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老年单纯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老年单纯(非外伤性非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31例(31眼)老年单纯玻璃体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较重晶状体混浊的患者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中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一期或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7例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其中10例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7例填充硅油,14例填充12%C3F8气体,其余填充空气及灌注液.结合术前病史导致玻璃体积血原发病中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13例,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6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5例,视网膜裂孔4例,视网膜大动脉瘤3例.所有患者视力均不同程度较术前提高,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 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老年单纯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经阴道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吊带固定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50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取经阴道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吊带固定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盆腔脏器脱垂评估指示点评分及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盆腔脏器脱垂评估指示点Aa、Ba、C、Ap、Bp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PFDI-20评分为(11.34±5.10)分优于术前的(67.62±19.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 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6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0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引流阀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和视力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眼压和视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1/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6/30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雌二醇水平及神经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100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00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泌乳素、雌二醇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泌乳素水平(29.65±7.51)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2±7.45)μg/L,雌二醇水平(52.38±7.81)p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42±6.11)p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
目的 研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行前列腺全切术的患者,手术前接受血清PSA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通过前列腺全切术中的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27例)和非前列腺癌组(53例);非前列腺癌组患者包括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组,42例),前列腺炎(前列腺炎组,11例).比较三组血清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比值(fPSA/PSA)水平;比较血清PSA、超声引导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症患者应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1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联合组,每组59例.腹腔镜组单纯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联合组采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1、2年妊娠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5.01±11.45)min、术中出血量(60.02±4.12)ml、术后住院时间(7.56±1.03)d,与腹腔镜组的(74.34±11.03)min、(62.15±7.96)m
目的:研究在体外常规储存1、3和5d血小板微小RNA(miRNA)的表达谱,探讨miRNA在血小板储存期的变化.方法:留取来自无偿献血捐献者单采血小板20份,摇匀后等量混合,贮存于(22±2)℃恒温血小板振荡保存箱中.分别在d1、3和5取样(分别命名为C_1、C_3和C_5),应用DNA纳米球(DNB)测序技术对血小板miRNA组进行测序,采用每千百万碱基的转录本(TPM)算法标准化miRNA的表达水平,组间miRNA表达差异>2倍(P<0.001)认为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
目的 分析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识别与保护的效果.方法 66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手术中加强对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识别与保护.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期间出血量、手术之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为3.0%,低于对照组的12.1%、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甲状腺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进,加强对患者喉返神经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复发及耐药与骨髓微环境有很大程度的关联.骨髓基质细胞(BMSC)作为骨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白血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不容忽视.BMSC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细胞外基质蛋白,参与并调节着与ALL细胞增殖或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影响ALL细胞的生存.为此,本文归纳总结了骨髓基质细胞与ALL细胞相互作用的几条信号通路,综述两者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微管蛋白在巨核祖细胞向血小板发育成熟的过程中通过对有丝分裂的控制和原血小板的形成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在血小板中微管蛋白参与维持血小板骨架的完整,并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参与血小板形态的改变.一些以细胞有丝分裂为靶向的抗肿瘤新药正试图有针对性地减少对微管蛋白的影响以减轻药物对血小板生成的抑制作用.临床上一些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由于微管蛋白基因的变异和多态性影响了微管多聚体的结构从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本文对微管蛋白在巨核细胞发育成熟和血小板生成调控过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分析氧化锆基台与常规钛基台在前牙修复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前牙种植修复患者,按照不同基台分为对照组(30例、33颗患牙)和实验组(30例、32颗患牙).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钛基台,实验组患者采取氧化锆基台.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骨吸收量情况、修复满意度和舒适度及牙龈指数(GI).结果 佩戴后30、180、360 d后,实验组骨吸收量分别为(0.53±0.07)、(0.51±0.13)、(0.62±0.13)mm,均少于对照组的(0.66±0.17)、(0.67±0.07)、(0.71±0.1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