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见青天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几轮课改下来,《史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拓展”理念逐渐成为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热点之一。但是,笔者认为,在当今的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对这一理念的认识与运用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拟以两则课堂实例探讨这一认识误区,藉此抛砖引玉。望能拨开迷雾见青天,以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拓展 语文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23-02
  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内容既来自课本,也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同时,课标也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拓展”应运而生。所谓拓展,就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不可否认,适当的拓展可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帮助学生更好解读文本。然而,在“拓展式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语文课堂中渐渐出现了“伪拓展”,如果不能厘清认识,拨乱反正,势必会对语文课堂教学带来重大的伤害。下面笔者拟就两则案例进行探讨,意在拨开迷雾见青天。
  [案例1]
  一教师在教学《望月》一课前,请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神话传说以及人类登月的探索的古诗。上课伊始,该教师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发现学生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于是课堂成了“月亮诗会”“月亮对歌”“月亮神游”“登月备忘录”……整节课,诗歌朗诵声情并茂,古诗讲得娓娓动听,图片展示琳琅满目。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只是不知道下课后对课文还记得多少。
  [分析]
  整节课,看似热闹,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令人目不暇接。可是一来整堂课过分注重搜集和展示,对搜集到的材料却未加以合理的处理和利用,导致最终整堂课像是个资料展示厅,有广度却没有深度。二来由于拓展过宽过泛,文本阅读时间十分有限,更遑论对其进行深度研析!
  纵观整个课堂,只有展示,没有思考,没有加工和分析,更没有点评和指导。因拓展致使教学目标落空,学生虽然对诸如讲故事、诗歌朗诵很感兴趣,但时间用得过多,对文本的学习和理解也许并无多大益处,结果语文课成了“故事班会课”或“动画欣赏课”等等,丢失了“语文味儿”。在如今网络四通八达的时代,想要占有资料并非难事,只是如此纷繁芜杂的课堂,是学生所需要的么?这样的课堂,内容无疑是丰富的、开放的,只是除了丰富和庞杂之外,还有什么是学生可以得到的?还有什么是语文课的影子?这样的“伪拓展”,不要也罢!
  [案例2]
  《沉默的芭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简介作者
  第二环节,主体:理解和赏析诗歌
  拓展1:由问题“眼前的芭蕉是怎样的?从前呢?”引入李清照、钱珝的《未展芭蕉》的诗歌。
  拓展2:由另几首诗,如李商隐的《代增》,宋代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理解芭蕉的物象。
  拓展3:将古代几首著名的羁旅行愁诗与本诗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第三环节,读背本诗,结束课堂教学
  第四环节,课后作业
  [分析]
  这是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一则典范课例,笔者无意对整节课的质量进行评价,只是,单从拓展而言,愚以为有欠妥当。该课例是一则诗歌教学,先看拓展的量,为了让学生理解芭蕉这一意象,教者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在短短一节课内,这些数量足以让学生目不暇接;再从拓展的关联性来说,关于理解芭蕉的这些诗词是否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呢?首先是学生能不能理解引用的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呢?如果凡是与芭蕉有关就一并引来,那这样的拓展有何意义?再比如对古代羁旅诗的拓展,应该说,这类诗大都是抒发思乡情结和怀才不遇之感。而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坛乃至整个文坛,地位都很高,说怀才不遇似乎太过牵强。事实上,激发作者深思的是当时社会上对诗歌的一种集体狂热。作者自己也说:“有些人不是真正喜爱写诗,而是为了赶潮流,或是出于功利的目的,那时不少农村里的人希望通过写诗来解决工作或户口问题,城里人则会为了一瓶煤气罐而去写诗。”因而,作者借本诗抒发的是一种缺少知音式的寂寥,是曲高和寡的费尔巴哈式的寂寞。如此看来,古代羁旅诗歌的拓展实是牵强繁冗、穿靴戴帽之嫌。
  [对策探讨]
  《金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应该说,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览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这些对于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开放不等于随意,拓展也不意味着简单的资料罗列,更不意味着对教材的放弃和更改。笔者以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外材料的拓展,必须把握住以下两点:
  首先必须立足课本。不可否认,拓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阅读、仿写学用、变体改编、技法实践、鉴赏评析、读后随感等。⑦固然,形式无所谓好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与课文本身找好一个切合点。因为,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应当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其次,借助于“课外教学资源”,而决不是本末倒置。“语文教学的轴心还是以课文为依据的课堂教学”。不管课堂教学是否需要,随意运用课外教学资源,漠视、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像案例1那样。课文本身异化为一个引出拓展内容的“用件”,那这样的拓展只能是毫无意义。恰如于漪先生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认知心理学也认为:在先前的学习(如此处的文本学习)和后继的学习(如拓展资料的学习)之间,其相同、相似、相关的因素越多,就越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拓展。先前的认知理解越清晰、越稳定、越深刻,就越容易将学生学习引向迁移。这段理论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在对课文进行了深刻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之后,在已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意义之后,拓展才能更加有效。所以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前,必须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而不能为求开放和拓展漠视、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牵强附会地无度延伸。
  其次,拓展要适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是理解文章,品味语言,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而拓展的它的出现只是为了妙笔生花,而非画蛇添足。因而,拓展并非越多越好,并非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要拓展,更不是在课堂的任何环节都可以随时拓展的。记得在《中学语文教学》上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上朱自清先生的《春》,前12分钟朗读,接着10分钟是内容归纳,再5分钟是主题讨论,这样27分钟之后就是一系列的“拓展阅读”。拓展有与“春”相关的巴金、鲁迅,中国、外国,古诗、散文、小说,还有电影电视、流行歌曲、舞蹈,甚至最后还来了段春天里的民间风俗。只是,这么多纷繁的拓展资料,有多少是与《春》真正相关的?有多少是与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联系的?又有多少是学生能从中有所启发的?27分钟的学习,学生对朱白清的《春》能有多少理解、感悟呢?没有基础的过度的拓展只会喧宾夺主、挤兑学生沉浸于文本和对其加以咀嚼涵泳的时间。再如案例1,《望月》主旨是借月述思乡之情,即使拓展,主线也将搜索定位于古人借月抒怀之诗、曲或神话,并且,不需要再教学的多个环节中进行纷繁的拓展,拓展的度在时间上也很重要。如此一来,可以大大缩减不必要的课堂教学容量,为文本解读留下更多的时间。同时,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点拨。事实上,真正切实有效的拓展应该依据文本特点、教学难点和学生能力发展水平适度适时适量拓展,而不能为拓展而拓展,更不能舍本逐末,将拓展变成课堂的主旋律,那样的拓展是真正的伪拓展,我们应该有摒弃!
  结语
  以上陈述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难免偏颇。笔者不揣简陋,仅希望能借助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来抛砖引玉,引起众多有志于’投身语文教育事业的同行的关注,以引发大家从实践意义上对新课改环境下的“拓展教学”进行有效探讨和交流。望能拨开迷雾见青天,以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动态过程,实现科学教学理念的平台。本文以课堂教学中的语言预设,重点预设文本语言,情感语言,隐性功能语言,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构建灵活的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语言预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15-01  为构建开放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当改变
期刊
[摘要]在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内,我们主要是将一些日常观察到的现象作为我们的研究重点,但是相关学科的一些专业化术语以及思考方式其实并不是学生熟悉的知识范围,在进行新课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一个有效的“祛魅”过程,揭开新知识的神秘面纱,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接近课堂教学。本文通过将生活现象带进课堂引入,温故知新式引入方法以及故事提升兴趣法探讨了几种主要的物理课堂的导入模式,并且分析了这些导入方法的主要作用。
期刊
[摘要]学生的思维贯穿于学习的始终,本文通过生物教学中创设的真实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情景 真实情境 问题情境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86-01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
期刊
[摘要]对于近年来初中升级考试中考生因为英语写作而屡屡失分的现象,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重视性不够,写作模式化。再加上学生对于英语语法掌握度不高,词不达意的情况很多,所以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在写作中的畏难的原因。  [关键词]学生 英语写作 畏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01-01  1.英语写作畏难情绪的产生原因 
期刊
[摘要]如何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如何提高我们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方法的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障碍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16-01  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
期刊
[摘要]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既符合当前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是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18-01  “某某学生的素质真差”、“某某学生真
期刊
[摘要]本文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反思课堂教学,提出解读文本是关键,精讲多练是重点,力争让学生在平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自能读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08-01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媒体手段不切实际的滥用,代替了学生的“
期刊
[摘要]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基本类型的图像日趋复杂,图中隐舍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判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呢?  [关键词]地理 读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21-91  1.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1.1高考命题与读图 
期刊
[摘要]情境教学的探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自然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追求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教学情境;设置信息丰富,给予学生思考空间的教学情境等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效用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境 学生心理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
期刊
[摘要]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且常用的乖型,尤其是高三复习演练阶段成了一种主要课型。本文通过笔者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评讲方式,评讲步骤和环节论述高三“如何上好物理试卷评讲课试卷讲评”。  [关键词]试卷评讲 三步八环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25-01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且常用的课型,尤其是高三复习演练阶段成了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