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法测定煤炭中全硫的方法改进

来源 :煤炭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givi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保证煤中全硫项目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检测时效性,降低检测成本,对煤中全硫项目检测效率最高的红外光谱法进行了优化.通过加入催化剂三氧化钨降低煤中硫酸盐的分解温度,可有效延长硅碳管和燃烧管的使用寿命,从而有效降低红外光谱法的检测成本.实验结果显示,红外测硫仪燃烧温度设置为1 200℃,加入催化剂三氧化钨后,对于不同硫值范围的标准物质煤样测定结果均在其标准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且与燃烧温度设置为1 300℃且不加入催化剂条件下测定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我国煤质差异较大,单煤煤质与炉型无法稳定匹配这一现象,提出配煤优化方案,选用PSO算法建立配煤模型.并且对原始PSO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结合
目前煤矿动力灾害的机理类研究多基于单一要素开展,由此获得的结论具有相对独立性,进而使得动力灾害研究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为回归其弹性能大量积聚和剧烈释放的本质,增强相关研究的关联性,以弹性能积聚为线索,通过常识推理提出了煤矿动力灾害形成的基本逻辑,包括:持续的能量补给;保证能量形式为弹性能的介质属性;能够使弹性能积聚至致灾量级且可以失效的制约机制,并指出,“能量源”包括稳定和偶发2种形式,前者来自开采卸荷后的等效加载作用,后者来自动载扰动;“介质属性”狭义上指物质种类,但对于冲击倾向性、渗透性等受限
针对我国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护区域由于应力集中程度增大和支护能力较差而引发的冒顶、冲击地压等愈发严重的问题,采用理论、对比及分类等方法,研究工作面开采特征及与两巷在矿压上的差别,分析支护对巷道稳定性影响以及工作面与两巷超前支护匹配性,研究巷道液压支护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开采深度、开采空间以及开采强度增大,采场矿压显现增强,与工作面相比,两巷应力集中程度更高,受采动影响范围更大,围岩破坏更严重,对支护要求更高;②巷道支护技术及装备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柱由于支护强度低、护顶效果差、稳定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