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印象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yao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零
  
  中南半岛最东边的国家。S形状,海马一样瘦长的国土。
  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季风从东北方沿着中国海岸穿越北部湾吹来,赶走许多的湿气;夏季季风将潮湿的空气从西南方印度洋上吹向内陆,带来丰沛的降雨。
  山河纵列,北高南低。
  
  这些坚硬生涩的地理条目,不带任何感情的背诵记忆——当我亲身站在越南的土地上时,它们渐渐地融化开来,渗到这片草木繁盛河流奔淌的背景中去——树木葱郁的高山,了无边际的平原,平凡或特别的景致,带着原始的质朴的气息,浑然天成未加雕琢。
  这是越南。
  
  一
  
  从中国的边陲东兴出境,过了中越友谊桥便是越南的边境芒街。“芒”是“小”的意思,“芒街”就是“小街”。中午的时候,并不平坦的路上鲜有人影,成排的椰树营造出热带的气氛。路边有大型彩色广告牌,充满社会主义感的墙画,就像上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
  我们从芒街坐上大巴前往越南下龙,开始了整整一个下午的车程。越南没有高速公路,我们走的是弯曲而狭窄的山路。据说这是18号公路,细小蜿蜒,崎岖不平,车不停地颠簸,每个人都像不倒翁一样晃来晃去。路边有生锈的低矮栏杆,显露出破旧的红白色。阳光下是闪亮的植物,绿得让人不由自主地欢喜。铺天盖地的植物,生长成各异的姿态,让人错觉这条窄路仿佛随着车子的前进而开辟生长,在车子开过后又迅速地闭合起来。
  我们驶过了一个又一个乡村与小镇。有露天煤矿的村镇,双手漆黑的孩子坐在煤堆里玩耍;山边孤零零的小屋外,趴着的大灰狗安静地看着我们一晃而过。在偏远的小村落里,可以看到当地人简陋的生活。穿着旧兮兮校服的学生,个子都很矮小,头发呈现出营养不良的黄色。妇女们戴着尖顶斗笠和大大的口罩——在越南这是再普通不过的装饰,从学生到老妪,用来遮阳防晒。
  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插着金星红旗,这是越南的国旗,一片红色的中央是一颗五角金星。在越南,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幢楼房,都可以看到在灿烂阳光下静立或飘扬起来的国旗。不仅仅是楼房,还有工地上的施工车,甚至电线杆上也插着国旗。一路过来,国旗无言,我却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家的骄傲。
  
  二
  
  我们的导游是下龙人,大学毕业已经五年了,笑容仍旧很无邪。我们都叫他阿孟。
  阿孟介绍了许多越南的事情。尤其谈到教育。
  他说,越南在战后一直都很注重教育。我们在越南看到的学校,房子都十分漂亮,欧式的建筑,涂着鲜艳的颜色,质朴鲜活的感觉。学生们早上7点上学,没有寒假,有三个月的暑假——夏天的越南实在太热了。
  阿孟说,越南的学生读书很努力,补课之风也很盛行,只要有了目标,想要建设国家,就会有动力学习,但现在工作很难找,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方向。就拿阿孟自己来说,他上了河内最好的大学——百科大学,读汽车制造专业。可是越南至今仍没有汽车工业,所有的车都是从国外进口。因此阿孟在毕业后重新进行导游培训,自学汉语,才拥有了目前这份工作。他说,越南的导游培训要求很高,必须有大学文凭的人才能够参加,他的妻子也在参加函授的远程大学教育。
  
  三
  
  下龙是个完全基于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所以很多当地人都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实在不行的时候,简单的英文也可以轻松搞定。
  
  下龙的旅游区,很繁华。
  船上做的生意,人在桥上递钱下去买东西。帐篷上的La Vie字样,是法语“生活”的意思,这是越南非常普遍的一种矿泉水,这样的帐篷也极其常见。
  这块招牌很诱人,于是我们就“上去”了。但是没想到山梯又窄小又歪斜,边上只有麻绳做的围栏,看上去很危险。每个人都气喘吁吁,差点爬瘫在半山腰。遇到下山的老外,我让她先行,趁机大喘气,她朝我笑了笑,说:“Big mall!”
  水上人家。看到这样人畜安和地生活,突然有种向往的感觉。
  上去后看到的风景,俯瞰整个下龙湾。
  这样载着同学回家的情景在越南的城市乡村都很常见。
  被越南女人用枪打下来的美国飞机。前面的照片就是那个女民兵拖着飞机残骸的情景。
  
  四
  
  初到越南,我们就注意到了那里的民居。非常特殊的样式,一栋一栋独立分开,苗条的楼身总让人担心会被风吹倒。每幢楼都有大大的拱形落地窗,雕花的栏杆。不同的房子被不同的主人随心所欲地漆成各种颜色,红黄蓝绿,无所不有。当车子在公路上开过时,隔着农田,时不时地出现这样色彩鲜艳造型华丽的民居,好像一个童话世界。
  越南的土地制度是“一旦拥有便终身拥有、世代相传”。所以越南人一生都在攒钱买地,然后自己盖房。我没有在越南见到过像中国那样的小区。因为都是自己建房,所以充满了随意性,高低宽窄颜色样式都各不相同。
  那天中午,南方的太阳照射得人睁不开眼睛,气温在悄悄地往上攀升。我和团队中的三四个人,决定去路边的那些有越南特色的楼房探访一番。随便挑了一栋站立在路边的瘦长房子,进去后却发现比我们想象的要宽敞得多。我们七嘴八舌地用中文和英文说,我们想参观一下。大眼睛的越南当地人根本不懂英文和中文,疑惑地看着我们,但非常友好。最后还是用蹩脚的手势表明了“想上楼看看”的意思。上了楼梯后,发现布局很合理,也不像外观上看那么拥挤狭窄。楼梯在房子的中间盘旋而上,中间就相当于一个微型天井,衣服便晾晒在这里。进深的设计显得凉快。
  很感谢主人对待我们这群陌生人的友好热情,一层层地带我们参观,用听不懂的越南话介绍。临走时我们操着唯一会说的两句越南语与他们告别:“感恩!感恩!”(越南语“谢谢”),“搭便!搭便!”(越南语“再见”)。
其他文献
情态动词是动词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虽然数量很少,但在表示情态意义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态动词在表示行为主体或说话者的感情和态度时,无人称和数的变化(have to除外)。它本身具有一定含义,但其意义并不完整,必须与其他动词一起构成谓语,才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从本质上说,情态动词也相当于一种助动词,它可以构成否定句,疑问句等。   初中阶段学习的情态动词主要有can/could,may/m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