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叔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ixiao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叔是在2008年那个大雪夜离开人世的,整个世界只剩下白茫茫一片。表叔死于肠胃炎,不是什么大病,却夺走了他仅53岁的生命。或许这世间他已别无所念,但他死前心里一定惦记着一个人——我二伯,也是他的亲表哥。
  不知道那天早上,二伯是怎样一个人翻山越岭,穿过那条弯弯长长的铁路,在那条荒无人烟的小路上蹒跚而行,手里还提着一篮饭菜。整个世界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只听得到脚踩在雪上的声音。或许他也有一丝不祥的预感。他赶到表叔住的棚屋,发现棚屋顶已被大雪压塌了,屋前没有脚印,积满了雪。二伯推门进屋的时候,发现表叔的身子已经冰凉。60多岁的二伯老泪纵横,他一直在自责,怪自己没有早一点来看望他。那天二伯自己也生病了,发着烧。二伯收起悲伤,噙着眼泪,花钱请村里几个人帮忙把表叔埋葬了。
  只记得那一年的雪下得很大,很疯狂。到处都是雪灾,喧嚣的世界顿时沉静下来。
  一直想写写表叔,可是很多时侯,很多人很多事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痛定思痛才能静下来,此时记忆中关于表叔的模糊的片断,慢慢清晰起来,连成一片。
  表叔生下来不久就成了孤儿,只有一个姐姐,相依为命。他一直都瘦瘦的,身材十分矮小,可能跟小时候吃不饱、营养不良有关。年纪大一点,就跟着村里人出去打工,到过东北,去过新疆,都是跟着建筑队去工地出苦力。他没念过什么书,只能做些出体力的粗活苦活。因为太穷,在农村也娶不上媳妇,就这样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对此他也不太在意,只要有口饭吃,就好好活着。
  表叔话很少,整天只知道埋头干活,因为人特别老实,常常在外打了一年工,却拿不到工钱,他也没有去讨过薪。没有读过什么书,也不懂得为自己维权申诉,只好空手回来。没钱吃饭,只能到几个表哥——我的几个伯伯家里吃。二伯是近亲结婚,二伯妈是他亲姐姐。时间久了,婶婶们嫌他吃白饭,都对他冷眼冷语,没有好脸色。印象中,他一年只会回来一两次,在二伯家呆几天就离开。每次回来他都是一件蓝色的破旧的中山装,据说还是二伯给他的。
  他很和蔼,总是主动跟我问好,小时侯只觉得他人很好,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似乎也不放在心上,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正如他来去匆匆的一生。无聊生者不生,现在想来,真觉出人生的冷漠了。他已然成了一个多余人,大家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对他的死也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唏嘘感叹几声罢了,也许,他早已被世人忘记,我也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其实,他很渴望与人交流,有时他会到我家里来帮父亲做点体力活,一无所求。我妈会留他在家里吃饭,他也不拒绝。一边端着碗站着往嘴里扒饭,一边和我们说话。他告诉我他到过很多地方,他说大城市里房子很高,灯红酒绿,很繁华。我也会耐心聆听,虽然他没有更多的话,但我感到这时的他是轻松快乐的,他终于有一个听者,终于找到一丝尊严了。更多时候,婶婶们会向他投去鄙夷的眼光,他什么都不说。她们也会看不惯他的言行,责怪他,说他傻。他从来只是保持沉默。我想他心灵深处一定在流泪,在泣血。我想起了《祝福》中柳妈一群人对祥林嫂的轻视和嘲笑,历史和现实竟如此惊人的相似!
  后来,我一直在外地念书,很少碰到他。听伯伯婶婶们说,他40岁时,曾有过一个相好的女子,这女的离过婚,还带着一个孩子。可是那女子嫌他太穷,有一天偷偷走了,就再也没回来。表叔也找不到她,为此他十分难过,自此,人也慢慢显出老相来。50岁时,他做不了重体力活,很多工头不要他。他在外面找不到活儿,就回到农村那个老棚子里一个人过,村里看他一个孤老,无以为生,特意到他家,说按国家政策,孤寡老人每月可以领两百元生活费。可万万没想到他竟断然拒绝,他的理由是,他不是孤老,他有老婆,有孩子,他不要领这份钱。难道在他心里,一直都认为,那女人即使弃他而去,背叛他,她也永远是他的爱人?难道他相信有一天她还会回来,和他相伴终生?
  他竟是这样一个为尊严而活的男人!婶婶们瞧不起他,责说他的种种不是时,他的沉默其实是一个男人无声的反抗啊!他可以没有钱,可以吃不饱,可以穿不暖,可以没房子住,但不能没有尊严。他一生只想要尊严地活,却总被践踏尊严,真到最后饿死病死。
  他善良,老实,从来没有害人之心,他勤劳,本分,只知道默默地干活,可现实社会,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命运从他出生就已注定是个悲剧,他又该如何与命运抗争呢?
  他一无所有,可是,如果连尊严也被剥夺,活着意义何在?死,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活着。一个没有读过书,也没法读书,家境贫寒的孤儿,该怎样活?怎样改变命运?他只能是尘世的一粒微尘,可以被忽略。但他远比那些为了生存而犯罪的凶恶的人值得去怀想。
  这冷漠的人世因这些善良?勤劳?朴实的人,才值得我们去活,否则,活着的每一天有什么可以拿来让人恋恋不舍?
  表叔短暂的一生真正的幸福时光又有多少呢?他没有怨天尤人,只求尊严地活着,就是最大的满足。他离开人世时,一定是心安的,连天地也为他动容。那雪啊,漫天飞舞,白茫茫一片,世界晶莹,沉寂。这是上帝赐给他最丰厚的葬礼。
  能记得的有关他的事情并不多,但他是真真切切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存在过的一个人。虽然跟表叔一共也没说过几句话,虽然伯伯婶婶们早已将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删除,我却一辈子难以忘记他。每每想的抱怨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我会想起这些命苦而无所求的人,他们的心是最干净的。
  上帝为什么一定要让他来这世上走一遭呢?最后却连生的基本权利都不给予他,只是为了冷眼旁观,看生人在尘世苦苦挣扎吗?不,或许,上帝见他这样苦,已经把他带到天国了,为了使他再免受苦难的折磨,这样想来,我的心终于释然了。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他祝福,祝他在天堂获得幸福。
其他文献
曾经认为,“年”就是日子开出的最美花朵。时至中年,才知“年”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结点。过一个年,就意味着跨过去了一个结点,就长了一岁。  “年”的源头老得快化成一摊泥了,无须追溯捧起。仅“家家贴对联、户户放鞭炮”就延续了几千年,至今还乐此不疲。但随着岁月的推移,“年”的味道也随着心情越来越淡。真有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  儿时过年,虽然家境贫寒,没有锦衣玉食,但那时物质生活的匮乏
期刊
前不久,国产动漫的巅峰之作《魁拔2》刚一公映,唯美的画面造型,便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总票房突破了2000万。武寒青,《魁拔》系列的制片人、青春树动漫科技的CEO,这个唯美的女子,随着《魁拔2》的声名鹊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992年,在北影做了六年的武寒青以敏锐的眼光和合伙人一起创立了“青春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当市场上动画制作每分钟一万元的时候,“青春树”却有能力拿出质优价廉的作品。
期刊
乞讨常被视为低贱卑微之事,而赋诗撰联则被看做儒雅高尚之事,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古代,乞丐中也常藏龙卧虎,不乏腹有诗书者,所以便有了用楹联乞讨的做法,人们也不以为耻辱。  旧时曾有一塾师偶遇一谈吐颇有文采的小乞丐,塾师以“鞭打黄牛背”为上联试其才。小乞丐略一思忖,即以“棍戳黑狗牙”应答,对句不仅工整,且以自己的乞丐生活入联,更显得生动应景。小乞丐的敏捷善对令塾师吃惊,但又疑其本有成句在胸,
期刊
岁月真不饶人,有天,对着镜子审视,沧桑的神情,把自个儿吓了一跳。  再次转动脸庞,仔细端详,一张脸沟壑万千,不忍目睹,岁月的痕迹历历在目。惊讶瞬时变成了惊愕,再举目满头没有光泽的发丝间,几根从鬓角延伸出的白发,如花朵间残存的叶片,张扬着一份倔强,令我触目惊心。  心霎时凉到了脚后跟,慌乱中用手撩拨几下,残存的侥幸心理,被头顶上的几根白发所击,并溃不成军。不甘心白发过早爬上我的头顶,又反复撩拨,甚至
期刊
我们在村头问好了路,走了一段用碎石屑铺垫的村街,就拐进一条流着污水的深长的小巷。在巷子底端,我们走进一个普通的小院。我们要找的老人正在院子里。我说,我们是印忠的朋友。老人双唇哆嗦,泪就出来了。  印忠是她的儿子。长子。印忠死去半年多了。死于哮喘,46岁。  印忠的堂弟领着我们到村外去。我们到印忠的坟上去,印忠埋在村外的麦地里。  我们走着,都不说话。我们有车,我们不坐。我们走着……  这是一条从村
期刊
记不得从哪天开始,我们居民楼的大堂渐渐变成了一个堆满大小盒子箱子的货物中转站。邻居们在大堂遇见,每每相互会心微笑,然后物业就像是个圣诞老人似的看着本子开始分发这些盒子。网上购物的潮流就这样带着一大堆包装盒和无数穿梭不息的快递员涌进了我们的生活。  被改变的不仅是大堂的景观,同一楼面的居民本来一起住了五六年都不认识,现在忽然间比任何时候都熟络。上个星期,隔壁的太太又穿着睡衣来敲我的门,先是问我的名字
期刊
做梦也没有想到:人到七十的我,居然还能学会使用电脑!而且还成了不折不扣的“网虫”,在网络中纵横自如,足不出户而晓天下,心里真是别提有多高兴啦!  退休后,我曾一度患上了“退休综合症”,整天无所事事,萎靡不振。在儿子和女儿的调理下,我逐渐走出了退休的心理阴影,开始加入到老干部大学中,整天与老友们同玩同乐,倒也活得挺充实的。  去年夏,我去女儿家小住时发现,女儿每天晚上都要守在电脑前,双手在键盘上飞舞
期刊
一说起孟郊,估计连小孩子都知道,他的那首《游子吟》可谓家喻户晓。自古至今,歌颂母爱的诗词恐怕少有能出其右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和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后人称之为“诗囚”,是苦吟诗派的代表人物,有500多首诗传世。  孟郊的一生,用“倒霉催”一词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事从来与他无缘,背运一直与他相伴。堂堂一位进士出身的诗人,又生活
期刊
我的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地方,除了故乡,就是我谈情说爱的徐家汇。  我和我妻子,当年都住在上海东北角的杨树浦,而徐家汇在上海的西南角,两地相距很远,用上海话说“离开八只脚”,去一趟要转乘三四部车子。我俩怎么会跑到徐家汇去谈情说爱呢?  原来,她1960年师院毕业,分配到松江第二中学教书。而松江到上海,长途车只到徐家汇,于是乎她每个礼拜六下午由松江回上海,我就从杨树浦路赶到徐家汇去接她。三四年时间里,
期刊
接到第一个工作Offer的瞬间,熊华锋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曾经,北京给他的印象是冷酷,而现在,一切竟变得可爱。他由衷庆幸在北大旁听那三年,最痛苦和茫然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放弃。  那根本不是北京,连县城都不如,在北京站至郑州站的绿皮车上,一想起被丢在身后的儿子—人又瘦又小,第一次离开老家,住在破烂不堪的大杂院里,张美兰忍不住流了一路的泪,她不敢说话,怕一张口就哭出声来。  2001年,熊华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