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度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1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不论干什么事,都离不开“公私”二字。或者为公,或者为私,或者公中有私、私中有公、公私兼而有之。弄清其中的是非曲直,对于做人、做事、办企业至关重要。
  一味地讲“为公”就好吗?未必。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曾搞过“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火红的年代”,“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等,这些极“左”的提法和做法,严重地挫伤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历史的教训应该汲取。
  “为私”就一定坏吗?也未必。就拿私营老板来说,他们办企业是为了挣钱,为了赢利,但毕竟扩大了就业,创造了财富,交纳了税收,促进了社会发展。他们的功绩也应给予肯定。
  凡事都有个“度”。从哲学上讲,“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公也好,私也好,只要在法度允许的范围内,就应该保护和支持,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违法了,应该反对和取缔。
  以上是我对“公、私、度”的简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公私融化”是常态
  “公私融化”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在“文革”期间,却把“公私融化论”作为刘少奇的“黑六论”之一口诛笔伐。如果翻阅一下当年的报刊,会见到连篇累牍的此类批判文章。这是对做人尊严和社会秩序的肆意践踏。
  从实际来看,人们都是在“公私融化”中生活的。就拿母亲们来说,她们对子女的慈爱是伟大的,又是偏私的。说其伟大,是因为她们为了子女舍得一切,受苦受累,心甘情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牺牲自己,保全子女。说其偏私,是说她们对子女的爱胜过天下任何孩子。然而,正是有了这样的母爱,才养育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力资源。假如母亲们对孩子都不养育,推给社会,社会将不堪重负,不知会混乱到什么地步。本文所例举的仅仅是 “公私融化”的一个方面,而这种“融化”现象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可以说,“公私融化”是正常社会状态所必须的,社会和谐需要 “公私融化”。


  就私有经济而言,不能正确认识“公私融化”现象,就无法理解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一方面,私营企业既然是私有的,所有者理所当然地要获得私人利益,否则,他为什么要担惊受怕、吃苦受累去办企业呢?并且企业没有利益能存活下去吗?另一方面,私营企业又必须造福于社会,促进共同富裕,成为公有经济的有益补充。否则,国家何必多此一举倡导私营企业呢?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说,私营经济是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相融合的产物,二者缺其一便产生不了私营企业。现在看来,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是“摸”对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私营经济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着广阔的前景。
  我也这样想过,私营企业家是“融合家”。一方面,企业与社会需求、与民众需求相融合,才会有企业的利益,这是对外的“公私融化”;另一方面,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相融合,“你发财,我发展”,这是对内的“公私融化”。有了内外两大驱动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
  把握公、私之“度”
  如前面所述,公、私是可以融化的,但这种融化有一个“度”,叫“法度”。超出法度允许的范围,“私”不再是“公”的“有益补充”,而是公共利益的破坏者,“法”必须走出来给予惩处,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私有经济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绝大多数是奉公守法的,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报刊和有关资料上,也经常见到极少数人有偷税漏税、造假售假、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对这些行为的姑息,意味着对人民的犯罪,意味着对市场秩序的破坏。
  为私的法度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关注。为公的法度却往往被忽视。因为人们怀着一种尊敬、赞誉的心态看待奉公行为,很少有人去分析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举个例子:2003年“非典”期间,我向社会捐了一笔款。曙光集团工会随即向企业发出通知,要求员工向董事长学习,每人捐款200元。对这种做法我当然持反对态度。我个人捐款出于自愿,也是量力而行的,如果对员工硬性摊派,甚至在工资中扣除,就“变味了”,严格意义上说是违法的,长期下去员工们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由此,我联想到,捐赠慈善事业、工资分配中的奖惩、临时的加班、企业规章制度等,都需要讲法度,克服随意性。国人讲“情、理、法”,任何“情、理”都要合法,越过了法度,就是违法。
  在曙光集团,一直倡导“六种人 ”的理念:“大公无私是伟人,先公后私是能人,公私兼顾是智人,先私后公是常人,损公肥私是小人,公私不分是坏人 ”。伟人不谋己利,而为天下利,他们思想崇高,行为自律,为人们所崇敬。“能人 ”、“智人”、“常人 ”,虽然各有其私,但都在法度范围之内,理所当然地受到保护。“小人”、“坏人”其行为常常超越“法”的限度,必须予以教育或打击。这“六种人”,是以公、私为界限划分的,这个思想认识体系,也包含了法制观念。
  践行“以党为本,私企不私”的理念
  我在创办企业不久,便提出了“以党为本,私企不私”的理念,这是正确处理 “公、私、度”关系,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性原则和必然选择。
  1984年我刚创办企业时,私企与国企相比,享受的是“劣等国民”的待遇,就连使用的发票也是丙字号的,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能入账,我对此一度困惑不解。针对问题,经过认真学习,反复思考,终于解开了思想“扣子”,明确了两点:一是坚持“以党为本”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营经济一定会得到公正的待遇。果不其然,原先的预想终于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二是“私企不私”的精神。意思是说,在法度范围内,私企是私有的,但却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为此,我曾撰写了一篇《野鸡论》,把私企比作能够为国家下金蛋的“野鸡”,言道:“野鸡们最大的责任就是为国家多缴纳税收,为社会多创造财富,为人们多提供就业机会,就是让职工过上一天更比一天强的好日子”。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今天社会的繁荣,也有私有经济的一份贡献。
  对于“以党为本,私企不私”的理念,有的朋友是不赞成的,他们说:“以党为本的信念应该坚持,但‘私企’就是‘私’的,怎么又说‘不私’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他们孤立地而不是辩证看待公与私的关系。老子的《道德经》中这样说:“天长地久,天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天长生,地永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生而永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生存,所以才能够长生。”“置自身度外反而保全自身生存。不正因为它无私吗?所以反而能够成就它自身。”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人,能有这样辩证的思想是很不简单的。悟透这些道理对今天办企业也十分重要。办企业首先想的不是赢利,而是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企业才能得到利益;企业不是为了自己生存,而是为了民众生活得更好,企业才能长久生存。这是因果!是规律!
  正确把握“公、私、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数成功企业已做出了雄辩证明,我对此深信不移。
其他文献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与跨越都离不开热爱它的人,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愿意,愿意以全部热情来助力整个行业的发展。  河南省正阳县融汇汽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朝阳  河南天凯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桑万性  安徽省宿州学院副教授 余晓宏
期刊
在公关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处处留着他们的足迹,时时出现他们的身影,在他们当中,有公关协会的领导,有学院的专家学者,还有企业界的精英,他们虽然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职责,但是他们兢兢业业、热心奉献,在各自的岗位和工作中为公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宿州学院教授 吴玲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院长助理兼办公室主 任罗虹  安徽中联门窗有限公司 高磊  安徽蚌埠五建项目部经理 余庭明  安徽淮上淮滨物业
期刊
有爱心,有责任,不仅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类学术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还将工作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为公共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发展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驻马店市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 余国军
期刊
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衡心态。”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1月9日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其主要特点是: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动力上
期刊
人常说:商有道,商亦无道。高明的人又说“无道胜有道”。而河南“三秋”一直努力寻找无道之道,最后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成就了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先后多次被国家和河南省相关部门评为“优质产品”“河南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拿下了河南同行业诸多第一。  他们的发展,可以概括归纳为:“三秋”的绝佳“三道”。  其一,人生轨迹之道:从农民儿子到企业老板  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期刊
2009年,印度SELCO公司发展面临挑战,需要进行战略调整。耶鲁管理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团队,派案例研究人员到印度展开为期两周的调查,在搜集的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开发了“原案例”(the “raw” case)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终端开放式在线案例学习方法。这种原案例一般要对企业的背景、面临的困惑进行介绍,剖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寻求多种决策型方案。原案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使用未加工的原始材料;第二,运用
期刊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新常态下组织的声誉管理与品牌传播”。既然说到了“新常态”那么首先,我跟大家来介绍一下“新常态”这个词在国际上怎么定义的,2010年冬季达沃斯论坛里面设的主题就是重新思想、重新设计和重新构建,主题就是构建危机后的世界,我们翻译过来就是“新常态”,这就是这个词的来源。它所讲的就是在2008年世界遇到了金融危机之后,经过了震荡,在恢复期的“后危机时代”,这个金融体系不可能简单的回到
期刊
一、项目背景  “中华老字号”不仅是我国商业文明积淀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诚信至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老字号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商业文化。北京老字号“义利”品牌由外国人于1906年在华创办,1946年民族企业家倪家玺用250根金条收购,如今已成为京城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义利”公司坚持“先义后利”的宗旨,以客为尊,以质取胜,凭借果子面包
期刊
危机时代到来  商场风云变幻莫测,危机永远无处不在。有多少企业,因为没有危机意识,一篇记者的报道、一篇政府调查报告,甚至是某个消费者的一次不愉快消费经历,都可能使久负盛名的企业深陷舆论漩涡,难以自拔。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危机的发生不仅频率越来越快,而且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据统计,1990年至2000年,重大危机的发生次数是32次(如三株口服液、秦池酒业的危机事故),而2015年,仅仅是7到8月份
期刊
张素玉 1944年12月出生于石家庄市,任职于石家庄市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河北省美术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工笔画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  张素玉自幼酷爱美术,尤其擅长国画工笔重彩人物画。作品:《新舍增辉》、《秋韵》先后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六届、第八届美展。作品《山杏》入选全国第四届当代工笔画大展,并获铜奖。12幅的故事条屏《戎冠秀》入选全国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