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估及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a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研及结果分析,研究市场经济新形式下对工业设计人才素质及设计教育的新要求,并对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方向、以应用型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等做出了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工业设计 就业竞争力 市场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文(1982- ),男,山东单县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教育与实践。(江西 南昌 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与技术的平衡——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XJG-08-5-1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104-03
  
  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是一个主体在竞争中比其对手更有效地获取竞争物的能力①。竞争力的概念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最早是以国际竞争力的形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②。近年来,关于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等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就业竞争力包括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能力③,也就是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初期对就业岗位的态度和适应度,及保证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它以一个专业处于就业初期阶段的毕业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为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对工业设计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柳冠中先生指出:“工业设计专业近几年呈现出‘爆发’的态势。国内设立设计专业的院校由20世纪80年代的二十来所激增到近千所,每年毕业的学生由原来的几百人增加到几万人……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渡’形成对照的是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④”设计教育和设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设计实践,造成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持续困扰。一份2006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工业设计专业每年约有30%~40%的人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等行当,另外还有大批毕业生转向装潢和网页设计,实际从事工业设计行业的人很少⑤。这种情况下,基于第一手调研数据,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估和影响因素研究,对工业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发展方向的明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07届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就业地点集中在国内制造、设计业中心区域珠三角、长三角一带。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检索。查阅国内外文献,一方面,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及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建立系统性认识;另一方面,对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做深入了解。
  2.专家咨询。向两种类别的专家进行咨询和交流,一类为国内高校工业设计领域的资深学者,咨询他们对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观点,探讨调研问卷的设计;另一类为设计公司及企业的一线管理者,了解工业设计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力和初期表现。
  3.问卷调查。针对研究对象,从职业适应力和职业创造力两方面设计问卷,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96份。
  4.层次分析。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的方式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调研与结果分析
  在资料检索及走访部分专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工业设计公司和相关企业的实际,初步建立了工业设计毕业生竞争力评估体系,并以此为框架进行问卷设计。参照特尔斐法,在问卷设计和调研结果分析阶段多次向专家进行反馈探讨,对评价指标等进行筛选、修补和修正。
  评估体系从职业适应力和职业创造力两个方面,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心理三个层级进行构建。基本涵盖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初期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对其在职业领域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评估。
  本次调研时间为2008年12月,对象为2007届工业设计毕业生。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收回98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问卷首先对样本的当前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整体情况看,在2007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中,读研和从事工业设计领域工作的比例相加约占73%。参考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这一比例较之前有大幅提高。这表明工业设计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已经有明显提升,专业的设计公司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中也设立了工业设计部门。另一方面,工业设计教育也发展迅速,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增加速度较快。
  但是表面的欣欣向荣之下却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样本群体所表现出的心理层面的障碍尤为突出。在调查中,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工作满意度、情绪指数、心理压力状况、理想和价值观等角度进行。
  图1为工作满意度情况统计,只有21.8%的人选择了“较为满意”或“满意”,有69.7%的人选择了“不太满意”,另外还有8.5%的人选择了“很不满意”。
  表2为压力、情绪等方面的结果统计。就业不久的被调查者中,超过75%的人感觉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包括34.4%的人感觉压力很大。工作压力带来的直接影响使很少人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约60.5%的人经常处于消沉状态,包括15.7%的人认为自己有抑郁倾向。另外一个方面,很多人感觉前途渺茫,只有15.6%的人对人生理想抱有坚定的信念。
  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工业设计毕业生在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上提升较大,但对工作的适应度和满意度却处于较低水平。较为消沉的情绪和重重压力也对职业创造力形成了极大负面影响。调研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是专业技术能力调研。合格的工业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扎实的手绘功底、熟练的计算机表达、敏锐的设计思维以及对工艺的深入了解、对市场的洞察力等。这些学校教学中着力培养的技能是不是能在就业阶段快速适应工作要求呢?对这些方面的调研采用了七点量表的方式,以“很难适应”为-3分,“完全能适应”为3分,让被调查者根据感受给出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表3是这方面的调查数据。
  对于大部分初就业者来说对生产工艺方面遇到的困扰最大,其次,在手绘等基础技能方面也存在问题。计算机表现方面有较广泛的适应度。
  调研显示,在就业初期,工业设计毕业生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较低,工作压力大,在基本技能方面也存在较多困扰。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调研材料的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关注:(1)专业技能的教学需要和市场接轨,不能落后于时代。“眼高手低”是工业设计毕业生遇到的最大困扰,传统的教学手法必须要更加贴近实际的制造产业需求。(2)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较多的学生之所以不能很快融入社会,适应市场竞争,专业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艺术视野、人文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是否能够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具有决定性意义。(3)毕业生较普遍存在团队意识缺乏、协作意识薄弱问题;不具备整体性、系统性把握问题的能力;常常会苦恼于一点,钻牛角尖,陷入死胡同。
  基于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如何解决综合性和专业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需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全面素质,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既具有广义的艺术修养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达到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平衡。
  三、对策研究
  针对问题,综合调研分析结果研究,可以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以下方面的规划:
  (一)明确改革定位
  工业设计教育应定位于培养多学科交叉、知识面开阔、专业素质扎实,同时又具有较高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虽然被一再强调,但由于工业设计学科中技能学习的任务繁重,综合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切实存在的普遍问题。
  综合素质往往决定了一个设计师所能达到的高度。中国传统哲学历来有“道”“器”之辩,“器”作为外在表现,它必须以隐藏在其深层次的“道”作为根基。工业设计之道,在于隐藏在设计案例之后的深层次理念和内涵,在于科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的交汇。这要求在设计教学中技术、艺术、人文、经济、心理等多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兼容并蓄。
  另外,知识面的开阔、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突出改革重点
  工业设计教学在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需要突出重点,以“技术与艺术的衔接与平衡”作为核心问题。
  工业设计中的技术包括多个方面,如设计师基本的手绘和计算机技能可以说是一种技术,进行产品设计时所涉及的产品功能、结构、形态、色泽、质感、工艺、材料、人机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对设计师来说同样是重要的技术内容。调查显示,这些方面的困扰是工业设计毕业生常常会对工作产生“有心无力”无从下手等情况的主要原因。这与学校教育中“创意”和市场脱节,对“创意”一般不提供技术性的限制条件有直接关系。
  尹定邦先生把产品设计分成几何造型、艺术造型、工艺造型三个有机联系的过程,一般产品的形态设计要先从功能出发,构思出产品形态的几何雏形,然后按照美学原则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最后再从制造可行性和经济性方面进行工艺造型。但是对于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在最基础的对产品功能的理解上就常常产生偏差,对于产品设计的制造可行性与经济性方面更是力不从心,眼高手低的现象极为普遍。
  技术与艺术的衔接与平衡需要以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支撑,张道一先生将设计喻为“带着缰绳的野马”,在设计课程和设计实践中,技术这条缰绳要贯穿始终,不能放松。当我们从市场的角度来审视工业设计教学时,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把“规则”和“有序”放在重要地位。明确设计师和艺术家的本质区别,重视“技术”环节的重要地位。“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重能力”这句话不能浮于表面,更需要在教学中真正付诸于实践。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创造自由、互动、创新的设计教学模式
  中国一直沿袭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言传身教、传道授业,学生马首是瞻、读经诵典。这似乎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对于设计艺术的教学来说却是弊大于利。设计强调的核心是创新,是学生的思考能力,需要通过发散思维打破常规。设计也需传承,但更重突破。当然,主动学习并不意味着无序和漫无边际,作为教师应该有收有放,使得学生的思维如“带着缰绳的野马”在设计的殿堂驰骋。
  柳冠中先生说:“我们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好似隔了一座山,相互很少沟通、启发、共事,这反映了我们对科学和艺术认识论、方法论上的落后。⑥”工业设计所需要的,正是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架设一个沟通融合的桥梁。这座桥梁的构架,需要各相关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的融会贯通,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来完成艺术和技术间的新平衡。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完成了初步的应用型教学模式规划(见图2),但是具体到实践和应用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注释]
  ①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39.
  ②廷全,赵森.关于竞争力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1999(3):71.
  ③张朝阳.职业指导与职业竞争力[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3):65.
  ④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J].艺术设计论坛,2005(1):6.
  ⑤李宁.工业设计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初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7.
  ⑥柳冠中.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J].装饰,1999(1):15.
其他文献
我国是果树栽培大国,果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1/4)和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1/5以上)均居世界首位。较为重要的栽植品种约有300余种,果园遍及南北各地,是果农经济收入的主
以沈阳某折线塔斜拉桥为背景,从混凝土折线塔的受力特点出发,通过有限元数值法对混凝土折线塔主塔折角等关键部位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塔折角处存在严重的应
[摘要]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包括外部监控与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相比,教师的自我监控更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辨识、决策和改变等自我监控策略,进行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师 教学质量 自我监控  [作者简介]包呼和(1955- ),女,蒙古族,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督
本文从两个方面浅谈了如何优化物理教学过程:一是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美德的社会保障在全社会的覆盖率都已很高。美国实行的高度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实施的社会保障号码制度均为美国的社会保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德国社会保障中变被动失业
山西省吉县因黄河壶口瀑布而闻名遐迩,因“苹果之乡”而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吉县苹果不仅畅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而且打入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高端市
一、发展城市林业建设的意义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野生动物、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生态系统的一个
2020年3月31日,笔者来到贵州省黎平县德顺乡稻田鱼综合示范种养基地。"这片稻田鱼综合示范种养基地有210亩,钟家荣刚接手3个多月,这段时间,他每天都来到基地,检查水质和鱼苗
油菜移栽的产量和效益比直播油菜高,其综合技术措施的运用决定了油菜的高产高效。油菜移栽亩产一般能达到200~250千克,高产田能达到300~350千克。一、良种选用与大田耕整(一)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356例T2DM患者HbA1c、TC、HDL-C、TG、LDL-C水平,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三组,比较不同HbA1c水平的T2DM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