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与薄发,传承与革新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o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民族舞蹈发展70年之际,正值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建院30年。回顾历史,对民族舞蹈的传承有保护,如田野调查民族舞蹈的“根”;有继承,如民族舞蹈高等教育,涵盖本硕博;有发扬,如民族舞蹈作品和舞剧以及民族舞蹈学科的理论建构等。反思当下,民族舞蹈传承仍存在一些问题、传授、保护、继承,推广以及革新中的原生形态民族舞蹈形态变异与民族舞蹈文化融合等问题。
  【关键词】民族舞蹈;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民族舞蹈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可谓是相当独特的舞蹈文化现象。当下的中国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舞台艺术或是单纯的民间舞蹈,而是综合了两个领域、跨越了两个层面,在现实环境下成为更具有包容性和延展性的中国传统舞蹈中的“文化活体”。这无疑加大了传承之路的艰难。但挑战与机遇并存,若在当下能够积累沉淀,厚积薄发,在回顾与反思中思索民族舞蹈的传承与革新,笔者相信这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也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历史回顾: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回顾历史,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索。历经几千年,中国民族舞蹈文化如同一股延绵不断的活水,始终不曾中断。有着相对完整呈现与流传途径,为我们的传承之路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当代的传承者们也以各种传承方式来保护和继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或是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作为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领头高校和人才聚集点,在发展自身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都自觉地将弘扬、继承发展民族舞蹈作为己任。例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以传授的方式进行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获得了巨大的成效。从1957年创立舞蹈班至今,民大舞院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历程。这60多年来,众多民族舞蹈家和教育家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上花费了无数心血,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历数16个民族,200余部舞蹈,舞剧作品160余项国内外大奖,14部少数民族舞蹈教材,培养了众多民族舞蹈人才等。民大舞院自1959年设立艺术系的三个专业之一,1983年建立音乐舞蹈系,1993年独立建系,1999年招收本科生,2003年建立舞蹈学院,2004年招收硕士生,2009年招收少数民族艺术,民族舞蹈方向博士。60年来,始终围绕教学、科研、创作三条探索路径,以培养有特色、有高素质实践和理论研究能力的综合性民族舞蹈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同时担负着民族与民族间的对话交流以及如何通过舞蹈艺术手段化解民族问题的责任,使当下的民大舞院成为一个“融合少数民族舞蹈教育、表演、科研、创作为一体的民族舞蹈艺术中心。”
  二、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现时反思
  笔者借助舞蹈生态学当中“多维考察”的方法论,将民族舞蹈本身作为核心物,置于生态环境当中,首先选取民大舞院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然后将当下民大舞院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放到更宏观的中国民族舞蹈继承与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中思考;最后对当下民族舞蹈这一文化现象的传承,提出综合体系建构的自觉认知和科学化发展愿景,并从全球化态势下提出见解。
  (一)传承之路的现状:积淀与薄发
  1. 60年的民大舞院发展体系认知历程
  笔者在这里选取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样本分析。从6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民族舞蹈的发展,一路走来,未来可期。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从弱小到庞大,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民族舞蹈的发展目前仍然有着蒸蒸日上的劲头。它的发展与人民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所有舞蹈文化中,没有哪一个比民族舞蹈文化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了。舞台之上,民族舞蹈俨然是中国舞台艺术的主流样式,多样的文化呈现犹如怒放的花圃,五彩缤纷,高度的艺术提炼犹如璀璨的珠寶,流光溢彩;舞台之下,民族舞蹈则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根茎深深地扎入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枝叶郁郁葱葱的呼吸在民间文化生活的空气里。
  2.民族舞蹈时代性、综合性传承体系的全面建构
  2016年,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主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一点是希望文艺工作者坚守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这也要求我们在传承民族舞蹈时要将时代性作为重点。因此,笔者认为,当下民族舞蹈正处在一个具有时代性和综合性体系的全面建构当中。这个体系以民族文化为基点,以田野——课堂——舞台为传承路线,以民间原生形态舞蹈和舞台化民族舞蹈作品为两个层面,以舞蹈人类学、舞蹈生态学、民族舞蹈学等为学理支撑,以非遗舞蹈文化继承和推广为保护途径,正在全国范围内热火朝天地不同层次地进行着。
  (二)传承之路上所面临的问题:传承与革新
  1.传承中的传授,保护,继承,推广问题
  传承之路上,民族舞蹈的传授、保护、继承和推广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潘志涛教授曾说,中国舞蹈的“根”是在民族舞蹈中,中国舞蹈要向民族舞蹈寻根,向人民寻根。明文军教授曾提出,中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是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杨敏教授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保护对策,提出要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科学的人为保护及舞蹈艺术化与市场化相结合来进行。
  2.革新中的原生形态民族舞蹈形态变异与民族舞蹈文化融合问题
  融合的问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有的困惑,尤其是创作上如何面对变和不变的困惑。本人认为在民族舞蹈创作上一是能保证其本真性,二是舞蹈的原生形态变异符合民族文化定位,三是能够被受众者接受的融合。在这方面,各地区、各民族的传承者们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例如在2015至2017举办的三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舞蹈课展示,各个区域的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者们都给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和传承方式。
  三、传承之路的科学化发展
  (一)找准定位,提升特色
  发展的前提是要先找准定位、提升特色。任何一个学科或是领域建设都离不开学理性的支撑。近些年,舞蹈人类学、舞蹈生态学以及新兴的民族舞蹈学都有了一些清晰的学科定义,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都能促进民族舞蹈的发展。于平教授认为,民族舞蹈学是民族学视野中的舞蹈研究。朴永光教授认为,民族舞蹈学研究对象是民族的舞蹈现象和民族舞蹈行为。笔者认为,民族舞蹈学可以为民族舞蹈传承之路提供定位,找到发展特色。   (二)仰望世界天空,脚踏中国实地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之路是当代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思考下的传承之路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的民族文艺发展重点之一。本人认为可以借鉴吸收国外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成功案例,例如西班牙弗拉门戈还有英国的肢体戏剧,进行跨界融合,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冯友兰说:“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不相对的那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本人相信这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而言,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国在当下提出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中国理念并非凭空而生的新事物,都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中产生的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也将如此。其拥有着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我们如何运用它的变与不变是我们自身需要思索的问题。而可喜的是,当下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中的产生的舞蹈作品和舞剧作品,不是一个博物馆似的表演展示,也不是一个完全变异的现代产物。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回味无穷,它所开发出的多元创新,又让我们惊喜不已。具有一種大开大合的格局、这无疑为我们之后的科学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本人也希望能在读博期间,为民族舞蹈的传承、为民族舞蹈学科的建设、为民族间的对话和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所谓:“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参考文献:
  [1]朴永光. 民族舞蹈学[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2]明文军. 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许锐.传承与变异 互动与创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4]于平.“民族舞蹈学”学科建构的若干思考——从“非遗名录”舞蹈“进校园”谈起[J].民族艺术研究,2018,31(1):147-156.
  [5]史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文艺研究,2006(4):92-104.
  [6]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2):64-69.
  [7]杨敏.论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及其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14(5):71-75.
  [8]曾婕.守望与凝思——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舞蹈教育之路[J].舞蹈,2018(1):26-35.
  作者简介:楚歌(1993-),女,汉族,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人类向来认为音乐是一种跨界的文化形式,音乐所具有的交流与沟通的功能早就被人类青睐,音乐也全面承担人类思想感情与交流的任务。长兴的西河大鼓是20世纪长兴及其周边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它表达出了长兴及其周边地区老百姓最为真实的民俗、生活和感受,因此,当地的老百姓极为喜爱和认可,并在长兴地区及其周边的广大农村广为流传,长盛不衰。本文将以长兴地区西河大鼓的传播和
【摘要】生态翻译学始于我国,标志着我国翻译学国际化发展的新起点,为译学理论领域增添了全新的研究范式。社科类文本涉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文体多样,受众广泛,贴合生态翻译学整体关联、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大主要特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社科类文本;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东方引进、学习了大量西方翻译理论,但中国乃至亚洲待需赢得在翻译理论研
【摘要】随着我国六十多年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可,大部分人们都养成了自觉说普通话的习惯。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条件,在普通话教学的道路上也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县级以及村镇地区使用方言教学的显现依然屡见不鲜,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讨论依然激烈。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普通话普及和
「论学两篇」  体志气韵  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馀师录》曰:“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  此所谓“体”“志”“气”“韵”,其含义可意会而难言传。如果要试做一简单的说明,似乎可以这样说:“体”是主体、本体的体,包括体性、体貌、体势、体器等意思,是格局、规模所构成的总
【摘要】关埠地区族人崇尚“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传统观念,当地人传统祭祀观念深厚,祠堂建筑是区别于一般民居的建筑存在。本文通过研究潮汕关埠三座不同的陈氏祠堂,探讨祠堂建筑在历史传承与村落民俗文化保留的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地方宗族文化、祠堂建筑艺术的关注。  【关键词】潮汕关埠;祠堂建筑;宗族祭祀;节俗礼仪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陈氏祠堂历史溯源  潮
【摘要】绘画“六法”(以下简称“六法”),即南齐理论家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摹写,是对我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系统总结和高度凝练。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中国绘画创作和评价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文件。古往今来,对此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绘画技法本身展开,鲜有穷根究底之说。从认识论层面而言,这至多解决了“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绘画理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需满足精神及文化需求。目前,我国景观设计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新颖独特的规律性、创新性,无法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文章通过对尧文化丰富内涵的深刻剖析以及尧都公园景观现状的分析,笔者遵循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园区的地方文化设计,营造出临汾市特色文化长廊,更好的将地方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重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汉族,字幼玄, 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改庶吉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1645年-1646年)时,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
【摘要】区别于留学生题材中常重在描画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西方”处境,聂华苓先生的《桑青与桃红》则是对20世纪中国人“何处是归程”的持续追问。借主人公桑青漂泊流亡中从正常逐渐走向人格分裂的过程,有层次地截取重庆、北平、台湾、美国四个时期的片段,串起主人公桑青的漂泊之路。作为极具厚重历史感的文学作品,聂华苓先生给予女性群体诸多关注,关心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自我救赎。同时带有自传色彩地诉说着从一个困境到
【摘要】《唐传奇》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是一部研究唐代女性生存状况的短篇小说集,《谢小娥传》更是被编入正史《新唐书》。我们在唐传奇各篇章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与儒释道相关的内容。笔者尝试从儒释道角度出发,分析讨论谢小娥复仇过程中的行为、意识及旁人态度,以揭示儒释道三教对唐代女性生存状况的影响,批评儒释道三教对唐代女性的束缚与压迫,导致谢小娥最终无法自我真正解放而遁入空门。  【关键词】《唐传奇》;谢小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