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来源 :经济视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供销合作社始建于1949年,一直担负着为“三农”提供系列化服务的重任。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有9个市州供销合作社,52个县级社;县以上公司484个,基层供销合作社753个;在册人员9.97万人,离退休人员3.86万人;全系统固定资产16.9亿元;年商品购销总额约100亿元;利润最高年份是1988年,实现利润8900万元。2000年全行业扭亏为盈,结束了10年亏损的被动局面,到2006年底实现连续7年盈利,受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表彰和奖励。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完成这一伟大历史性任务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供销合作社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供销社逐步发展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走过风雨见彩虹
  
  在吉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保障市场供给等方面,尤其是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业品的经营、农副产品的购销、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烟花爆竹的安全经营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供销合作社有过辉煌,也经历了跌宕起伏。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供销合作社和其它行业一样,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体制机制僵化、服务功能不强,一度陷入困境。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系统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紧紧依靠干部职工的拼搏,发扬供销合作人吃苦耐劳的“扁担精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次创业,在改革创新中探求加快发展的良策,在发展实践中寻找破解难题的方法。通过体制变革、机制转换、业态创新、开拓经营,使供销合作社走出了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1978年到现在,全系统累计供应化肥6997.6万吨,生活资料490亿元;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5年间帮助农民推销议价粮1000多万吨,为农民增加收入160多亿元。从1983年到现在,共向国家缴纳各种税费17.3亿元,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立足“三农”,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
  
  党中央提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直接服务于“三农”的供销合作社应该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呢?采访中冯主任对我们说,供销合作社始终立足“三农”,不断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坚持合作经济的方向和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地处农村、贴近农民、具有覆盖城乡的网络资源和人才、经营优势,努力构建“三个体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做强两个载体(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打造两个工程(助农增收工程和农民消费放心工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供销合作社,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突出组织创新,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为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民生产经营规模,促进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衔接,省供销合作社于2003年、2004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吉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和“吉林省农村经纪人协会”。现在全省9个市州和52个县(市、区)全都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全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突破5000个,参与农户36万户,带动农户150多万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9%和36.4%,每年向农民发布市场、科技、劳务等信息50多万条,培训农民近20万人次,供应生产生活资料65亿元,推销农产品48亿多元,为农民实现收入近100亿元。省供销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 ,帮助农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例如食用菌合作社、人参合作社等。冯主任说:“这样就让有同样需求或者拥有同样商品的农民进行同类买卖,为农民提供了很大方便。”梨树县榆树台镇生猪生产发展很快,通过组建生猪专业合作社,发挥合作优势,将150万头生猪远销浙江、福建等地,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而且也让农民获得了更大的收益。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对农产品经纪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省供销合作社为了满足农村经济这一需要,开展了万名农产品经纪强人培训和强化技能鉴定活动,全国第一批高级农产品经纪人诞生在吉林省。实践证明,供销合作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农村组织创新,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合作优势,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生产,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机会,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等。除此之外,各级农协在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法律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供销系统的前列,先后在全国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上和全省农村工作会义上介绍了经验,全国近20个省市供销合作社领导到吉林省考察学习。省农协被民政部评为先进民间组织,被全国供销总社命名为农产品经纪人星火科技培训示范站。
  二是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打造农民消费放心工程。为了方便农民消费,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抵制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近些年,供销合作社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围绕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再生资源和烟花爆竹、医药等五大经营平台,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大力组织连锁配送经营,收到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系统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网点2200个,创建各类日用消费品超市1900个,烟花爆竹连锁店1050家,医药连锁店70家。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吉农连锁”经营,在全省顺利实施“811”计划(即农资连锁经营网点800个,年经营化肥总量100万标吨,年销售额10亿元),实行“统一购进、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向农民推行了优惠卡、信誉卡制度和承诺制度。为了把农民生产的绿色优质农副产品送进城,供销合作社切实加强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共兴办各类市场200多处,年交易额60多亿元,其中长春果品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果品市场。
  


  三是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助农增收长效机制。近些年来,供销合作社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营优势和特点,改变过去单纯组织商品购销的经营格局,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06年实施了10大系列、20个龙头企业、50个产业化项目的“125”工程。全系统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00多个,年销售收入33.9亿元,带动农户99.2万户。建立各种农产品基地153个,每年发展订单农业9亿多元,创办庄稼医院522个,试验示范田2.9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0.7万亩,技术培训4.3万人次,咨询服务27.9万人次,有效地推进了助农增收。同时,供销合作社还积极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信息闭塞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产生活,供销合作社专门组建了“黑土地信息网”,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据说一位农村的大娘家里有将近2000只大鹅,但因对外面的信息行情不了解,一直苦于没有销售大鹅的机会,通过当地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的介绍,将出售大鹅的信息在信息网上发布,不到三天的时间,接到了近百份定单,2000只大鹅在几天内销售一空。可见,农村的信息闭塞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和冯主任交谈中,她流露出对供销合作社开展这些活动的信心和憧憬。
  
  


  实施“新网工程”,全力参与新农村建设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近半数人口在农村,农村消费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农村的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现代化程度低,农村超市少,而城市一些大的商家到农村设点投入大,运距长,配送成本高,农村购买力相对较低,企业利润小。因此,城市企业轻易不愿意到农村去。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实现安全消费,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各级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地处农村、贴近农民、具备覆盖城乡经营网络的优势,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吉发[2006]30号)中“供销合作社是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主力军。要大力实施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的要求,积极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医药等五大连锁经营体系,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06年11月省政府印发了《研究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第110号专题会议纪要,明确了实施新网工程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以省政府的名义成立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两位副省长任组长,两位副秘书长任副组长,省供销合作社、发改委、财政厅等13个委办厅局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供销合作社。通过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全省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市县“五个体系,一个中心”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全系统发展各类配送中心90个,各门类连锁店、便利店等经营网点5740个,其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5个。实施新网工程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累计供应化肥479.5万标吨、生活资料28亿元,推销农副产品31亿元。已经建立起来的各个网络在繁荣吉林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净化农村市场,保证农民安全消费。省农资股份公司在发起组建吉林省农资流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的基础上,打造“吉农连锁”经营品牌,发展连锁店1286个,通过现代经营方式的运作,保证了诚信经营,维护了农民利益,“吉农连锁”品牌被全国农资流通协会评为“最具价值品牌”,被吉林省评为“综合贸易批发企业五十强”。省农资公司还承担着国家和省里25万吨的淡季化肥储备任务,对满足市场需求、平抑市场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吉林省平均每吨化肥价格降低150元,农民从中受益5亿多元。在“吉农连锁”的带动下,截至2007年8月末,全省供销社销售化肥281.2万标吨,占社会供应量的70.3%,体现了农资供应的主渠道作用,保证了全省农业生产的需要。吉林瑞春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投资450万元建设了3200平方米的市级农村药品配送中心,在磐石、桦甸、永吉设3个中心店、44个加盟店、350个药品专柜,开展连锁配送,帮助农民实现药品安全消费。二是打造畅通工程,搞活农产品流通。延边州供销合作社采取“超市+专业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开拓京津沪市场,与天津市供销合作社天绿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合作,把延边的大米、木耳等农产品打入了天津、北京的大型超市,在延边建立了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开辟了供销合作社系统跨区域合作的新路子。梨树县天成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加工20万吨大豆,新上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年收入可达2.5亿元,填补了吉林省生物制柴油项目的空白。他们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全县14个乡镇建立商品基地1.6万公顷,与5000多户农民签订了订单,每户农民平均增收2000多元。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吉林市社以吉林市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发挥传统经营优势,借助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契机,建成3个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市场,占地总面积33万平方米,使全市 60%的业户进入市场经营。他们还在城市社区建设了120多个再生资源收购亭,对市区内2000多台流动收购车进行了“五统一、四规范”的管理,社区收购亭要求日收日清,使废品经营变成清洁环保经营,同时进行加工利用,变废为宝,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卫生环境,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拓展服务功能,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永吉县一拉溪陡嘴子服务中心辐射4个村,近8000人口,现有一个再生资源收购点、一个农副产品收购点、一个农资商店、一个歌舞厅、一个美发厅、一个棋牌室、一个台球室、一个小吃店、一个网吧、一个浴池。该中心根据农民收入增长、生活宽裕的现实条件,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年销售商品60多万元,为农民宰杀生猪200多头,还为农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上网等服务,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五是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就业。长春果品批发市场是“国家级果品批发市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菜篮子工程’”。市场通过开展连锁经营,促进了长春果品市场的发展,扩大了交易规模,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交易摊位210个,吸纳1650人就业,为发展长春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吉林市社通过建设各类连锁经营网点2200个,吸收城乡就业人员近4万人,其中,吉林市日杂批发市场吸收下岗人员1500人,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劳动力的再就业。六是壮大供销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全省供销合作社企业在开发项目、培育龙头、构建基层网络的过程中,用现代经营方式规范了经营行为,用现代管理方式加强了企业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不亏损的长效盈利机制,增强了发展后劲,提高了经济效益。2007年上半年,全系统商品总购进实现28亿多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商品总销售实现29亿多元,比同期增长15.2%。农副产品收购同比增长18.1%。
  


  
  乘风破浪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勇往直前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既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又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冯主任对我们说: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供销合作社将把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始终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按照十七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要求,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强化服务,大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发展现代流通,完善综合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便利农民消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努力促进供销合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供销合作社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云馨)
其他文献
在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青云居委会有这样一位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好干部。他,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以共产党人的执着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他,群众心中一面不倒的旗帜,危难关头敢于挺身而出。他,先后荣获上级有关部门表彰奖励30余次。他就是青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郑沛金。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父母官”,2007年11月22日,在临沭县委宣传部和青云镇领导的陪同下,记者采访了郑
期刊
在中国最美丽的八大海岸之一的深圳大鹏半岛,有着金色的沙滩、碧蓝的海水和翠绿的山峦,更可喜的是,山海美景之中有深圳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鹏城村……可以说,这里是整个深圳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线,更是深圳人寻根的地方,堪称“世外桃源”。    近年来,坐拥山海的鹏城社区以深圳东部大开发为契机,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凭借独有的旅游资源,大打旅游经济牌。那么这个深圳东部小村,在
期刊
吉林电大成立于1979年2月,是吉林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省级现代远程教育高等学校。学校实行省、市、县三级办学,教育功能覆盖全省,有8个市(州)分校、4个系统分校和34个县级分校(工作站)和1所直属学院。吉林电大建校28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学校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
期刊
长春市农业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吉林省内唯一一所农业类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是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长春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市民满意学校,长春市中等职校的“窗口校”。现有各级各类在读生2000余人,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室25个,实习场站4个。校园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素以“花园式学校”而著称。带着对农业教育的探索,我们走进了长春市农业学校,有幸结识
期刊
怎样解决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的大量技术操作人才?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长春市建设技工学校马英杰校长。  马英杰校长从1973年到现在从事职教工作已经35个年头了,职业教育有两个瓶颈:一是经费,二是生源。  经费问题。职业教育国家拨款非常有限,基本上是处于自收自支的状况,我国职业教育既不属于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也不属于主要靠国家支持的高等教育。因此,在国家基本上不拨款的情况下,经费只能依靠学费。我国
期刊
吉林省小班化教育特色校  长春市一类一级学校  朝阳名校  全国信息技术创新师范校  吉林省电化教育示范校  吉林省育德先进校  吉林省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优秀校  吉林省素质教育科学研究基地  长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开放实验校  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吉林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活动文明示范岗  长春市慈善救助爱心奉献单位  吉林省科技示范校  全国学生营养餐管理先进校  吉林省以园为本教学制
期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带着对基础教育的探索,我们走进了长春市南关区兴盛小学。步入校园,只见教学大楼宽敞明亮,文化休闲广场别具特色;校园内人文气息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科学精神与育人氛围相得益彰。草坪鲜花伴师生休息,翠柏玉兰与楼舍相望。这是莘莘学子们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也是长春市校园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道亮丽风景的背后,凝聚着校长刘力维的艰辛、汗水和智慧。      大胆探索,谱
期刊
一所好学校,往往有一位好校长;反过来,一位好校长往往能带出一所好学校。陈洪,吉林省特级教师,长春市优秀教师,长春市骨干教师,吉林省学科带头人,长春市朝阳区首批名校长、吉林省科研名校长、全国千名骨干校长之一。现任长春市第三十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并任长春市中学化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未来教育研究会高级研究员,长春市朝阳区人大代表。她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
期刊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保渐渐被人们提上了生活的日程,居家装饰也更趋向于绿色健康。华美石膏建材有限公司,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引领着建筑行业绿色环保的潮流。    华美石膏建材有限公司,坐落在美丽的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新北开发区工业园,是一家集石膏、硅钙制品及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公司。公司年产能力达500万平方米,在临沂、青岛、北京、上海、哈尔滨、西安、广州等地均设有办事处,产品90%以
期刊
群楼环抱,甬路蜿蜒;  荷花浮水,翠柳含烟。  八个分院,万名学员;  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一支格外能战斗的军团。  这里是锻造高技能人才的熔炉,  这里是蓝色明星的摇篮,  这里是涤荡品性、塑造人格的风向湾。  倾心耕耘的花园,  用爱浇灌的梯田,  吉林省高职院校的鲜红旗帜正迎风招展,  探寻高职的未来,  带着热切的期盼,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一往无前!      一段漫长岁月,一个创业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