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是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了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之间的联系,可以以一个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实践方式。根据核心素养引导下,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与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对于学生三观形成与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对策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当前教育界已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初中课程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是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中国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整体效果不高,所以学生也无法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价值。针对此问题,必须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去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其中生活化教学就是实验过程中质量和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问题
目前中国大部分初中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比较多,不仅会阻碍中国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时候存在较多的局限性。首先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型是单一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进行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体需求,所以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其次,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一定的工作目标。教师讲授的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完全脱节,所以学生也无法理解和感受教学内容,不仅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 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以及优势
(一)生活化教学含义
生活化教学中的生活实际上指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的衣食住行,而生活化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立实际的生活场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也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生活中,保证日常生活和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优势
为了能够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内容更加深入人心,需要将生活化的理念融入在其中,形成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首先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一般情况下,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在这样枯燥难懂的知识教学当中融合生活元素,可以进一步地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愉快轻松,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快乐,从而提高核心素养。其次能够进一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促进教学生活化是目前素质教育当中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深化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最后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够让学生以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了解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当中基本的法律知识和优良品质,从而保证学生以一个更加轻松的态度去认可和接受中国的优良传统,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素养。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将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积极整合教材,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1. 合理运用教材中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初中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生活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法治精神,实现法治和德育的有效融合。因此课程内容与生活相关的栏目也有很多,例如,在“运用你的经验”栏目中,往往会配置一些真实性比较高的生活化图片,教师可以以通过该栏目的讲解进一步进行课堂情境的导入,从而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另外还可以针对栏目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利用该栏目的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栏目主题以及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分享,从而进一步阐述自己對栏目的理解,学生在逐渐表达和探索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意识,对于掌握教学知识也有着较大的帮助。
2. 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保证教案是在教材的基础内容之上编写的,同时教案内容也要高于教材,保证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相融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所蕴含的生活化知识,同时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创设一些具有生活化内容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家庭生活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由于学生日常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通过家庭生活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家庭以及心情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采用一个更加正确的方式去表达情感,与家长和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例如,在爱在家人间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课前老师可以拟布置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将自己眼中或者心目中的家长写出来,同时也可以写一些自己对家长的意见以及无法接受的事情,从而引导学生对家庭生活进行反思。通过不断地探究学习,学生就能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随后再利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去进行交往,这样就能够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学生也能通过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及核心素养。 (二)优化教学方法,保证生活化教学质量
1. 加强生活经验的积累
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在情感表达方面也会越来越含蓄,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人分享。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来看,教学应该深刻挖掘学生的内心,并且通过引导的方式来让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素养。在生活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掌握,同时还要了解生活中的哪些内容会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本身性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但是针对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初中生来说,仍然存在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所以在对生活进行思考的时候仍然比较感性,所以在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学生的认知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情境当中,既保证生活化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应该蕴含情感,通过多角度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自我意识也会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初中生还没有接触社会,做一些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比较单一,因此大部分情况都无法正确地去看待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的话,会很容易出现错误认知。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必须要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利用生活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起到的作用为组织和引导,学生则进行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深深浅浅画友谊”一课中,可以通过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内容创设情景,针对不同阶段友谊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去进一步思考和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总结和归纳。但是在问题引导的过程当中,学生也很有可能出现认知冲突的情况,他们会受到自身的惯性思维,从而无法正确地去探讨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问题来进行导课,学生针对此问题会有一些错误的思维,也就是消费者花了钱就可以随意停放处理,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必须要对此进行教育,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在讨论的时候也可以将学生分成权利小组和义务小组,对消费者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进行分组探讨,保证学生能够对权利和义务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核心素养。
四、 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品质,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学方式去进行生活化教学,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5):111-112.
[2]穆科虹.初中道德與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7):79.
[3]张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浅谈[J].亚太教育,2020(8):116.
[4]李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讨[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9(11):7-8.
[5]李治宝.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让家更美好”为例[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6):68-69.
[6]杨记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析[J].家长,2020(2):85,87.
作者简介:汤爱莲,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中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对策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当前教育界已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初中课程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是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中国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整体效果不高,所以学生也无法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价值。针对此问题,必须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去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其中生活化教学就是实验过程中质量和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问题
目前中国大部分初中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比较多,不仅会阻碍中国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时候存在较多的局限性。首先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型是单一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进行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体需求,所以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其次,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一定的工作目标。教师讲授的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完全脱节,所以学生也无法理解和感受教学内容,不仅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 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以及优势
(一)生活化教学含义
生活化教学中的生活实际上指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的衣食住行,而生活化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立实际的生活场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也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生活中,保证日常生活和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优势
为了能够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内容更加深入人心,需要将生活化的理念融入在其中,形成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首先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一般情况下,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在这样枯燥难懂的知识教学当中融合生活元素,可以进一步地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愉快轻松,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快乐,从而提高核心素养。其次能够进一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促进教学生活化是目前素质教育当中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深化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最后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够让学生以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了解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当中基本的法律知识和优良品质,从而保证学生以一个更加轻松的态度去认可和接受中国的优良传统,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素养。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将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积极整合教材,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1. 合理运用教材中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初中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生活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法治精神,实现法治和德育的有效融合。因此课程内容与生活相关的栏目也有很多,例如,在“运用你的经验”栏目中,往往会配置一些真实性比较高的生活化图片,教师可以以通过该栏目的讲解进一步进行课堂情境的导入,从而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另外还可以针对栏目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利用该栏目的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栏目主题以及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分享,从而进一步阐述自己對栏目的理解,学生在逐渐表达和探索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意识,对于掌握教学知识也有着较大的帮助。
2. 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保证教案是在教材的基础内容之上编写的,同时教案内容也要高于教材,保证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相融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所蕴含的生活化知识,同时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创设一些具有生活化内容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家庭生活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由于学生日常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通过家庭生活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家庭以及心情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采用一个更加正确的方式去表达情感,与家长和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例如,在爱在家人间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课前老师可以拟布置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将自己眼中或者心目中的家长写出来,同时也可以写一些自己对家长的意见以及无法接受的事情,从而引导学生对家庭生活进行反思。通过不断地探究学习,学生就能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随后再利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去进行交往,这样就能够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学生也能通过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及核心素养。 (二)优化教学方法,保证生活化教学质量
1. 加强生活经验的积累
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在情感表达方面也会越来越含蓄,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人分享。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来看,教学应该深刻挖掘学生的内心,并且通过引导的方式来让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素养。在生活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掌握,同时还要了解生活中的哪些内容会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本身性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但是针对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初中生来说,仍然存在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所以在对生活进行思考的时候仍然比较感性,所以在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学生的认知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情境当中,既保证生活化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应该蕴含情感,通过多角度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自我意识也会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初中生还没有接触社会,做一些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比较单一,因此大部分情况都无法正确地去看待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的话,会很容易出现错误认知。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必须要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利用生活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起到的作用为组织和引导,学生则进行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深深浅浅画友谊”一课中,可以通过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内容创设情景,针对不同阶段友谊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去进一步思考和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总结和归纳。但是在问题引导的过程当中,学生也很有可能出现认知冲突的情况,他们会受到自身的惯性思维,从而无法正确地去探讨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问题来进行导课,学生针对此问题会有一些错误的思维,也就是消费者花了钱就可以随意停放处理,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必须要对此进行教育,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在讨论的时候也可以将学生分成权利小组和义务小组,对消费者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进行分组探讨,保证学生能够对权利和义务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核心素养。
四、 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品质,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学方式去进行生活化教学,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5):111-112.
[2]穆科虹.初中道德與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7):79.
[3]张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浅谈[J].亚太教育,2020(8):116.
[4]李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讨[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9(11):7-8.
[5]李治宝.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让家更美好”为例[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6):68-69.
[6]杨记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析[J].家长,2020(2):85,87.
作者简介:汤爱莲,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