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北方水稻的发展来说,水资源匮乏是严重制约其发展步伐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明显的增加了节水的效果,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水稻田的生态环境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水稻的高产,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技术支持,大大的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节水高产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对于我们国家以及全球来说,水稻占据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水稻有着产量高、商品价值高的优点,所以其种植的面积年年递增, 这就直接导致了水的需求量的逐年增加。我国北方水稻的发展有点停滞不前,其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资源的匮乏。在这样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状态之下,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实施就至关重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有效的实施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并且还增强了水稻抗逆性和促进高产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对于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并且进行了有效的大面积普及,节水机理也逐渐的得到了有效的认识。人们现在已经关对农业的生态环境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这对于节水灌溉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起到了很积极的影响。
1.水稻节水灌溉的节水机理
大田作物的习性都大体相同,水稻也不例外,土壤通气条件是否良好对于根系生育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是否正常,是否能够保证养分的正常供应吸收,只有保证了这些因素的良性发展,才能够使水稻实现高产。我国北方地区温度较低,由于长期采取淹水栽培方式, 土壤板结、冷凉、土性恶劣, 水、气、热及养分状况不良, 淹灌水层的水稻容易发生倒伏,病害严重,易早衰,直接的导致了水稻的生育迟缓,根系发育受到阻碍,抗逆性减弱,结实率低,成为水稻高产的生理障碍。研究表明,如果土壤发生了水分不足的情况,水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 植株和叶片的保水性及根系的吸水能力增强,这就说明了,一定程度的水分缺失对于产量的增加是有益处的。因此可以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 通过节水灌溉来控制水稻生长的最佳水分环境。
2.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节水灌溉
2.1插秧期
秧苗移栽到本田以后,田间保持浅水层,以利于秧苗吸水和蒸腾的平衡,提高成活率。
2.2返青期
秧苗返青后,田面不再长期保持水层,每进行1次浅灌,在几天以后,在作物落干之前,要进行第二次的浅灌,要相应的降低灌水的次数。
2.3分蘖期
分蘖前期进行浅灌,提高地温,促进水稻分蘖多生快发。分蘖末期,晒田5d左右,可控制无效分蘖的产生,排除田间有害气体,促进根系发育。
2.4拔节孕穗期
轻灌,促进颖花发育,提高结实率,有利于大穗形成。
2.5抽穗开花至乳熟期
抽穗前期5~6cm水层,开花以后浅灌;7月份注意气温变化,温度低于17e或大风天时,加深水层至10~15cm,以保证水温,气温回升时恢复原水层,以干干湿湿的间歇灌溉为主,收获前10d断水。
3.节水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节水灌溉既能满足水稻对水分的需求,又能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为水稻根系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节水灌溉条件下,总根数增加20%以上,主根较深, 根系活力增强,衰老减慢,生命周期延长,特别是生长发育后期能够维持较高的根系活力,较好的协调了高产与根系早衰之间的矛盾。叶片是植物蒸腾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受水分胁迫时,叶片细胞的扩张和分化受到抑制,叶片生长减慢;恢复灌溉后,叶面积增长加速。适度的节水灌溉,水稻生长后期叶片自由水含量有所提高,束缚水含量有降低趋势,叶绿素含量增加,延长了叶片的功能期。另外,受到水分胁迫后,水稻株高的增长受到抑制,恢复供水后,株高的增长率显著提高。分蘖期和拔节期受旱对株高的影响较大。水稻节水灌溉一般使水稻株高降低,茎秆粗壮,提高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在做到了節水灌溉的情况之下,水稻分蘖有着些许的增加, 有效分蘖明显提高,随着增加的就是成穗数和产量。特别是早熟水稻品种由于气温、水温较低, 采用节水灌溉方法,对提高有效分蘖和产量有明显的作用。
4.节水灌溉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稻节水灌溉,稻田水分干湿交替,从而影响稻田热容量的变化,稻田温度、植株间空气湿度会随着田间水分状况的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其结果导致了植株间空气湿度的降低,使稻田增温。由于植株间空气湿度的减小和昼夜温差变大,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繁殖与传播,水稻病虫害也相应的有所减少。
节水灌溉条件下,田面经常排水晒田,土壤和大气之间的扩散交换作用增强, 从而增加了土壤的通气性,使土壤含氧量增加,氧化还原电位升高,还原物质得到氧化; 同时,土壤好氧微生物活动加强,有机物质分解增加,矿化速度提高,晒田复水后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显著增加。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一些旱生杂草或半旱生杂草获得了生长空间,但同时更多的水生杂草的生长受到抑制,杂草总量与淹灌条件相比差别不明显。
节水灌溉条件下,排水晒田改善了土壤通气状况,抑制了CH4的产生过程, CH4的排放显著降低,同时土壤干湿交替频繁,通气和厌气条件交替发生时,为N2O的排放创造了条件。不同水分类型下稻田排放温室气体可能导致的综合温室效应的计算表明,节水灌溉可以显著降低稻田的温室效应。
采用节水灌溉的措施,由于渗漏水量的减少,流失的养分也大幅度降低,氮肥在水稻全生育期内的流失量减少约36%,磷肥流失量减少58%。节水灌溉能显著提高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并有利于养分向穗部的转移。节水灌溉使田间有更大的空间容纳降雨,把降雨当成一次灌水,充分利用天然降雨,不仅极大的节约了灌溉水量,也减轻了洪涝的排水负担。
5.结论
目前北方地区的水稻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的极度缺乏, 因为水稻有着双重适应性的特点,对于水稻的灌溉模式的改变,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实施,不仅仅对于水资源的节约起到了作用,而且对于水稻的生长和水稻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宏伟,王晓红,陈来华.水稻节水灌溉研究综述[J].浙江水利科技,2007,151(3):91-931.
[2]姚章村, 陈福生,赵卫,等.水稻节水灌溉研究新动向[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8,4(3):171-1761.
[3]付光玺,朱伟,杨露露,等.节水灌溉对水稻抗逆生理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2):105-1081.
[4]金龙日,郑红花,佟立杰,等.水稻节水增温灌溉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431.
[5]赵岩,姚丽娟.黑龙江省水稻节水增产增效潜力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5):15-161.
[6]罗健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与示范推广效果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8(5):32-331.
[7]李红桃,李国强.水稻综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6):509-5101.
[8]蔡景礼,陈志春.寒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6):504-5101.
【关键词】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对于我们国家以及全球来说,水稻占据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水稻有着产量高、商品价值高的优点,所以其种植的面积年年递增, 这就直接导致了水的需求量的逐年增加。我国北方水稻的发展有点停滞不前,其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资源的匮乏。在这样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状态之下,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实施就至关重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有效的实施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并且还增强了水稻抗逆性和促进高产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对于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并且进行了有效的大面积普及,节水机理也逐渐的得到了有效的认识。人们现在已经关对农业的生态环境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这对于节水灌溉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起到了很积极的影响。
1.水稻节水灌溉的节水机理
大田作物的习性都大体相同,水稻也不例外,土壤通气条件是否良好对于根系生育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是否正常,是否能够保证养分的正常供应吸收,只有保证了这些因素的良性发展,才能够使水稻实现高产。我国北方地区温度较低,由于长期采取淹水栽培方式, 土壤板结、冷凉、土性恶劣, 水、气、热及养分状况不良, 淹灌水层的水稻容易发生倒伏,病害严重,易早衰,直接的导致了水稻的生育迟缓,根系发育受到阻碍,抗逆性减弱,结实率低,成为水稻高产的生理障碍。研究表明,如果土壤发生了水分不足的情况,水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 植株和叶片的保水性及根系的吸水能力增强,这就说明了,一定程度的水分缺失对于产量的增加是有益处的。因此可以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 通过节水灌溉来控制水稻生长的最佳水分环境。
2.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节水灌溉
2.1插秧期
秧苗移栽到本田以后,田间保持浅水层,以利于秧苗吸水和蒸腾的平衡,提高成活率。
2.2返青期
秧苗返青后,田面不再长期保持水层,每进行1次浅灌,在几天以后,在作物落干之前,要进行第二次的浅灌,要相应的降低灌水的次数。
2.3分蘖期
分蘖前期进行浅灌,提高地温,促进水稻分蘖多生快发。分蘖末期,晒田5d左右,可控制无效分蘖的产生,排除田间有害气体,促进根系发育。
2.4拔节孕穗期
轻灌,促进颖花发育,提高结实率,有利于大穗形成。
2.5抽穗开花至乳熟期
抽穗前期5~6cm水层,开花以后浅灌;7月份注意气温变化,温度低于17e或大风天时,加深水层至10~15cm,以保证水温,气温回升时恢复原水层,以干干湿湿的间歇灌溉为主,收获前10d断水。
3.节水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节水灌溉既能满足水稻对水分的需求,又能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为水稻根系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节水灌溉条件下,总根数增加20%以上,主根较深, 根系活力增强,衰老减慢,生命周期延长,特别是生长发育后期能够维持较高的根系活力,较好的协调了高产与根系早衰之间的矛盾。叶片是植物蒸腾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受水分胁迫时,叶片细胞的扩张和分化受到抑制,叶片生长减慢;恢复灌溉后,叶面积增长加速。适度的节水灌溉,水稻生长后期叶片自由水含量有所提高,束缚水含量有降低趋势,叶绿素含量增加,延长了叶片的功能期。另外,受到水分胁迫后,水稻株高的增长受到抑制,恢复供水后,株高的增长率显著提高。分蘖期和拔节期受旱对株高的影响较大。水稻节水灌溉一般使水稻株高降低,茎秆粗壮,提高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在做到了節水灌溉的情况之下,水稻分蘖有着些许的增加, 有效分蘖明显提高,随着增加的就是成穗数和产量。特别是早熟水稻品种由于气温、水温较低, 采用节水灌溉方法,对提高有效分蘖和产量有明显的作用。
4.节水灌溉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稻节水灌溉,稻田水分干湿交替,从而影响稻田热容量的变化,稻田温度、植株间空气湿度会随着田间水分状况的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其结果导致了植株间空气湿度的降低,使稻田增温。由于植株间空气湿度的减小和昼夜温差变大,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繁殖与传播,水稻病虫害也相应的有所减少。
节水灌溉条件下,田面经常排水晒田,土壤和大气之间的扩散交换作用增强, 从而增加了土壤的通气性,使土壤含氧量增加,氧化还原电位升高,还原物质得到氧化; 同时,土壤好氧微生物活动加强,有机物质分解增加,矿化速度提高,晒田复水后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显著增加。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一些旱生杂草或半旱生杂草获得了生长空间,但同时更多的水生杂草的生长受到抑制,杂草总量与淹灌条件相比差别不明显。
节水灌溉条件下,排水晒田改善了土壤通气状况,抑制了CH4的产生过程, CH4的排放显著降低,同时土壤干湿交替频繁,通气和厌气条件交替发生时,为N2O的排放创造了条件。不同水分类型下稻田排放温室气体可能导致的综合温室效应的计算表明,节水灌溉可以显著降低稻田的温室效应。
采用节水灌溉的措施,由于渗漏水量的减少,流失的养分也大幅度降低,氮肥在水稻全生育期内的流失量减少约36%,磷肥流失量减少58%。节水灌溉能显著提高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并有利于养分向穗部的转移。节水灌溉使田间有更大的空间容纳降雨,把降雨当成一次灌水,充分利用天然降雨,不仅极大的节约了灌溉水量,也减轻了洪涝的排水负担。
5.结论
目前北方地区的水稻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的极度缺乏, 因为水稻有着双重适应性的特点,对于水稻的灌溉模式的改变,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实施,不仅仅对于水资源的节约起到了作用,而且对于水稻的生长和水稻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宏伟,王晓红,陈来华.水稻节水灌溉研究综述[J].浙江水利科技,2007,151(3):91-931.
[2]姚章村, 陈福生,赵卫,等.水稻节水灌溉研究新动向[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8,4(3):171-1761.
[3]付光玺,朱伟,杨露露,等.节水灌溉对水稻抗逆生理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2):105-1081.
[4]金龙日,郑红花,佟立杰,等.水稻节水增温灌溉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431.
[5]赵岩,姚丽娟.黑龙江省水稻节水增产增效潜力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5):15-161.
[6]罗健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与示范推广效果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8(5):32-331.
[7]李红桃,李国强.水稻综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6):509-5101.
[8]蔡景礼,陈志春.寒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6):504-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