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学生比拼GPA的背后是装病获取“聪明药”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本身是没有捷径的,所有“捷径”的背后,必然会付出难以想象的高昂代价。
  美国某藤校的大一学生吉米把车开进了学校停车场,潦草地扫了几眼这几天在看的复习笔记—法语、高等数学、拉美文学……因为翻看得太多,这些纸质材料大多都有些发皱蜷曲。
  20分钟后,就是这个学期期末的第一场考试—法语。今天上午考完后,他还得在晚上12点前交出一篇关于《等待戈多》的论文,并为明天、后天和大后天的考试做些准 备。
  吉米叹了一口气,拧开了一颗胶囊,小心翼翼地把其中的粉末倒在车门把手上,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条线。然后他俯下身,像垂死的人对待“起死回生药”那样,把它们全部吸入鼻孔。吉米知道,此时此刻就在这个停车场里,起码还有十多个同学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吸入的东西不是什么毒品,而是一种用于治疗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处方药。它的学名叫作“Adderall”,可大家更喜欢叫它“聪明药”。
  这种药能给予他们非同常人的专注力,让这群喜欢熬夜的年轻人清醒地应对早晨八点钟的考试,并将一系列马拉松式的长考顺利拿下。吉米说,嗑两颗药,连通宵开夜车复习都变得没那么令人疲惫了,反而会觉得神清气爽。果然,在一个月后到手的成绩册上,满眼A 的傲人成绩将吉米的笑容点亮。当雪白的成绩单映衬着他蜡黄的脸色,却有种说不出的别扭。
  名校学生的“嗑药瘾”服用“聪明药”已成普遍现象
  在英美的一些名校,某些学生靠着一两颗“聪明药”熬过考试强度密集的Final week,甚至最终取得优异成绩,这个听上去好像天方夜谭,其实正是校园里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针对常春藤盟校的一项匿名调查显示,有将近70%的藤校学生承认自己曾为了赶论文而服用“聪明药”,66%的学生曾在期末考试之前服用过,另外还有27%的学生坦言自己每逢考试,必吃“聪明药”。纽约职业心理医生德安辛·帕克表示,“服用聪明药”并不仅仅是某一所学校的文化,“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校园文化,更是遍布全美的现象”。
  类似药物的踪影不仅在美国出现,就连英国名校也未能“幸免”。BBC纪录片《药品依赖》中就曾提到剑桥大学的某些学生也在滥用一种叫作“Ritalin”的药品,它们就像“大脑伟哥”,能让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下保持充沛精力。
  不少海外名校的学生都很熟悉这样一个说法:学业、社交和睡眠就像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但你往往只能兼顾其中两个,想要这个“三角形”三边齐全,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学渣”吉米来说,他很清楚自己平时的时间花在了哪里—吉他、橄榄球、学生会、开车兜风、谈恋爱,这里面唯独没有学习。
  吉米深知,如果没有“聪明药”,自己肯定就完蛋了。现在有了它,不仅GPA可以屹立不倒,还能营造出“不学习也能考得好”的天才形象。如果你以为只有像吉米这样的“学渣”才会依赖于“聪明药”,那你就错了,哪怕是天天埋头苦读的“学霸”,有时也很难逃得过“聪明药”的诱惑。玛德莱娜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学霸”,同为藤校学生的她认真听讲,勤勉读书,按时作业,可是一到期末周的时候,她也会控制不住地“嗑药”。
  哪怕是在考场上,她也会以“去厕所”或“喝水”为借口,将40毫克的“聪明药”悉数服下。根据她的描述,服药后不久,注意力就会像激光一样精准,记忆中潜藏的知识点也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而且信心十足,毫不畏懼眼前的难题。
  玛德莱娜从班上一些“学渣”那里知道了“聪明药”的存在,便觉得自己也一定要想方设法搞点来吃。她认为,如果“学渣”吃了“聪明药”考得比自己这个“学霸”还好,那简直就太荒唐了。“如果大家都在吃你却没吃,这不是不公平吗?”
  学生装病获取“聪明药”医生家长难判断
  无论是“Adderall”还是“Ritalin”,它们本质上都属于用于治疗多动症和嗜睡症的管控药品。对于此类药品,美国禁毒署早就将它们划为“二类受管制物质”—等同于吗啡和可卡因。这意味着,学生想搞到它们,并不容易。唯一的办法,就是假装自己患有极其严重的多动症或嗜睡症,让医生合法合理地开药给你。
  吉米每次主动去看医生的时候,都会按照既定的“剧本”进行—一坐下来,两腿不停地哆嗦,眼睛也一直向窗外瞄来瞄去,就是不看医生。再加上几句很焦虑的“我做什么事都没法集中”以及“总是走神儿和犯困”,好心的医生往往就会开一个疗程的Adderall,也足够熬过期末了。
  “戏精附体”的吉米在搞到足够药物后,除了自己服用外,还会以每粒5—10美元的价格卖给需要的同学。每当临近期末,这种药总是供不应求。而像玛德莱娜那样的“学霸”,则会以帮其他同学修改论文或辅导作业为条件,换取几粒药物。她说,自己根本不用费心在医生面前演戏,只要有钱或是有点才学,总有办法把药搞到手。
  一些专家指出,在学生滥用“聪明药”现象中最让人伤脑筋的问题,就是不管这些孩子是不是真的患有需要服药的症状,他们总有办法从医生那儿拿到药物,然后再经由其手流入校园。
  “主动要求服药”这种介于暧昧边缘的做法,不仅让医生很难判断,有时连家长都很难认清。只要不是毒品,只是看到孩子服用胶囊或药片,也不太可能会引起及时的警觉和注意。
  副作用明显 违规使用触犯法律底线
  然而,在许多学生偷偷地享受着“聪明药”带来的利好之时,却早已忘记,这些被归类于“管控药物”的东西,极有可能伤害身体机理,长期服用,甚至会产生像吸毒那样产生依赖性。
  当麦克尔坐在戒毒康复中心的床上,回忆起自己崩溃的那一刻—一口气吸食了400毫克的Adderall,眼前开始出现幻觉,全身抽搐……他依然觉得很不真实,可他知道自己没有吸毒。可是,作为“聪明药”的重度使用者,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类药品变得无比渴慕,无论接着是否需要去熬夜赶论文或参加大考。
  戒毒康复中心另一个同龄男生,就是因为在长期服用大量“聪明药”之后,开始逐渐对镇痛剂“Percocet”上瘾,最后就迷上了海洛因。哪怕服用“聪明药”的人很好运地没有产生像吸毒那样的戒断反应,长期把它们当兴奋剂来吃,也会给大脑和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医学专家是这样定义“聪明药”的副作用的:我们的研究表明,当一项任务要求即时反应时,精神振奋药物会增加人们的反应时间,而人们的认知能力也不会提高。结果表明此类药物能提高状态极差之人的认知能力,但会损害状态极佳之人的认知功能。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健康的人强行服用“聪明药”,长久下去可能就这么吃傻了。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由于这些“聪明药”大多是在各国严格管控的药物范围之内,未经许可私下买卖此类药品,有可能会被起诉!
  如果某些头脑发昏的中国学生和家长通过种种途径搞到“聪明药”,还把它当作海外神药一样来崇拜,不仅会危害孩子身心健康而不自知,更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触犯法律底线的“帮凶”……成功本身是没有捷径的,所有的“捷径”背后,必然会付出难以想象的高昂代价!
  “聪明药”的存在其实也在无形中给奔赴海外名校留学的中国学生敲响了警钟:有些“校园文化”,你真的不必去“融入”。用无愧于心的认真态度,专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不会让自己的珍贵留学生涯,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
其他文献
给你一个向行业精英看齐的机会本期文章汇总了7大国际交流项目,分别是:  美国东西海岸商业文化访学项目、新加坡知识产权局 商法实训项目、世界500强企业香港金融研习项目、世界500强企业新加坡金融实训项目、迪拜旅游文化
7月29日,专注于国际艺术教育的美行思远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远洋资本。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线下学习中心门店的海内外扩張,以及课程线上化的打磨和低龄艺术课程体系的推进。
凭借敏锐的行业嗅觉,以及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拿捏,金牌顾问赵永辉成为了圈内少见的、能够娴熟操作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两项业务的全能顾问。  作为一名甫毕业便投身留学行业的顾问,赵永辉可说是留学圈里的老资格。从业六年来,赵永辉的战绩极为辉煌,经手的成功案例多达数百起,其中不乏知名院校的申请案例;业务涉略亦十分广泛,由最初的加拿大扩展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各大主流国家。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圈内少见的、能
Introduction  ‘Life always makes us black and blue, but those painful things will make us stronger until we came through.’ Hemingway once wrote. Nonetheless, is this true? Perhaps we do recover from p
聚焦美国院校,深入教育领域,U.S. News将携手GET为国内留美顾问搭建交流平台。  9月9日,世界权威排名机构、美国著名的综合性报道评论周刊U.S. News
这是一档属于非工作时间的访谈节目,可能游走在会所、酒吧、拳馆之间,在娱乐中探讨行业大事,在嬉笑中畅谈百态人生。  在这里,你将看到行业大咖的多面人生,除了日常的不苟言笑、严肃认真外,或许还有妙语连珠的幽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我们坚定地认为,行业大咖也有双面人生,所以,期待在“留学三缺一”看到不一样的你,和《留学》一起,畅谈时下热点、留学经历,吐槽行业八卦、中外教育。  
从3月23日到31日,历经9天时间,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2019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终于落下了帷幕。这场汇聚了世界各地顶尖高校、热门专业和亮点项目,吸引了数千慕名而来的学生、家长的留学盛会在北京、武汉、上海、广州以及深圳五大城市聯袂上演,为无数有留学愿望的家庭提供了就近接触世界名校,了解留学资讯的机会。  不同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不一样的方式和方法,从院校角度,每所学校开展各种活动、项目,
全球胜任力,绝对不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全球胜任力更加强调你要爱中国,要以广博的胸襟,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姿态,去热烈地拥抱世界,拥抱未来。  胡敏教授应邀出席“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  2018年7月29日,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胡敏教授应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邀请出席“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副总裁、新航道山东学校校长董会明一同出席了本次大 会。  模
全英文的浸润式环境,帮助留学生快速适应留美生活。  探校行程的第二天,顾问团造访了同在华盛顿地区的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美利坚大学的校名来源于响应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建立一所“国家大学”的号召,这是一所私立文理学院及研究型大学,其在政治学、公共政策、管理以及国际关系等专业学科上有很强的实力。此外,美利坚大学商学院是华盛顿地区最早成立的商学院,独特的位置优势将商业与政
3月25日,适值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教育展北京站开幕期間,英国大学联盟国际部(UUKi)总监Vivienne Stern女士访华。Vivienne Stern到教育展上为英国院校站台,期间接受了《留学》记者的专访。  Vivienne Stern向《留学》记者介绍,英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英国,很多大学都走在全球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时代在改变,中英两国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