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诗意人居的新样本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hao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历来是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湖州良好人居环境的赞誉,更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
  
  浙江省湖州市,山水清远、人文荟萃,历史悠久,风光旖旎,民风淳朴,天华物阜。该市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区域,北濒太湖,东临上海,南接杭州,与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隔太湖相峙,处于长三角经济圈、环杭州湾经济带和环太湖经济圈的腹地,位于我国沿海沿江生产力“T”型布局的结合部。湖州之于浙江的独特性就在于,她是浙江省内唯一的滨临太湖且因湖而得名的城市。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历来是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湖州良好人居环境的赞誉,更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湖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始终坚持“生态优市”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全力打造“山水清远新湖州”。目前,湖州已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工作市等多项荣誉,并被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
  
  牢固确立生态优先理念
  
  在发展定位上,继2003年提出建设“生态市”的奋斗目标以后,2007年召开的市第六次党代会,又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明确把“生态优市”与“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一起作为实现奋斗目标的四大重要战略路径,提出了打造“生态湖州、富庶湖州、文化湖州、平安湖州、法治湖州”五个湖州的总体布局。
  在规划引领上,这几年来,湖州无论是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城乡总体规划,还是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计划等专项规划,都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专门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系列规划,逐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刚性要求。今年7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当前,由中国环科院等研究机构参与的《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正在编制中,将成为浙江省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规划纲要。
  
  加快培育生态产业体系
  
  湖州市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千方百计调结构,不遗余力促转型,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制定出台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并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实行了“六个一”的培育机制,努力促进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几年努力,成功创建了3个国家级、6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创建了中国童装名镇、中国椅业之乡、中国实木地板之都、中国竹地板之都、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等7个国家级区域品牌,长兴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环保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农业,深入实施“4231”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计划,形成了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态特色农业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有效提高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态化和多元化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实施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纲要,促进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围绕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中心的目标,突出南太湖、安吉等重点区域,加大景区开发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响了太湖、竹乡、古镇、名山、古生态和湿地等“六大旅游品牌”。2009年,湖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8%,高于GDP增幅4.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9%。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湖州市在全省率先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了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行动计划”,特别是以“3911”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工业循环经济试点,落实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3大任务,提高了纺织、建材等9大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了100多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完成了100多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2008年,湖州市被评为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市。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深入实施节能降耗十大行动,一手把好产业准入关,严控“三高一低”项目,一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停小造纸企业5家、蓄电池企业125家,整治漂染企业210家、小化工企业250家,拆除粘土砖瓦窑72座,全部淘汰所有80座水泥机立窑,成为全省首个无机立窑市。近四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9%,COD削减率12.7%,SO2削减量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
  
  切实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湖州市在污染治理上毫不含糊,舍得下血本,花力气进行整治,曾在全省挂牌的长兴蓄电池和南浔旧馆有机玻璃行业环境污染整治成功实现“摘帽”,一批重点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安吉县成为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并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德清县成为第一批省级生态县并通过国家生态县技术核查;长兴县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县并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全市共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1个、省级生态乡镇42个、市级生态乡镇55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村196个。
  努力使太湖水更清。湖州位于太湖南岸,境内的东苕溪、西苕溪是太湖的主要水脉,密密麻麻的河道沟渠都与太湖相通,日夜进行着水体交换,太湖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湖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几年,湖州市围绕蓝藻治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课题,相继启动了“苕溪清水入湖”、“水环境生态修复”等六大类180个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河道清淤4721公里;对13个行业执行更加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突出太湖沿岸污染治理,全面关停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不达标的污染企业,由政府买单拆除了湖边24条餐饮船;加大太湖蓝藻防治力度,制定出台《应对太湖蓝藻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建成日处理能力达5000吨的藻水分离站;联合苏州、常州、无锡、嘉兴等地开展“环太湖五市政协联合议政保护太湖”行动,组织开展“捐献爱心食藻鱼”活动,每年向太湖投放各类食藻鱼苗2000万尾。通过这些措施,使湖州境内的入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成为太湖周边水质最好的区域之一。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近几年,该市三县两区结合本地实际,都竞相探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如安吉创建“中国美丽乡村”,德清建设“中国和美家园”,长兴创建“魅力乡村”,等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批美丽乡村新样板。以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累计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211个,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自然村覆盖率超过95%以上,累计建成46座污水处理厂,完成77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积极开展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完成存栏生猪100头以上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了初步控制。
  精心打造生态城市。按照“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定位,统筹推进滨湖新区等六大片区建设,着力打造“最美、最洁、宜居、乐活”的城市品牌。全面启动中心城区“一港两区”、老居住区改造、“三路一河”综合整治等一批重点项目,突出抓好陈英士故居纪念馆、赵孟頫故居等十项历史文化修复保护利用项目,在太湖南岸规划建设和引进实施一批高品位的休闲度假酒店、休闲广场、旅游度假项目。特别是围绕“南太湖、港两岸、漾周边、山特色”大做山水文章,相继完成潜山公园、余家漾公园、长岛公园、项王公园、市民广场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公园,建成一条2.5公里长的沿河水景观光走廊,使湖州的山水自然和人文景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天蓝、地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城市宜居环境。
  
  不断创新生态建设机制
  
  湖州市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永葆生机的动力之源,着重在创新五大机制上下功夫。
  创新政策引导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担责”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对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担负着生态维系责任的重点乡镇给予生态补偿。积极出台生态建设市场导向政策,一方面实行“节能考核”政策,制定了《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鼓励企业节能节水、降低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出台了《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将环保信用信息纳入金融征信系统,加强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制约和监督。
  创新市场运作机制。深入推进水权制度、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和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展了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编制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权证管理办法》,对全市18个项目实施了排污权交易。
  创新长效监管机制。坚持源头控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与排污总量控制联审制度,即“6+X”项目联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环境在线监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省市县三级环保管理信息化“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同时还建立了环保监测结果通报、环境违法企业公开道歉和媒体曝光等制度。
  创新评价考核机制。湖州市率先建立了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取消了GDP直接考核指标,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中加以扣除,使其反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首个全国地级市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在对县区综合考核中,更加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内容,实行环保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生态危害官员问责制”;每年市政府与县区签订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年底逐项进行考核并进行实名通报。
  
   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城市
  
  站在新的起点上,勤劳智慧的湖州人信心满怀,对生态文明建设充满了更大的期待。在今年市委六届十次全会上,提出了具有湖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全面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生态优市方针,以深入推进生态市和省级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完善生态制度,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和谐民生”,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湖州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使湖州成为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到2015年,三县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县,两区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区建设要求,湖州力争通过国家生态市命名,省级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省、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
  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长三角最宜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力争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充分发挥湖州的生态和交通区位等优势,有选择地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服务外包、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拓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高效农业等现代农业,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样板区,初步形成符合生态要求、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加快。依托湖州良好的山水条件,秉持“求精、求细、求美”的建设理念,编制实施《生态城市建设行动纲要》,通过开展“碧水蓝天”、“森林城市”、美化家园、生态创建等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绿地系统等生态工程建设,着力建成一批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内涵丰富、体现湖州山水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节点,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彰显城市生态魅力,切实使“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得到充分展现美丽乡村走在前列。深入推进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制定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以污水处理、垃圾收集、道路交通、乡村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凸显乡村生态和文化特色,努力使全市60%的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美丽乡村和农村幸福社区。
  和谐民生全面改善。坚持把富民、惠民、安民、便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实际,提升标准,进一步改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特别是围绕发展惠民和生态惠民的有机统一,把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作为构建和谐民生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好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突出问题,维护好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水平。重点是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制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动力和制度保障。
其他文献
争创一流、勇于超越,奋力争先的锡林浩特人,开创了草原明珠实现跨越发展的新纪元,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前景更加诱人,锡林浩特市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创造新的奇迹。    锡林浩特市,镶嵌在举世闻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这里有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物华天宝的资源禀赋,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淳朴善良的民俗民风,改革开放以来,智慧和毅力的锡林人民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
《文字典说》是唐代张戬的一部字书,但原书因各种原因已亡佚,而慧琳《一切经音义》中加以引用才得以保存部分。通过研究辑佚所得《文字典说》约800余条佚文,讨论《文字典说》
在分析电动汽车互动服务平台建设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电动汽车互动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从技术架构、物理架构、安全架构、平台接口和关键技术指标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电动汽
“十二五”时期是海口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海南省创建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是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制高点、突破口,也为海口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提供了难得契机,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琼州海峡南岸,三面环海、椰风海韵、风光旖旎,素有“椰城”美誉。海口是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是我国南疆边陲的海陆交通要冲、重要的港口商埠、新兴滨海旅游城市;海口位于泛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