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新说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作品占教材选文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一比例是基于文言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的充分认识,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可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何要学文言文,作用到底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这是长久以来人们探讨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评价文言文的地位,找出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并且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舞步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并且“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刘禹锡的《陋室铭》等都是至情至美的名篇。阅读这些美文,是直接亲近经典,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陶冶情操。其次,文言文的语言是历经千百年锤炼的,是最为精炼的语言。文中常用对偶、互文等手法。品味赏析这些精妙的语言,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对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的教育政策和形式下,应该如何做好文言文教学,改变以往不利局面呢?
  一、要重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我们阅读一篇经典作品,就是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精神世界,跟伟人交流对话,使得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以提高。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
  二、要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虽然文言文的时代距离我们遥远,我们无法生活在那种语言环境当中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国人的文章,在一个小天地里创造出一个血文言的语言环境。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多了,读准了,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朗读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地朗读技巧的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体味感情、感悟意境……这样的诵读,久而久之,语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三、要重视字、词、句的落实情况
  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是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在浅近的文言文教学中,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指导、点拨。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和翻译;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解释,相互补充,老师加以指导。老师讲的不能太多,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特殊句式等,能举一反三,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要重视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对字、词、句的理解,只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其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让学生能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才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鉴赏能力呢?首先,要挖掘言语特色,把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其次,体味美好情感,得到良好的熏陶,让那些闪耀着动人光芒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再次,培养启发探究能力。台湾学者陈龙安曾提出创造性发问的技巧——“十字口诀”:假、列、比、替、除、可、想、组、六、类。也就是说采用这十个字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先假如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元方,你会如何应对客人的责骂;例举古今中外讲诚心的名人故事;元方回答友人的话,有没有更合适的说法,比较一下;文中的某个题目或者词语可否换成其他的……
  以上各种方法的根本基础在于一点,那就是教师要有所作为,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不断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除完成教学任务外,更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候中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教学方法上,要真正剖析自我,走出误区,坚持因材施教,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的名篇佳作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书育人,读书做人,教学相长。相信通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努力、改革、创新、升华,虽然辛苦,但是文言文教学的春天必将到来!
其他文献
一、留名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1、学生从名句中受到美的刺激,从而燃起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一些学生,刚开始对阅读也有一定的兴趣。可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缺乏必要的激趣活动,学生的阅读就有如潭中的水,涟漪不久就降了下去,再难以提起阅读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上完后留一两句名句,让学生理解、感悟,把它像石子一样投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会
期刊
一、导  “导”即学生自学前的科学引导。“导”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等。“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课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导课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切入点要根据学生认知需要和知识特点进行设计,要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   “导”,贵在启发。教师要用研究的眼光,多设计几个“为什么”,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善思多想。例如,在山东省中语会第11个年会上,泰安师专附中
期刊
一、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各门学科中最复杂,可塑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既要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知识、技能、智力等),又要完成它作为人文性学科的任务,即育人。由于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他的学科来讲,具有更多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比如学生性格的成形、道德观价值观
期刊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先行者,是揭开书籍神秘面纱的第一步,是叩开语文大乐章的入门曲。   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
期刊
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一片繁荣背后,也出现了不少令人忧思的现象。语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也似乎兴趣盎然,笔者对此颇有些感慨。  一、过多强化“主体”作用,弱化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标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者就盲目地“一窝蜂”似的让学生“合作探究”。于是,只要一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四人小组讨论”。看似课堂满是探究的“学者”,实则是“热热闹
期刊
一篇优秀学生作文不仅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文笔生动,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要倾注着作者的情感。但是,从目前来看,初中学生作文大多内容贫乏、语言枯燥、缺乏文采、其中虽有章法技巧之原因,但关键是缺少情感投人,有些虽有少量词句在抒情达意,却也不时地显出做作或牵强附会。有些学生有情可诉却无从下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都给学生作文造成障碍,特别在考试当中不能得高分。如何摆脱作文教学中的僵化模式,是摆
期刊
一个真正会写作的人,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内,规定话题里,写就精彩的800字!  高中写作,可以有很多文体,而议论文是很多学生喜欢采纳的。  (一)议论文全文结构的规范性  议论文的结构分为起承转合四部分。“起”即提出论点。要求学生能够在100字以内,快速鲜明地提出论点。“承”即承接,也就是由开头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转”的段落。“转”即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一般由三小部分构成,每小部分必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分层次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产生的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做法。它能刺激学生积极去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1.母语激趣法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