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 taylor

来源 :非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ira_lacu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迹于Indie世界的你一定对Azure Ray不陌生,你应该还记得几年前那两个唱着忧伤民谣的美国女孩吧。AzureRay是由Orenda Flnk和Marla Taylor组成的,定位类似于Cat Power。忧伤是很多人对Azure Ray的形容,Folk是很多人强加给她们的标签,其实我本人很不赞同这种说法,从Acoustic Folk到Electronic Dream—pop,事实上她们的四张专辑每张风格都是多元的,并且电子乐用得很多(我首推《Hold On Love》里的“New Revolutlon”)。我还乐于把某些歌曲比如“November”、“Rest Your Eyes”称为校园民谣,它们让我想起老狼和朴树。Azure Ray并不像和她们颇有渊源的Bright Eyes那样炙手可热,但是她们的音乐也会被《穿Prada的女魔头》这样的主流电影引为原声。虽然在独立界发展得不错,但Azure Ray还是避免不了解散的命运,这当然不代表演艺事业的终结,我猜测解散的原因是她们各自明了了方向,从05年她们各自发行的专辑来看,区别很明显。Orenda Fink比较阴暗、乖张,这从专辑的封面就可以看出来,而Maria Taylor在脱离Azure Ray之后则是更加温暖明亮了。
  Maria Taylor的音乐才能也许遗传自以创作音乐为生的父亲,自幼受良好音乐熏陶的Maria 15岁就开始在乐队里演出。有趣的是,Taylor家的studio里音乐声总是不绝如缕,经常让Taylor大大抓狂。很早就出道的Maria Taylor虽然不像Conor Oberst那样被称为天才,但Ialented是公认的评价。Azure Ray的那首“November”让我第一次认识了Marla Taylor,在冬季的午后反反复复地听,空气里飘浮着真诚的忧伤,浑厚的提琴声填补了冰冷的季节,I’lljust slt and stare at my deep blue walls until I can see nothing at all only particles some fast some slow……这样的歌词总是听到微微泛酸,有时候在关紧的房门里,坐在书桌前埋头做题,忽然间停下笔,泪水不经意间就模糊了双眼,有时候在深夜里听,睁开眼睛躺在床上,面对四堵墙,泪如泉涌。这种情绪很矛盾,对孤独畏惧又向往,独自一人的时候,感伤的情绪就如同决堤的洪水,有汹涌奔腾的快感,然而死寂的周遭让人绝望,它将你推向一个黑暗无底的深渊,孤独让人不寒而栗。虽然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但我不想把这首歌往哲理的方向延伸,因为它不属于这个范畴。它表达的应该是对青春的迷惘和感伤,就像恋恋风尘里唱的那样那天黄昏,天空飘起了白雪,忧伤开满山冈,等青春散场。这些歌的意图并不是去揭示深刻的内涵,而仅仅只是讲述发自肺腑的伤感。所以,我说这是一种真诚的忧伤,不矫揉造作,不阴暗乖张。Azure Ray的歌词内容很充实,正所谓言之有物,就像朴树那张经典的《我去2000》,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这种朴实一样动人。另一首在Azure Ray时候Marla演绎的“Rest YourEyes”也是我听了很多遍的一首歌,快节奏的纯吉他伴奏,充满低调民谣的气质,她和着吉他声不温不火地低语,非常耐听。Azure Ray的风格其实是不太容易被接受的,但是如果细听,还是会发现很多让人爱不释手的歌。我不能辨别Azure Ray的哪些歌是Marla写的,哪些是Orenda写的,因为我不能确定Maria会不会唱Orenda写的歌,但是基本上Maria唱的我都喜欢。在附表里我把所有Maria在Azure Ray时候唱的歌都罗列出来了,并给了等级,可作参考。
  05年的《11:11》使Maria在独立界有了一席之地,同时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11:11》风格仍然延续Azure Ray的Acoustic Folk和Electronic Dream-pop,但是旋律入耳很多。最被推崇的是那首“Song Beneath The Song”,这首歌的节奏非常平稳,跟动车的节奏很合拍。前奏响起的时候仿佛感觉到列车的启动,二者配合得天衣无缝。这首歌另一个流行的证明是在《Grey’s Anatomy》第二季里被引为OST。专辑里十首歌都是上乘之作,“Two 0f Those Two”是单纯地回述往事,怀念已逝的时光,“Speak Easy”描述一个悠闲的夜晚,隐约朦胧的烛光,萤火虫在芬芳的花丛中轻舞飞扬;“Hitched”里讲述一个遥远动人的故事……一个春末夏初的傍晚在动车上反复听这张专辑。这样的季节里,傍晚的天气涂抹了许许多多的情节和画面,随着列车的起动一幕幕重现。CRH平稳快速地驶过节节铁轨,从车厢一侧望向急速后退的田野树木,阳光微弱黯淡下去,成群的乌儿穿梭飞翔在高压电线间,流水般的音乐灌溉着成块成块的田野,所有微小的快乐都凝聚起来,在列车起动的瞬间弥散发酵渗透。比起Orenda Fink 05年的那张《lnvisible Ones》,《11:11》显然比较讨好。就声音来讲,Maria比Orenda占优很多,有人说Maria的声音听多了会上瘾,我完全同意这种说法。Maria并不像club 8那样轻盈缥缈,她的声音加了厚度和磁性,但是两者一样优雅。Karolina的声音好比一股碧清的泉水,在幽幽山谷里静静流淌,而Maria的音色更像是滚滚的江水,浑浊却仍然具备流动的质感。Orenda的声音则要逊色很多,几乎找不到亮点。再从风格来讲,Orenda走的是Dream pop的路线,风格趋近于Mazzy Star,我个人很不喜欢Mazzy Star、Devics之类,她们总是把背景烘托得太过辽远,缥缈得不真实,经常让我觉得自己掉进了冰窖里。不过Orenda和Mazzy Star、Devlcs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她的节奏比较强烈,器乐也更偏电子。
  总体来说,Orenda的这张专辑较之前的Azure Ray其实还是更入耳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她没那么讨好,也许很多人是被那张诡异的封面吓到了,又或者Orenda实在太低调,不懂得推销自己。Orenda Fink和Maria Taylor比起来,很多人会理所当然地说:我更喜欢Maria Taylor。
  07年4月,Marla在Saddle Creek的第二张专辑《Lynn Teeter Flower》发行了。它成为07年我最喜欢的专辑,旋律、演唱、器乐、封面、歌词我打的都是10分。封面里Maria清瘦冷漠的侧面给了我彻底的震撼,那是类似于艾米莉迪金森骨感端庄的古典气质,又容易联想到简-奥斯汀,准确说气质更贴近05版《傲慢与偏见》里的配乐,Dawn里缓缓升起的钢琴声把一个清冷迷蒙的乡间清晨描绘得淋漓尽致。封面上的Maria专注地对着麦克风歌唱,好似一个严谨的学者,对待艰苦卓绝的学术生涯一丝不苟。该是伍尔夫一般渊博又才华横溢的女子吧,这般风骨,这般底蕴,似严冬里傲立枝头的粉色腊梅, 淡雅清冽。《Lynn Teeter Flower》几乎可以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从开篇的“A Good Start”开始,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强烈的节奏。她在整张专辑里唱着她的愤怒,傲骨,优雅,尊严,忠诚。她终于不再不温不火,而是大篇幅地宣泄自我情绪,年少的忧伤不再成为叙述的焦点,郁积的愤懑需要一个爆发的出口,充满力度的声音和节奏仿佛就要把你从低谷里拽出来。在“No Stars”里她甚至绝望地呐喊:here were no stars,or a wish,to find and there was nothing in my clenchlng fist。即便这张专辑越来越向Electronlc靠拢,节奏和内容与之前的风格彻底决裂,然而Maria Taylor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从来不失优雅,她的不羁不会像Jess Klelm那般粗野,就像在《11:11》里她可以把“One For The Shareholder”这样的流行舞曲唱得相当文气,同样在“Replay”里她唱的是孤傲的尊严,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坚硬品格。你完全可以认为她有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底蕴。Marla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她的民谣不会味同嚼蜡,专辑里作为点缀的两首Folk:“cIean Getaway”和“LostTIme”用了极简的吉他伴奏,但仍然表现得力道十足,尤其是最后高唱I miss you,I miss you every single day的时候,你一定会赞叹她厚实的唱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lrish Goodbye”这首歌,可以看成是Maria继上张专辑里“One For TheShareholder”之后对舞曲的又一次尝试,后半段的说唱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音乐竟然会出现在Maria的专辑里,这充分证明了专辑的多元化。此外,Conor Oberst同Maria合作了“The Ballad o f Sean Foley”,并且在这首歌中献声。
  Marla Taylor的音乐让我想到了以通感契合理论为核心的感应说:在人与自然契合感应的同时,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之间也是通感的。在她的音乐中深刻地体会到五官通感以及象征主义的魅力,尤其是《11:11》这张专辑。大自然就呈现在眼前,不仅有声响和音乐,还有色彩和芬芳,色彩在说话,香气在诉说着观念的世界。最后引用波德莱尔《恶之花》里的诗句来呈现Maria的音乐画面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的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像牧场,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
其他文献
Waking Ashland是一个来自美国走英伦风的乐队。虽然换了好几茬成员,但核心成员San Diego一直没离开乐队。和Thirteen Senses。Keane等英伦风格乐队不同的是,虽然主唱自己也弹键盘。但却不是很抑郁,当然小忧伤自然还是有的。  2004年发表了首张EP《I Am for You》之后。于次年推出了第一张正式大碟《Composure》。开篇曲“Shades Of Grey
期刊
音乐远远早于世界上的任何物事而达到大同的境地,这便是我们常常选择用音乐说话的原因,虽然初始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这同一段旋律打动了不同的你与我,但归根结底还是音乐这种与普通意义之上不同的语言交流手段超越了其他的方式,同时亦涵盖了更广的意义。比如地域:当你在完全陌生的情况下接触到某种音乐,它们使用了世界语言来阐述,或者它们并没有加进人声,你很可能极难猜测得到这样的音乐来自何方,或许能够指出个大致方向,但
期刊
时间也许有狂妄的企图,即使许愿电话亭让有憾的时光逆流一次,不完整的地方依然会千疮百孔。加泰罗尼亚小孩不用再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天都会关注一位名叫埃里克·卡斯特的法国球员的成长,埃里克,这个白色头发的巴萨7号不再是仅仅活跃在法国人雷蒙德·雷丁和比利时人弗朗西斯·休斯笔下的漫画人物。28岁的埃里克·阿比达尔带着1600万欧元身价来到了诺坎普的球场,这个真实存在着的埃里克在2007年踏上了诺坎普的球场,
期刊
和这个世界交手的这许多年来,你是否光彩依旧,兴致盎然?  先不用急着为过个博客贴什么标签,也先不必猜想博客的主人cbvivj到底是什么身份,他可以是你在足球场看到的长发飘逸的少年,可以是在办公室的窗口仰望天空湛蓝的白领,可以是一个走出电影院后兴致勃勃和朋友讨论电影情节的路人甲,可以是一个嗜姻如命,爱猫如命,玩wii如命和看球如命的标准OTAKu,甚至,可以是在地铁里喝掉一罐啤酒后心满意足的发出一声
期刊
但凡中国的作品受到国外肯定、被贴上“国际条形码”后,才会引起国内的更多关注,文艺英雄贾樟柯如此,上海原创乐队“甜蜜的孩子”亦如此。若干年前被默默放上唱片架的第一张专辑《在街上》暗示他们初涉世事的风尘仆仆,当下的新专辑,《水》却十分高调,围绕这张新专辑的方方面面,无不谈及他们获得的国际赞许,例如成为戛纳音乐节杂志的封面人物,吸引曾挖掘Ramones、The Cure的经纪人Seymour Stein
期刊
可能记得这辈子渡的第一座桥?这样飘渺的设问到底是难倒所有的人。怕真是走的桥比走的路要多,桥作为一个建筑物,比起实在的路来说,天生多了一份空中楼阁的意味,但正是如此的意味,踏实地走在路上的时候,冷不防的会对桥想的不行,看着眼前直路没有尽头地延伸,直到在地平线的距离里消失,桥的需要就变得迫切起来。没有实验证明,这是大脑皮层里第几道工序的摩擦所产生的效应,反正离奇得可以称之为白云对天使的回响。  钥匙。
期刊
冬季结束前的某个晚上,我和朋友在一间干燥缺水的旅店里生闷气。身后的单人床上横着一只丧失了行动能力的醉鬼。酒吧打烊前,他把自己灌了个稀烂,然后不容我们反应便一头扎进密实的昏睡。我们不得不把他架到旅店,然后面面相觑,耷拉着脑袋暗示自己这个诡异的夜晚不是真的。直到天亮我们也没能让自己更舒服一点,反而不断下沉,变得提心吊胆筋疲力尽。  《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el:A Memoir,Je
期刊
采访手记:我相信几乎每个喜欢PK14的人都被他们或多或少地影响过,也许都在关着门的房间里思考过三个蓝色的月亮究竟代表什么,或者和爸爸妈妈讨论过他们的时代究竟在什么地方。对于乐队的核心杨海崧来说,或许还无法用简单的语句定义概括他,我能做的只是记录。忠实地记录也许是让读者了解他的最好途径,也是表达尊重和喜爱的最好办法,而对于PK14马上要在兵马司旗下发行的第四张专辑,期盼着它会开启公共王国的又一次美好
期刊
听同事的介绍看了威尔·史密斯的新片《我是传奇》,知道这又是一部僵尸片,对于这类影片来说,我个人认为《生化危机》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还有其他的一些都是大同小异地复制《生化危机》的模式。本来心里没报什么希望,只是因为威尔·史密斯的名气,姑且一看。但是看了以后,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样一部好片子。  个人认为这部片子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的切入点,与《生化危机》宏观,磅礴的叙事风格不同,《我是传
期刊
zito(以下简称z):哦?那真荣幸,呵呵。  平日生活中你们使用中文的频率会很高吗?我注意到了Mu-Nest官方网站上的专辑介绍栏目里甚至专门设计了中文页面。  z:嗯,我们这里使用中文的频率都相当高。从上班在车上听的电台节目,到午餐时读的报章杂志,再到晚上回家看的电视节目,都有中文。听说(只是听说),马来西亚这里的中文教育系统是除中国以外国家里面最完善的。到底具体情形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懂,呵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