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是空心者的现场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意志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关于自由,我们已习以为常地认为它是生而为人的权利,很少去追问自由的起因。对自由的觉醒,源自于城市的诞生,与此同时,还伴随着自我理解的进程,最终发展出“一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当然,对个体而言,自我理解可以不必纳入生活核心,因为城市体系关涉着命运的所有方面,它们无情地拓展和繁殖堡垒,使人性受到遮蔽。
  《西伯利亚》面向现实的冥暗,在一个虚拟的丧失光照的城市空间,自我理解在被系统扭曲的过程中,逼迫着人性僭越禁忌。外地涌入大城市的青年人们正经受着这样一种苦楚:在家乡遭受被习俗谴责的苦恼,在大城市却要面临丧失生存意义的危机。“我”该怎么办?“我”要被重塑,但个体在城市系统里只有一种幻想的特权,青年人朝九晚五之余,栖息于瑜伽、仁波切之类的亚文化幻觉里,企图找到那个具体的自我,但这无法安抚人生的深刻焦虑:“我”是谁?我们活于城市的表象,自由反而成为人生的负担。
  《西伯利亚》的背景是广州,但我无意探索广州。我在广州生活十几年,最终发现自己难以融入这个城市的核心。我没有遗憾,因为这十几年来,我生活的唯一核心就是思考自己。我尊敬广州。没有谢意,但充满敬意。我所有关于城市的体验全部来自广州,最深刻的体会是它的包容由混乱构成,而它的混乱,又蕴含着包容。同时,它有自己的核,外来者即使努力一生难以进入的核。无数个夜晚,无数个外来的“我”,在无数个出租屋里上演无数的澎湃幻想。但幻想没法冲破禁忌。
  在城市深处的核心,上帝筑造了世上最坚固的堡垒,作为城市的灵魂,拒绝一切“外来者”。它隐藏于被特权把控的老城区里,或高居于宫殿之中,也根植于潜意识里。“我”在小说里是躲避者,躲避着批判,躲避着自我,在潜意识里躲避着任何有关“我”能立足于世的根据。 在城市外围那冥暗的虚无里,“我”作为第一个字,同时,也作为抽象的主体,通过字句传递出实体的血气,最终升华为王者。是澎湃的幻觉,或是梦想成真?我认为无需答案,因为相比自我空心化造成的心灵之苦,梦幻或者现实无关紧要。
  《西伯利亚》构思于2012年,2015年正式截稿。我在这三年里经历的所有波折,都和它息息相关。但也就在这三年里,关于当代汉语文学,我逐渐清晰了一个观念:叩击现代性的核心。它起始于概念,在不断地学习、自我反思和生活体验中,逐渐深化为信念。如果不透析现代性为何,不去了解它的历史进程,并推设其在中国有何未来,作为一个当代汉语文学作者,我难以想象他对当代汉语能有多大的建树。当然,我没有能力,也不需要对当代汉语文学现在做定论。对我个人而言,我需要避免自己陷入一个又一个漩涡,其中最危险的一个,莫过于言逊于实。当代汉语文学已完全具备评断主题的能力了,我需要继承这份积淀。但问题在于,评判主题不代表叩击问题的核心,更不代表凝聚解决问题的意识,后两者缺失或不足,造成了当代汉语文学(特指小说)这样一种现状:用过时的语言批判现实。更甚者,通过片面吸收译文里,吸收有关“批判”、“苦难”、“救赎”的概念,制造伟大心性的幻觉,在看似强有力度的叙述里观测现实,但现实难以在其中成型,因为心性的幻觉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无法真实地剖析人在具体时代里的切实处境。在写完《西伯利亚》之后,我似乎感悟到了语言和现实的关系,一种由形而上学和先验相互缠绕的体验,这是但丁带给我的启示,他在《神曲》里通过双重交织,最终获得了个体与上帝的双重呈现,与此同时,也实现了时代的胜利。
  信仰和时代是但丁的根据,那么我们呢?作为文学写作者,我始终在寻找文学的根据:它必须来自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事件分析,特别是观念分析。一个内心的声音是:一种全新的时代观念正在到来。而分析中国现实之状,当然要落实于城市,以及与城市关涉的人的自我理解。如果能抓住两者的结合点,我认为是构建理解这个时代的观念前提。不如此,汉语难以开启全新的命理和空间。现代汉语急需“观念震惊”,但事实令人悲观:不是来自社会现实,而是一些流于形式的次要观念,影响着当代汉语走向偏执。在庸俗叙述中,绽放那种及时显现、当下应对并具有现场推动力的语言本质,我认为是不可能的。相比在叙述上实现当代汉语的现代性转化,当代汉语更急需戏剧性的观念震惊。
  人的光辉应当在真实的世界中燃烧,而真实的世界便是燃烧着的现场,它不再是空洞的假借苦难的悲天悯地,也不是士大夫式伦理的天下观,而是赤裸裸的现实辩驳现场。要把这个现场转换成文学根据,立足于庸俗的批判视野,或者庸俗的自我超越意识,不仅背离社会现实,更会使当代汉语限于悖论。当代汉语的现状,难道和《西伯利亚》的城市人不相似吗,两者都诉求于自我解脱,但悖论的是,事实上根本没有那个自我,他们是空心人。西伯利亚是空心者的现场。
其他文献
这个下午我听到一种嗡嗡声  它不是从衣柜里传出来的  也不是从我身体里钻出的  我听到嗡嗡声包围着我的房间  地上有很多断了翅膀的小虫子  证明嗡嗡声也不是由它们发出  我只好径直走到阳台上去  用手摸一摸已经很久没有开花的一种植物  它失魂落魄的样子  源自已经很久没有蜜蜂和蝴蝶关注  我继续寻找嗡嗡声  带着我的像一颗橡皮球那样富有弹性的头颅  (责任编辑:游离)
期刊
1、作者印象  七八年前,我二十出头,是个不太合格的文学青年。不合格表现在不想再写作,之前确实处心积虑写了几年,都差强人意,只能自我否定。和朋友租住在房间里,不上班,想发财,也做过了些许无用功。事实表明,相较写作,本人更不是发财的料。假设当初一不小心发财了,我还会投入到写作中吗。不太好说。我们习惯用命运使然来粉饰自己,但更多的是形势所迫。夏天的时候,我将自己的梦境写成一篇小说,有点像那么回事。身边
期刊
1  他一屁股坐在石头上。石头有些冰凉,他才意识到正坐在一块石头上。拍拍屁股下的石头,就想起过往。从石头中来,是否要到石头中去呢。天宫里的石头看上去总是亦真亦幻。他坐在一块石头上,看久了云淡风轻,这一点也不像他。他是个猴,或者至少像个猴吧。  他决定像个猴,就猴模作样起来。端着两臂,手自然向下弯曲,脑袋向胸腔里缩。小腿一用力,身子轻轻一跃,跳将上来。他跳到更高的一块石头上,反手搭凉篷极目远眺。小手
期刊
昨天下午,我的家门被人敲响,开门一看,楼道里站着一个男孩,长得跟魏思孝有点像,他喊出我的名字,得到回应后,递给我一个邮包。外面很热,对于这一点,快递员更加了解,他的额头布满汗水,背心湿透,黏在身上。说他长得像小魏,可能是我的错觉,因为我知道他的到来和小魏有关。邮包里有一本书,是魏思孝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名字叫《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我可能是除本书的编辑和作者外,最早拿到这本书的读者。小魏收到
期刊
一  1  天气很冷,附近几乎没来过,可能坐车曾路过。城市实在太大。小明和小红已经看了好几处房子,夜里不好找地方,楼号都看不清。今天很晴,虽然是晚上,天空也是蓝幽幽的。小明说,每幢楼的楼顶都应该装霓虹灯,写着几号几号楼。小红说,你想得美,谁会管呀,得花多少钱呀,钱谁来出呀。  他俩打算去看最后一家,看完就回去睡觉,走得累了。刚才那家,有点奇怪。男主人只穿着一条短裤出来开门,大概家里暖气太足了吧,但
期刊
一  吴莲重又出现在罗恩镇,是二十三年后的初冬。  我们瞧见空置已久的房内突然闪现灯光,是在吴莲回来的次日,不,也许是当天。要知道,罗恩镇这个封闭衰退的小镇,留下的大多是孩童和老年人。我们这些睡眼昏花上了年纪的人,憋尿从床上起来,朦胧中看到的,只是窗玻璃上依稀的白光。很快,冬的寒气,又把我们逼回温暖的床。所以,我们并不清楚具体的时间,只知道,当晨光又重回眼前时,吴莲已经在那里了。  长居罗恩镇的人
期刊
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害怕跟人聊写作。每个人对写作的认识千差万别,对作品的判断更是南辕北辙。我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唯恐自己判断有误,与人造成误解。所以我一直希望把自己关起来,拒绝与人交流。导致的结果是,我越来越拙于言辞了,读完一部作品表达出来的往往比较简单:“写得不错的,还可以。”、“这篇写得真好,而且很克制。”、“这个写差了,没有写出那种感觉。”——什么样的感觉?有时候需要进一步说明,我找不到词汇
期刊
最早知道陈集益,是在2010年。那阵子,我正尝试写小说,没事就在一些文学论坛上潜水。而“集益”这个名字,也就在那时进入了我的视线。我认识的人里,名字有“智”、“康”或“财”的,但“益”的却只此一个。集益,集益,集思广益,想来倒颇有武侠里的“无招胜有招”之感。  之后的两年,我被夹裹在各种世俗琐碎之中,停止了写作,而“集益”这个名字终和其他作家一样成了一个抽象而遥远的符号,与我不甚相关。因此,当有一
期刊
谈朱个的小说之前,我想谈谈朱个与狗。有一回,我与一群文友在宁波奉化的一座古村落散漫游走,沿途时常可见悠然踱步的村狗。朱个逢狗都要多看一眼,有时还会上去打个招呼。其间有一条狗,挡在路中央,注视着我们这群陌生的游客,面相有点恶。不少人见了,都避而远之,但朱个非但没绕道,还迎上前去,伸出一只手来,主动示好。狗也立马探出鼻子,仿佛要向她行吻手礼;继而摇尾,目露善意,又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友。同行者,有怕狗的
期刊
一  国家某部委派遣的专家组一周后就要杀向东海大学,对该校的建筑学专业进行真刀实枪的评估了!  建筑工程学院上上下下都笼罩在临战前的紧张不安气氛中,一个个磨刀霍霍,进行着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白刃战准备——这是院党委书记在誓师动员大会上要求的,当时他咬牙切齿地说:“没有刺刀见红的思想准备,就赢不了这场硬仗!请大家都把枪擦亮了、刀磨快了,院长一声令下,就都奋不顾身地往前冲,如果出现临阵脱逃或刀枪失灵的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