酒”,葬礼时没有花纹的灯笼叫做“白提灯”。而由大雪造成的灾害往往被称为“白魔”。
  
  三、日语词汇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因素
  
  (一)运用文化差异对比法进行词汇教学
  运用文化差异对比的方法,在进行词汇教学的时候,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导入文化内容。中国文化里很平常的一种表达都可能让日本人觉得惊诧,反之亦然。因此,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体现,探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样,我们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比如图片、电影等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得词汇教学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二)培养隐喻思维能力
  “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人们首先认识身边的事物,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事物范畴不断扩大,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表达,于是,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概念的形成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词义扩展的主要手段。
  以颜色词为例,其基本意义通常是人们对颜色的认知,在不同语言中大多是相同的,有共性的一面。正是通过隐喻等手段,颜色词除了其物理含义外,引申出了文化内涵。由于隐喻与语言的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在词汇教学中有必要培养隐喻思维能力。
  
  (三)在场景中学习
  学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其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运用。词汇教学中,就是要将其置于设定的具体生活场景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熟悉日语词汇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日语专业研究生,助教,研究领域:日本语言与文化。)
其他文献
从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四个字正式登上了“网络中国”的历史大舞台,尤其是在最近的这几年里,“人肉搜索”更是愈演愈烈,风靡程度丝毫不减当年。2006年的“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华南虎事件”,2008年更是堪称“人肉搜索年”,网友们乐此不疲,各个人物、事件,你方唱罢我登场,将整一个2008年闹得轰轰烈烈的,好不精彩。年初是“网络暴力第
期刊
一场爆发在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其影响之深远、后果之严重,恐怕是任何国家、个人都不敢轻视的。尤其是近几个月来,各国各类经济统计结果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现象,经济增长在减速。究其原因,除了美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市场的重要影响力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危机在全球化的时代增强了扩散的能力,一个普通美国人没钱还房贷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破产,一个地区的内部问题可能演变为全球
期刊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日益频繁,但现实传播的最终结果有时却与沟通理解的愿望背道而驰。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不同群体之间的误读与偏见愈来愈激化而频繁,甚至呈现固定化的趋势,在跨文化国际新闻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马赛尼斯在跨文化传播的领域内对“偏见”的解释是:“偏见就是对一类人僵化的不合理的概括,以至于人们在只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直接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持有僵化不变的态度。”偏见的可
期刊
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罗齐克认为,“正义论”是一部有分量的,深刻的,精致的,博大的和系统性的著作,是自从密尔以来还未曾有过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著作,他把一系列明快的观念,整合为一个令人满意的整体,著名政治哲学家萨托利认为,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政治哲学的复兴中,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是具有“创造性突破”的“思想实验”。我们不难看出,在70年代到90年代的欧美政治哲学界和道德哲学界中,罗尔斯俨然已经成为了当
期刊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結合中国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今天,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一部分。笔者从对《共产党宣言》简单解析出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进行浅探,从而揭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读《共产党宣言》,看建设中国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社会生活日益紧密结合和大众化。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更早意识到普及计算机课程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有了学校与网络相通,甚至出现了网络学校。  在提及网络一词时,我们应大致了解计算机在个国家的普及程度。据资料显示,1996年,美国计算机普及率小学为11.3人/台,初中为9.9/台,高中为8.7/台,学校入网率达65%。1998年,美国公布了Internet
期刊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文豪巨匠层出不穷,词人骚客星光灿烂。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汉末的“建安七子”,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及“唐宋派”,苏轼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文人之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堪称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有《 东坡文集》、 东坡东府》等。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爱国爱民、勤于政务、忠于职守、为民请命,为后
期刊
微型小说与其他小说一样,具备人物、情节、场景等构成小说的主要因素,但又独具特色。短小的篇幅只是微型小说的表现载体,以小见大,以微显著才是微型小说的本质特征。抓住这个本质特征来审视微型小说,才能真正科学地把握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前苏联作家克拉夫琴科的《母亲的来信》堪称微型小说中的佳品。小说通过母亲的来信讲述了母子间的情感发展。书信既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也是母子感情交流的载体。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对母亲
期刊
从广义上说,质证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法律允许的质证主体对包括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在内的各种证据采取询问、辨认、质疑、说明、解释、咨询、辩驳、质问等形式,从而对法官的内心确信形成特定证明力的一种诉讼活动;狭义的质证,主要指在庭审过程中,由诉讼当事人就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进行的对质、辩驳、核实等活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
期刊
一、“联村自治”的缘起    咸丰县国土面积2550平房公里,辖5乡5镇1个区工委,288个村19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97万人。2005年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时,该县辖184个建制村。同年12月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束后,该县人民政府行文将建制村恢复到2002年以前的288个,新恢复的104个村目前没有村委会班子及村委会印章,也不履行职责。2005年全县应换届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