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x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手段的考试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水平为核心,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考核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课程;职业能力;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0-0031-03
  
  职业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使受教育者不仅学会“动脑”,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动手”,掌握工作的基本技能。考试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督导教学、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我院提出并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水平为核心,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考核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为前提,以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主线,根据职业基本素质的养成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安排各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并在每个环节中落实职业基本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任务。
  在考核方面要体现职业发展能力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真正做到在考核“应知应会”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与考核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考核内容的具体设计要体现“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岗位,体现工作过程,符合职业要求。
  近年来,经过不断改革与实践,出现了许多符合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方法,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六种:(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2)仿真与现场相结合;(3)结果与过程相结合;(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5)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6)校内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课程的考试改革实践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课程考试改革前的情况
  在课程考试改革前,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根据学生笔答的情况,由教师给出卷面成绩。卷面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占学期总成绩的20%,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得出学生的学期总成绩。
  目前广泛使用的闭卷考试方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确切地讲,这只能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即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了多少,或者学生能背下来多少,而忽视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对学生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检查,与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这门课的考试方法不但未能重视对学生技能、能力的考核,而且其导向使学生朝着脱离实践的方向发展,造成以往培养的许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很差,这说明教学效果距离教育目标相差很远,确实需要改革。
  (二)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在确定《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方法时,首先应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是为适应现代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计算机控制,尤其是在继电控制系统中大量使用新型的替代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以提高自动化程度的要求而开设的,因此,该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构成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具备控制系统组装、调试、维护的实际操作能力及PLC控制程序的编制与调试的综合应用能力与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改革考试方法我院为了实现《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上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特点,建立了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综合考试与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核体系,以促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丰富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1)平时考查占15%,考核形式为作业和实验情况、出勤情况;(2)理论考核占25%,考核形式为120分钟闭卷笔试,主要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3)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占60%,采用课程设计与答辩的方式,时间为4周,主要任务是:根据设计课题的控制要求完成PLC I/O编址、程序的设计与调试;完成控制器与对象模型的连接及控制运行;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和答辩。
  2.面向工作岗位,注重职业能力考核。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的题目是根据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结合课程内容而确定的综合性课题,如交通灯的控制、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电梯运行控制、电动机控制、饮料灌装流水线控制、车辆出入库管理等。在每一项考核中,学生都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小组合作、各有分工的形式完成考核(也是学习)任务。这种考核项目可使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的氛围,能够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考核。
  3.重视学生参与,引导个性发展。将学习的过程作为考核的过程,使學生完全参与到以自己为主的考核当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例如,在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中,综合性课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课题,可以按4人一组自由组合。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笔者尝试了一种完全转变学生角色的考核形式:答辩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答辩组,对答辩学生进行提问。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学生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思想。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与效果
  笔者在电气自动化专业2006、2007级学生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试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向培养技能与能力方面转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得到了深化和提高。(2)学生得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机会,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了工程素质与工程意识。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职教育考试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考试与技能、能力考核相结合,并且应以技能、能力考核为主。高职教育考试要以职业资格认定和职业能力鉴定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应为相应职业所要求的技能、能力及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所考内容应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要大于理论知识考核,对技能与能力的考核要求要严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要求。考试模式应该符合高职教育针对岗位、强调应用及注重实践的本质特征。
  考试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形成性诊断考试与总结性评价考试并重,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经常性考核,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更好地发挥教育考试的促教促学功能。本课程考核改革实行“双及格”制,即学生只有在形成性考核中取得及格成绩(即24分以上),方有资格参加期末终结性考试,否则即使期末考试成绩折合后在60分以上,也視为成绩不及格。
  在考试改革实施中应注意探索考试方法多样化,要改变过去以闭卷笔试为主的知识考试模式。一般而言,理论知识考核可以采用闭卷、开卷、口试、论文、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考试方法,实践能力考核可以采用操作考核、现场观测和提交自制产品或作品等多种考试方法。总之,高职教育考试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应该更有利于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的体会与设想
  考试改革体现了“能力本位”的培养方向,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综合能力和素质恰恰是学生今后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调查表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所学专业的要求逐渐淡化,而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考核方法及评价体系也应与之配套,并发挥其导向功能,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考试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产学结合的实习基地,为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创造环境条件。教师应走出去,与企业结合,与专业代理公司结合,寻找更能反映代理业务实际操作过程的案例和项目,考试应更具有仿真的职业氛围,教师要真正成为“师傅”。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请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考核,请专家打分。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更强的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庆合.论能力本位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形成[J].职教论坛,2003,(16):4-7.
  [2]马英.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考核方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81-82.
  [3]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1):50-53.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周天沛(1977—),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控制与应用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高职《艺术概论》课程应结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入手,阐述了根据学生特点和就业需求灵活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的思路,探讨了更好地发挥《艺术概论》对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的途径。  关键词:《艺术概论》;高职;人才培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0
介绍了经线在织造过程中张力的变化,分析了张力变化对帘子布织造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对毕卡诺织机影响布面张力的设备因素进行调整及改进,解决了帘子布在织造中存在的卷姿跑偏
独具风味的"小烧烤"深受消费者喜爱,在闹市、街头、校园旁、公园外,设摊开店搞特色烧烤经营有利可图.下面介绍一款别具风味的"口口香豆腐烤制技术",为你的经营再添新项目,让
稻秆潜蝇在山区一季稻田,特别是山阴冷浸田中,已成为一种主要害虫,其危害程度已超过了二化螟.
以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招生生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教学等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就业与社会需求,从确立教学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专业思
摘要:为职校教学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可实施“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因为“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既符合职校生“低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又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能使职校生愿学、能学、学好。“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一般包括四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教师精讲→课后延伸辅导。  关键词:职校;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