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秀”的美学内涵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z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心雕龙》的隐秀篇在笔者看来是点睛之笔,“隐秀”是“神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流传千古必然要有“秀句”和“言外之意”,让读者品咂过后能够有所回味。“隐秀”二字反映了文学家的主要创作追求和美学理想,“隐”即文中隐伏着丰富的文采以及多重含义,同时“隐”还可以表示当时文人的一种普遍的隐士崇拜思想;而“秀”则主要指文中不乏有秀拔语词,还可指文中秀拔之句的语言风格与整篇文章的风格都以清雅典丽为主。我国古典文化崇尚“含蓄”之美,而在当下直白近乎暴力的表达几乎席卷了整个文艺界。该篇文章旨在通过对“隐”与“秀”的美学内涵的理解来引起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同时引起读者的些许反思。
   关键词:《文心雕龙》 隐秀 美学内涵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缜密的结构和完整的理论叙述将中国文学理论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叙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成就了一部古典美学著作。《文心雕龙》全书分上下两部分,后二十五篇中,基本可以将作家的创作过程总结为四个词语,即神思、虚静、言意、隐秀,刘勰认为:“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这里文章所无法体现的“言所不追”之处即为“隐”;“至精之笔”也就是“秀”字的大致含义。
  一.“隐”的美学内涵
  “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表述为:隐,蔽也。从阜。一般指隐藏、遮蔽,在文学作品当中可以理解为文章所没有表达出来的意蕴,需要读者通过自身的学识经验以及对文学家作品的整体感知而得出的属于个人的见解。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认为“隐”是这样的:“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隐,就是文章写作要有多重含义,是后来读者能够细细品咂之后也能从中颇有收获。其实“隐”除了文章的多重含义之外,应该还有指文学家个人品性与政治见解等观念,以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隱藏在文章之中,若如“高山流水”般的之音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个中滋味。
  《文心雕龙》中提到的:“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刘勰在这里将文学作品做以物象化。河流的源头悠远深邃,其直流便更加繁多;禾苗的根茂密繁盛,其末端也就更加出类拔萃。文章词语所表达的意义深远,那样才能成为后人口中称赞的上成作品;文学家积累的语言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够创作出精妙绝伦的文章。这两句话都是在强调文章的旨意应该悠远深邃,不能浅显易懂的让人食而无味。“隐”所具有的就是这种绵延不绝的言外之意。其三便是要做到旨意悠远的重要方法,即“词约”。言外之意并不是靠繁杂琐碎的词语堆砌来完成的,相反需要的是对词语的高度凝练。刘勰多次表现出了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反对春秋时期的奢侈浮靡之风,强调了“文”与“质”的统一性,这样的美学思想同样也是在彰显其重朴素、简约之美,反对奢靡浮夸的风气的观念。其实这一美学思想在我国的多种领域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绘画、舞蹈、音乐。中国的山水画一直以留白、疏朗为主要特色,甚至有人认为一幅画的好坏取决于这幅画的空白之处,是留白赋予了一幅画生命力。唐朝刘禹锡曾言:“片言可以明万意”,刘勰的“辞约而旨丰”都是对简约美学的崇尚与褒奖。以音乐为例,尽管当下的流行音乐已经让其他类型的音乐难以生存,不少遵循复古、古典音乐的学者都在一味的反对排斥流行音乐对整个音乐行业的占领,但是仍然于事无补。反观流行音乐的发展,其实仍然能够依稀的看到“隐”,也可以说是“留白”。
  二.“秀”的美学内涵
  在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的写作风格似乎走向了两种极端,或辞藻华丽执拗,或崇尚自然简约。针对这种现象,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隐秀”一说,在今人的解释之中“秀”指秀丽、婉约之美,在《文心雕龙》之中主要是指文章以及其中片言警句的秀拔之美。“秀”字的本义是与自然植物有关,指“草类结籽”以及谷物成熟之时向上扬发抽穗之意,后引申为“秀拔”、“秀美”等美好象征意义。
  第一种解释,“秀”是指如“水光潋滟晴方好”般清秀雅丽的诗歌,也就是对大自然美的自觉意识萌发。真正的“隐”并不是以文字深奥晦涩取胜,而是重在有“言外之重旨”,可以是后人在研究和品读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而刘勰所说的真正的“秀”也并不是依靠一味的深思熟虑、推敲思考就可以达到的,其实所依仗的是自然和一瞬间对美感的阐释。世间真正的美好是大自然那卓然天成的魅力,就像阳光照耀下的花草树木,颜色光彩鲜明又没有刻意雕琢的过分鲜丽。其二,“秀”指秀拔之美。刘勰强调:“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义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在文学家的作品集中,文章能够出彩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这些出彩的文章中能够被世人称道的“秀句”不到百分之二,可见“秀句”的重要性。文章再华丽却没有令人可以从中顿悟的记忆点,那么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不够成功的。“秀句”必然是要值得千古世人考究的名言警句并且对读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惊醒或教化的作用。比如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形式,采用比喻、拟人、神话等多种手段,选取在飞禽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鸟:鷃雀和大鹏。刘勰对“秀”的解释还在于语言的秀丽之美。其实“秀丽”之美可以与第一点自然天成的特点融合为一体。既然要求是人物偶然一瞬间的美感记录,那么也就必然代表着这一记录的纯净秀丽之美而非“壮美”。在传统美学中,通常情况下“壮美”与“优美”相对立。而在这里,“壮美”与“秀美”相对立。
  《文心雕龙》中“秀”字概括了语言对文章风格的重要性,文章中不仅要有“秀句”供后人品咂咀嚼,同时文章的整体风格接近“秀丽”,宛如清泉流入心间的舒畅与凉爽,又仿佛为同时代的挣扎在政治暴风中心的谋臣志士奉献出一片清丽典雅的竹林。
  三.“隐”“秀”二者关系建构
  刘永济先生在《文心雕龙校释》中指出:“隐处即秀处也”,有学者认为该观点没有充分认识到“秀”的全部内涵,只看到了秀句对全篇文章的重要性。但是在《文心雕龙》中叙述到:“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如果有珠玉藏于水中,那么水面就会呈现出或方或圆的波澜。于文章写作中,通过文学家缜密的思维和精巧的布局,文章的整体寓意也会变得多方面,而往往反映出“言外之意”的部分,便是文章中出类拔萃的语句。正如在水中所藏珠玉一般。在这句话中,笔者认为刘勰所表达的正是“隐处即秀处”的态度。文学家在创作的时,只能通过语言词语的推敲来掩盖自己原来要表达出来的观点,以符合我国古代文章的基本审美趋势即含蓄。也正因为如此,在众多文章之中,秀句往往就是最能反映作者“言外之意”的句子。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文学家通过文章的编排布局来突出对某一观点的阐释,但是这只是对秀句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比如《曹刿论战》中,作者铺垫了两国交战时的激烈场面,排除掉曹刿最后点明主旨的句子,其实后人可以从中得出类似的寓意。但是这篇文章很有可能变成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枚遗珠,毕竟在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总是有一些善于总结文章内核的文学家。然而,曹刿在最后得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尽管这句话谈不上秀丽清雅的句子,但是仍然可以称之为秀句,这里的“秀”就是独拔之意。从而也可以看出,秀句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或升华,其“言外之意”的主要体现。
其他文献
在文学的殿堂里,“崇高”一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关于“文以载道”的倡导——从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推崇到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的呐喊,都为人熟知。若问文学是否在历史上起
期刊
内容摘要:隐喻无处不在,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Lakoff
内容摘要:生物学上的疫病是生命活动受到的破坏,而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疫病,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疫病的描写,已经完全具有了超脱于疾病本身的意义。唐代传奇小说中存在大量的疫病书写,其背后的文学内涵值得探究。基于特定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唐代小说中疫病描写的结构安排,可窥探疫病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唐代疫病的出现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剖析唐代涉疫文学作品中疫病描寫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与文学意义,反映出的精神文
内容摘要:《神女峰》是新时期著名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名作,在传统的题材中另辟蹊径,以真挚的情感和大胆直率的气质震撼了诗坛。诗歌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对数千年来在封建思想束缚下痛苦不幸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对传统道德观念发起大胆无畏的挑战。诗歌中充分张扬和释放现代女性意识,也真切地反映了新时期女性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共同理想。   关键词:《神女峰》 舒婷 诗歌赏析 女性意识  在新时期
内容摘要: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对唐及其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響。无论在散文创作理论还是具体的创作上,他们都有着极大的共性,同时也有着极大的个性。   关键词:刘禹锡 柳宗元 散文  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因生平交游及难分伯仲的创作成就而被人以“刘柳”并称。他们在散文领域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对他们的创作理论及作品进行比较,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唐及其后的散文发展。 
内容摘要:《形形色色的人》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如何写出身边人物的特点,通常我们会关注课文中的描写。如本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小嘎子的动作描写、祥子的外貌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细节描写。还有《刷子李》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让人物更加个性鲜明,精炼幽默的语言更是博得学生的喜爱。经过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的写人方法,从而写出人物的特点。   关键词:学生写作 《
内容摘要:“弱小民族”概念及相关论述常被视为反殖民、反帝国主义这一思想谱系的自然延伸,并催生了诸多文学实践。而考其源流,晚清以来围绕“弱小民族”展开的论述,其实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公理/强权话语、列宁主义等多重思潮的影响。对之进行梳理,有助于理解近代人眼中的世界秩序及其思想视野。   关键词:民族国家 历史 弱小民族文学  鲁迅曾描述自己“怎样做起小说来”与弱小民族之间的渊源在于翻译那些“被压迫的
内容摘要:先秦是古代文明起源与集大成的一个时代,先秦时期的文献具有历史与文学交融的性质,其叙事目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都各有其特点,具有明确的交际功能和目的。对先秦叙事文献的语篇分析,可以了解其叙事的特点,管窥其对后世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先秦文献 叙事 结构类型 特点  先秦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集大成的一个时代,既有《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这样的历史性叙事文献,也
内容摘要: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几乎贯穿于所有课文,呈现文本内容的关键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分析插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将课文与插图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口语、阅读、写作、审美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插图 策略  插图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是现代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教材中
内容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下构建的智慧课堂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智慧学习环境,但已有的研究基础大多关注于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的搭建上,忽视了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技能的内在变化。本文基于大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出现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低下的问题,从智慧课堂的视角探究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