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祠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登,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人。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是宋廷臣中坚定的主战派,与岳飞志同道合,结为儿女亲家。与秦桧等投降派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坦言:“某但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因直言无讳,切中时弊,被当权者所忌恨,屡次遭贬职。绍兴十八年(1148)客逝容州寓所。
  三十多年后,漳州州学教授田澹敬佩高登一生志行高洁,在漳州州学内建高登祠,请朱熹写记文。此前,当朝丞相梁克家,漳州知州傅伯寿先后上奏朝廷,要求为高登平反,但都没得到回应。
  绍熙元年(1190),朱熹任漳州知州,即着手为高登平反,亲拟《乞褒录高登状》,上奏朝廷。此时高登已离世四十多年了,头上仍然戴著受处分的罪名。
  朱熹在《东溪先生高公祠记》中写道:“呜呼!可谓一世之人豪矣。虽其所学所行,未尽合于孔子。然志行之卓然,亦足以为贤者之清,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有廉顽立懦之操,则功于世教。岂可与夫隐忍回互以济其私而自托于孔子之中行者,同日而语哉。”朱熹钦佩高登志行笃实,大公无私,其品格远高于奉行中庸之道的自私自利者。
  高登祠后毁于战火。明成化十四年(1478),漳浦生员吴震入京上奏,请求在漳浦县建高登祠。朝廷准奏,列入祀典,春秋有司致祭,并修高登坟墓,派专人守墓。漳州知府姜谅,漳浦知县汪瑾,县丞钟鼎等一干官员落实建祠工程,成化十九年(1483)竣工。榜眼徐溥记文。
  高登祠有幸保存至今,徐溥撰写的碑刻被人为凿数段,所幸碑文大部分保存。祠堂供新雕高登坐像,居中挂“百世师”匾,左“忠孝两全”,右“宇宙完人”。楹联有“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这些褒奖之词,是自朱熹开始,历代官府及士人对高登的公然评价。
  高登一生光明磊落,忠心耿耿,且孝行感动天地,有“获鹿感鱼“的美丽故事传世。
  如今,高登后裔散布于闽南和海外,他们都以高登为家族的荣耀。高氏宗亲正紧锣密鼓地筹备重修高登祠。
其他文献
近日,读庄亨阳的《秋水堂集》,看到书中有庄亨阳当年为漳州太守魏念庭作的《魏念庭太守去思碑记》一文,碑记云:“魏公去思碑者,思魏公之去也。于时魏公去三年矣,民思而不忘,故碑之也。公以康熙四十九年守于漳,越六年,报最卓异,授分守江常镇道。中间设义学以敷文教,行社仓以备荒年,葺江东桥以通商旅。又建万寿亭,修府志,辟府治,盖百废俱兴焉。岁乙未,漳民艰食,公令家人籴江苏米万斛,航海达漳,民用不困,公之赐也。
期刊
到泉州,是要看看佛的,而看佛,一定要到不在名山深处、毗邻繁华闹市的古刹青莲寺。  古城东扩,丰泽区成为泉州向东发展的桥头堡,几年大刀阔斧,高楼林立,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物欲横冲直撞,往来车马喧嚣,那些漂泊在迷离都市的追梦人,在忙碌中充实,更在繁务中迷失。穿过钢筋水泥丛林,走出纷乱嘈杂街区,不经意拐进芳草葳蕤处,只听得蝉鸣鸟唱,梵音隐约,尘世喧阗霎时被隔离在外,退避千里。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期刊
雪嬷嬷是我幼年时的保姆,在角美老家的乡下,她比我父亲大不了多少,我却叫她“嬷嬷”,大概是辈份的缘故吧。  雪嬷嬷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当我保姆时她最小的儿子仅大我五岁。雪嬷嬷那时并不缺钱用,带孩子也已经带腻了,但是当父亲抱着仅六个月先天不足又母乳不足的我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她眼前时,她却对我动了深深的恻隐之心,“这孩子与我有缘!”我在她那里长到了三周岁,从一个头晃来晃去软绵绵的小不丁点变成了白白胖胖的
期刊
读作家王开岭的《古典之殇》,内心深受触动。作者在作品中感慨:造物主最初颁发给人类的世界——那个原配的世界,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在渐行渐远。无数草木和生灵消逝了,似乎只剩下我们。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当下、对未来的预测。  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些美好的事物,那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正离我越来越远。我家门前的小河,我曾经涉水而过,在清浅的水中用手捞取游鱼和小虾,现在,它已经成为一条又脏又臭的臭水
期刊
想要时常让自己保持快乐,是一种“真功夫”,首先我们要懂得修心。《坛经》有言:“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当你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内在的念头开始分辨时,你就“着相”了,也就是有了私心(分别之心)。当你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内在的念头开始不再分辨时,这就是成佛之路了。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就是本心,所以说“即心即佛”。  有时不得不惊叹于东方的智慧,其认识与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西方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天人
期刊
闽南人习惯称呼爷爷为“阿公”,奶奶为“阿嬷”。我阿公在我父亲十一岁的时候就过世了。我阿嬷就像母亲一样把我带大,虽然她已经离世十几年了,可有时候我还是会想起她。  我出生在闽南农村乡下的一个土楼里。因为当年农村生活困苦,母亲子女众多又体弱多病,经常顾不上我这个小女儿。据说1974年我出生的时候,还是集体生产制,村里的生产队长正在给每户村民分地瓜,按人口,一人一畚箕。地瓜还没分完,我出生了,我家人飞奔
期刊
夜,蒙蒙细雨。六月的天,不冷不热。  父亲节,今天。  晚上,儿子请他爸爸看电影,我沾光陪同。我们一起过节,去家门口的嘉和时代广场华彩万星国际影城看《侏罗纪世界2》。电影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看电影。  “我们似乎好久没一块看电影啦?”儿子侧过头笑着。  “是啊,一起看电影还是你上四年级时,那时去漳州人民剧院看《哈利波特》。月娇姑还在店里帮忙呢!”  恍惚之间,时间流水般地滑走
期刊
孩子幼小的时候,经常是盼着着他赶紧长大,盼着他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现在,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每次目送着他离开家门外出求学的背影,却又常常想起他小时候摇摇晃晃、蹒跚学步,黏在我怀里的情景。想起养育孩子这些年来的辛苦操劳和欢喜欣慰的点点滴滴,我心里总有无限的祝福,也有隐隐的失落。  想起过往,虽然不像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那样艰辛,但在孩子不满周岁的时候,我就结束休假,到离家七八十
期刊
一个科研小组为积累美洲豹的生活资料,决定跟踪拍摄它们的生活。科研小组对一个美洲豹家庭跟踪拍摄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一只美洲豹在捕猎的时候,被拼命挣扎的野牛刺伤了大腿,虽然捡回了一条性命,却伤得不轻。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其它的美洲豹在確定它性命无碍之后,并没有给它更多的照顾,仍旧像以往一样各自过各自的生活。  不仅如此,其它的美洲豹捕猎成功之后,就会一起吼叫着招呼藏在不远处的伤者跑过来。这
期刊
30多年没回故乡,本以为那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己一定会不认识,事实并非如此,恰使我对“记忆”和“烙印”两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家乡确实变得太多:过去的土坯房消失了,即使存在着的也已经坍塌,土坯和砖头瓦块散乱地倒在院子里,那断瓦残垣在告诉人们:这里的居民已经全家迁往了城里,也许是离这里很近的县级市,亦或是更远一些的地级市。儿时在故乡时,觉得去城里是一件奢侈并带些仪式感的事情,尤其觉得很遥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