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PowerBreak型吸气肌训练器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训练时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70%最大吸气压(MIP)水平,重复呼吸30次为1组,每天训练2组,每周训练3 d,连续训练8周;对照组同期也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10%MIP水平,其它训练参数及疗程同观察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呼吸肌力量和耐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等进行评定。

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观察组MIP[(144.7±15.8)cmH2O]、6 min步行测试(6MWT)距离[(685.0±98.3)m]明显增加,6MWT测试时的心率[(121.6±6.9)次/min]及主观疲劳感觉评分[(11.6±2.0)分]明显下降,莱斯特咳嗽问卷(生活质量问卷)中的社会维度评分[(5.75±1.08)分]明显升高;对照组干预后上述各项指标结果均无显著变化(P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与中强度持续有氧训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运动康复分层低危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PCI术后运动康复分层低危患者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强度间歇有氧训练组(高强度间歇组,22例)和中强度持续有氧训练组(中强度持续组,21例)。2组患者均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训练,高强度间歇组采用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训练方案(80%峰值功率,3min高强度运动、2min间歇,每次训练8组,共40min,每周3次),中强度持续组采用中强度持续有氧训练方案(60%峰值功率,持续训练,每次40min,
目的观察基于远程康复平台的任务导向性(TOT)训练对脑卒中后出院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门诊方式复诊,每周1次,由康复治疗师制定的TOT训练方案,要求患者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进行系统的上肢和下肢TOT训练,每日2次,每次60min。治疗组通过远程康复平台复诊,由康复治疗师远程为患者制定的TOT训练方案,要求患者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在康复治疗师的远程指导、监督和实时调整下,进行有
目的观察手持感应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对延髓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手持感应电协同刺激治疗。手持感应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min,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量表对疗效和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
目的比较不同吞咽任务时老年健康个体舌运动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招募56例健康老年受试者(男28例,女28例),要求其完成唾液吞咽、5ml水吞咽以及15ml水吞咽任务。通过B M型超声采集受试者吞咽过程中舌运动特征,提取舌上升期(IIa期)的垂直运动幅度、速率和舌运动时长参数,对不同任务间和性别间的舌运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唾液吞咽时的舌运动幅度显著低于5ml水吞咽和15ml水吞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观察工作记忆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认知康复训练(包括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虚拟情境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工作记忆训练(主要包括活动记忆训练和回忆任务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分别采用连线测试A(TMT-A)、连线测试B(TMT-B)、额叶功能量表(FAB)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64(WCST-64)评估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测患者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术后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四肢肌肉按摩及关节活动度保持训练等),观察组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术后分阶段系统康复干预(第一阶段以感觉刺激为主,第二阶段以运动功能训练为主,第三阶段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减重步行训练为主)。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量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睡眠障碍及异常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ASD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儿均给予睡眠行为干预及个体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磁刺激靶区为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LPFC),刺激频率为1Hz,每次治疗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表(CSHQ量表)对2组患儿进行
目的观察面肌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的影响。方法选取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患者70例,后脱落4例,共纳入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贴扎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面肌康复训练,贴扎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增加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Port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表面肌电图对2组患者的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功能性磁刺激(FMS)作用于骶3(S3)神经根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4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根据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Hz组(采用5Hz频率FMS治疗)、20Hz组(采用20Hz频率FMS治疗)和假刺激组(采用与5Hz组同参数同部位的假刺激治疗),每组15例,最终5Hz组中有1例因患者原因退出,共44例完成本研究。3组患者均在常规膀胱功能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不同频率下刺激S3神经根的FMS治疗,其中5Hz组给予频率5HzFMS治疗,
目的观察事件相关电位(ERP)指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动作观察疗法(AO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腰部、上肢、下肢、平衡、步行、记忆、注意力、定向力、空间知觉及执行能力训练等);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ERP指导下rTM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观察组则给予ERP指导下rTMS及AOT治疗,AOT治疗每天2次,每周治疗5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