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对麻风杆菌抗酸性的提取能力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s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的一些报告认为吡啶试验不象过去首次报告那样特异。有人报告可培养的分枝杆菌亦能被吡啶提取而丧失其抗酸性。为澄清这些问题,作者作了如下试验。试验材料包括实验感染麻风的犰狳麻风杆菌、人麻风瘤中的麻风杆菌、18种可培养的分枝杆菌、HI-75株和从野生犰狳天然感染淋巴结中分离的可培养分枝杆菌以及由其组织直接制得的菌悬液。由感染组织制得的各菌悬液直接用白金耳蘸取涂片,加热固定。培养基培养的受试菌悬液则按同法在事先已涂一白金耳5%酚血清处涂片,亦加热固定。每株受试菌连同对照共制4张涂片。整个试验对照为人麻风杆菌和一株已知的抗酸染色菌做对照。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前述二批治疗试验的资料探讨LL型和BL型麻风患者治疗前各种特点(即变数)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变数包括性别、以出生年份表示的年龄(YOB)、临床分类(CLCLAS)、病理组织学分类(HISPAT)、皮肤切片的对数活检指数(LIB)和标本中抗酸菌数的对数值(LAFB)以及多部位皮肤涂片的细菌指数(BI).采用二种方法分析治疗前各种变数的相互关系.
期刊
Marples等证实皮肤封包时水合作用对皮肤菌丛的影响。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皮肤在完全封包时对嗜氧菌丛、pH、二氧化碳散发率(CDER)和穿透表皮水丢失(TEWL)等参数的影响。
期刊
Shepard曾介绍动力法以估计抗麻风药物的杀菌活性.当药物缺乏杀菌活性,则可通过这一方法得到可靠证明.然而大多数杀菌药物已知是一“中止细菌繁殖”(bacteriopausal)作用,即停药后由于可逆性损伤细胞的恢复而延长抑菌状态.另一些药物如B663,停药后仍潴留在宿主组织内,即难于测定杀菌活性的有无和大小.Hilson等提出了一个改良方法,称之为“按比例的杀菌试验”.
期刊
作者选择了12名儿童和53名成年鱼鳞病患者及14名18~34岁健康人,在胸、腹、背、肩、前臂、大腿、小腿7个部位测定了局部皮肤CO2排泄及O2吸收数据(单位:立方厘米/小时/平方米体表面积,下同),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如下: 儿童患者皮肤CO2排泄最多的部位为胸(201.7)、腹(182.5)、肩(186.7)、最低部位为背(118.1)。O2吸收最强部位为胸(241.7)、腹(215.0)、其它
作者对一组显微镜检查发现有红细胞渗出和血小板计数正常的88例(男46例,女42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学等方面的研究和随访观察。结果为88例紫癜患者中,发现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学反应型。第一型占27例,主要表现为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和从水肿到纤维蛋白样坏死的血管壁损伤,称为多形核白细胞性血管炎(PMNV)。第二型包括61例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不累及浅部血管的管壁,称为淋巴细胞性
左旋咪唑能恢复受抑制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在临床上用来治疗一些疾病,如乳房癌、儿童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效。寻常疣一般用外科或局部化学治疗,然在免疫缺陷的病人中,局部治疗后易复发,消退期扁平疣的组织病理象有真皮淋巴细胞浸润提示是一种细胞免疫反应,用二硝基氯苯(DNCB)在难治的疣的部位上诱发接触性皮炎可促使其消退,这些证明了迟发型过敏反应在疣消退中的重要性。
期刊

作者研究了2个实验室4年中收集的128份良性角化病的组织切片。观察一些组织学特征如细胞内水肿、鳞状窝、基底样细胞或鳞样细胞(Squamoid cell)增生、核周晕,梭形细胞或角朊细胞异型性等的出现频率。研究的皮损包括病毒性疣、脂溢性角化,外毛根鞘瘤、返卷性毛囊角化症(Inverted follicular keratosis)、尖锐湿疣、纤维上皮性息肉、鸡眼、放射性皮炎、结节性痒疹、表皮痣和皮肤
期刊
创伤愈合的“最小的干涉”(Minimal interference)的概念是简单而有吸引力的。这一概念的含意即任何正常人创伤的愈合均有固定不变的定率,无论是全身或局部的治疗,均不能加速创伤愈合的顽固步伐。
期刊
白癜风是一常见的疾病,除黑色素减少外,患处皮肤无构造上的改变。但电子显微镜发现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有某些解剖学上的变化。本病在生长旺盛时期最常见。
期刊
100年来,在皮肤病学和免疫学上都对免疫性炎症反应进行了研究。直到35年前,所有关于迟发性过敏和接触变应性的认识都是通过诱发和测定皮肤的免疫反应而获得的。Landsteiner等用腹腔渗出液中活的细胞成功地转移迟发性过敏,证明这种过敏性是由淋巴样细胞中介的。此后,迟发性皮肤过敏反应的研究就成为研究淋巴细胞间和淋巴细胞与皮肤间的互相作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本世纪初,Arthus现象已成为由抗体引起的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