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挥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是曲靖市产业转型发展应当正视的一个重要选择。为此,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助推曲靖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曲靖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曲靖市相对高差3322.3米,境内有273个土壤类别,六种气候带,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孕育了独特的农产业。
(一)蔬菜、蚕桑、魔芋产业居云南省首位
2013年,曲靖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56万亩,产值103.2亿元。其中蔬菜、蚕桑、魔芋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
(二)中药材产业前景广阔
辖内有三个“云药之乡”重点县,中药材品质优良,当归药效是国家药典标准的8倍;银杏叶药效比江浙等传统产地的含量高出1倍以上。大规模种植的有当归、杜仲、银杏、万寿菊、薏仁、魔芋等12个品种。
(三)万寿菊、小黄姜和油菜等产业较为成熟
沾益县万寿菊年产量12万吨,占全省的98%,占全国的2/5,万寿菊产品主要销往新加坡、英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定价权;罗平县小黄姜种植面积16.5万亩,产量28.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还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油菜种植面积近100万亩,是有名的油料和生姜生产大县。
(四)畜牧业和水产业在全省举足轻重
2013年,曲靖市畜牧业收入达到153.61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4.07%,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287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1.85%。全市肉类总产量170万吨,占全省的44.3%,拥有大河乌猪、滇陆猪、宣和猪三个国家级猪种品牌,宣威火腿属中国三大名腿之一。新培育的“云岭牛”品质优良,正在申报国家肉牛品种认定。高原渔业产值17.5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冷流水养殖虹鳟鱼、鲟鱼分别占全省产量的65%、74%,建成全国最大鲟鱼鱼子酱生产、加工基地项目。
(五)农业产业化组织快速发展,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
2013年末,曲靖市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473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376个,中介组织带动型86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个,其他9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5个,实现销售收入107.39亿,利税总额8.4亿,上交税金1.73亿,带动农户100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68.97%。全市共认定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1个、绿色食品58个、有机食品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8个。
二、创新农村信贷产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情况
(一)三权三证抵押贷款稳步推进
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2014年6月末贷款余额达2.33亿元,同比增长66.03%。全市流转土地约20万亩,2014年2月,发放首笔4000万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开了全省先例;创新推出了“农户住房按揭贷款”贷款品种,陆良县农村信用社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按月还款,最长不超过8年,共给71户农户发放住房按揭贷款1075.6万元。2014年6月末,全市农户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7.01亿元,涉及农户数近3000户。
(二)正在探索庄园经济支撑的农户建房贷款
信用社、农户、庄园主三方合作,农户出地、庄园经营、信用社配套产业信贷服务壮大庄园经济,同步推进乡村统一规划建设,探索配套开办农户建房贷款,由农户提出借款申请,在由庄园法人进行担保的基础上,辅以房屋抵押,贷款最高额度50万元,期限最长10年,每年还款两次,到期结清。沾益县农村信用社正在探索开办该项业务。
(三)活体抵押贷款正在积极推进
2014年马龙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牛源基地建设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在基础设施、保险、贴息等方面给予补贴。农村信用社拟推出活体抵押贷款业务,采取存、贷、扶一体化的信贷支持方式,对全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购买能繁母牛每头贷款5000元措施。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使金融与县域经济更加贴近,但创新过程中法律障碍难以规避,创新存在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金融机构被动创新;创新主体单一,创新多由地方银行所为,这些问题存在,使创新推进迟缓。
三、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在深刻领会中央“三农”金融政策的前提下创新
2004年来多个中央一号文件涉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服务,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九方面措施。各级、各部门应深刻领会中央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政策指引,增强农村信贷产品创造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担当氛围。
(二)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创新
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产业化经营、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必须瞄准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和产业化趋势寻突破,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要求金融先行先试,抢占先机者也必将赢得先发优势。
(三)突出把握三个创新重点
一是把对农户开展综合授信作为创新的重要基础。克服农户单个生产要素价值低的劣势,将农户信用、房屋、耕地、林地、劳动力及其他物质条件综合评价,对农户开展综合授信,免担保抵押,随用随贷。二是把对新型农业生产组织的金融服务作为创新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机械设备、产品、股权、品牌等抵质押方式的创新,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融资需求。三是把贷款期限的科学设定作为创新的重要因素。要考虑各农业经营主体在种植、养殖对象上的特殊性和贷款用途上的差异性,在期限设定方面区别对待,长短相宜。
(四)把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都纳入创新范围
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是“三农”金融政策的落实者,都应积极参与到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工作中来,改变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创新的局面。要着力引导各家行发挥各自优势,把创新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实现创新机构和领域多元化,鼓励根据各自管理模式、业务特点、客户对象特征等,打造品牌信贷产品与服务。
(五)建立健全“三农”金融创新奖补机制
建立正向激励的“三农”金融创新机制。对金融机构的“三农”金融创新业务实行差别化、包容性监管;创新内部管理、考核与评价,加大对基层的创新指导;提升创新的竞争力支撑,注重发掘基层特色业务和服务;政府及有关涉农部门对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工作成效明显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六)建立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工作机制
以县为单位建立人行主导的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工作机制,明确地方党政、金融保险部门、涉农部门、“三农”经济主体等通力协作的职责,这应当作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促进金融贴近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彻底改变多年来推进县域金融服务创新的被动局面。
一、曲靖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曲靖市相对高差3322.3米,境内有273个土壤类别,六种气候带,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孕育了独特的农产业。
(一)蔬菜、蚕桑、魔芋产业居云南省首位
2013年,曲靖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56万亩,产值103.2亿元。其中蔬菜、蚕桑、魔芋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
(二)中药材产业前景广阔
辖内有三个“云药之乡”重点县,中药材品质优良,当归药效是国家药典标准的8倍;银杏叶药效比江浙等传统产地的含量高出1倍以上。大规模种植的有当归、杜仲、银杏、万寿菊、薏仁、魔芋等12个品种。
(三)万寿菊、小黄姜和油菜等产业较为成熟
沾益县万寿菊年产量12万吨,占全省的98%,占全国的2/5,万寿菊产品主要销往新加坡、英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定价权;罗平县小黄姜种植面积16.5万亩,产量28.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还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油菜种植面积近100万亩,是有名的油料和生姜生产大县。
(四)畜牧业和水产业在全省举足轻重
2013年,曲靖市畜牧业收入达到153.61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4.07%,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287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1.85%。全市肉类总产量170万吨,占全省的44.3%,拥有大河乌猪、滇陆猪、宣和猪三个国家级猪种品牌,宣威火腿属中国三大名腿之一。新培育的“云岭牛”品质优良,正在申报国家肉牛品种认定。高原渔业产值17.5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冷流水养殖虹鳟鱼、鲟鱼分别占全省产量的65%、74%,建成全国最大鲟鱼鱼子酱生产、加工基地项目。
(五)农业产业化组织快速发展,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
2013年末,曲靖市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473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376个,中介组织带动型86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个,其他9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5个,实现销售收入107.39亿,利税总额8.4亿,上交税金1.73亿,带动农户100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68.97%。全市共认定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1个、绿色食品58个、有机食品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8个。
二、创新农村信贷产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情况
(一)三权三证抵押贷款稳步推进
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2014年6月末贷款余额达2.33亿元,同比增长66.03%。全市流转土地约20万亩,2014年2月,发放首笔4000万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开了全省先例;创新推出了“农户住房按揭贷款”贷款品种,陆良县农村信用社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按月还款,最长不超过8年,共给71户农户发放住房按揭贷款1075.6万元。2014年6月末,全市农户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7.01亿元,涉及农户数近3000户。
(二)正在探索庄园经济支撑的农户建房贷款
信用社、农户、庄园主三方合作,农户出地、庄园经营、信用社配套产业信贷服务壮大庄园经济,同步推进乡村统一规划建设,探索配套开办农户建房贷款,由农户提出借款申请,在由庄园法人进行担保的基础上,辅以房屋抵押,贷款最高额度50万元,期限最长10年,每年还款两次,到期结清。沾益县农村信用社正在探索开办该项业务。
(三)活体抵押贷款正在积极推进
2014年马龙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牛源基地建设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在基础设施、保险、贴息等方面给予补贴。农村信用社拟推出活体抵押贷款业务,采取存、贷、扶一体化的信贷支持方式,对全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购买能繁母牛每头贷款5000元措施。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使金融与县域经济更加贴近,但创新过程中法律障碍难以规避,创新存在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金融机构被动创新;创新主体单一,创新多由地方银行所为,这些问题存在,使创新推进迟缓。
三、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在深刻领会中央“三农”金融政策的前提下创新
2004年来多个中央一号文件涉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服务,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九方面措施。各级、各部门应深刻领会中央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政策指引,增强农村信贷产品创造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担当氛围。
(二)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创新
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产业化经营、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必须瞄准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和产业化趋势寻突破,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要求金融先行先试,抢占先机者也必将赢得先发优势。
(三)突出把握三个创新重点
一是把对农户开展综合授信作为创新的重要基础。克服农户单个生产要素价值低的劣势,将农户信用、房屋、耕地、林地、劳动力及其他物质条件综合评价,对农户开展综合授信,免担保抵押,随用随贷。二是把对新型农业生产组织的金融服务作为创新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机械设备、产品、股权、品牌等抵质押方式的创新,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融资需求。三是把贷款期限的科学设定作为创新的重要因素。要考虑各农业经营主体在种植、养殖对象上的特殊性和贷款用途上的差异性,在期限设定方面区别对待,长短相宜。
(四)把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都纳入创新范围
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是“三农”金融政策的落实者,都应积极参与到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工作中来,改变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创新的局面。要着力引导各家行发挥各自优势,把创新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实现创新机构和领域多元化,鼓励根据各自管理模式、业务特点、客户对象特征等,打造品牌信贷产品与服务。
(五)建立健全“三农”金融创新奖补机制
建立正向激励的“三农”金融创新机制。对金融机构的“三农”金融创新业务实行差别化、包容性监管;创新内部管理、考核与评价,加大对基层的创新指导;提升创新的竞争力支撑,注重发掘基层特色业务和服务;政府及有关涉农部门对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工作成效明显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六)建立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工作机制
以县为单位建立人行主导的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工作机制,明确地方党政、金融保险部门、涉农部门、“三农”经济主体等通力协作的职责,这应当作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促进金融贴近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彻底改变多年来推进县域金融服务创新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