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at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段时间,新冠疫情反弹,为了加强宣传,记者们纷纷深入到抗疫前线,采写抗疫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全方位出击,疫情防控成为媒体宣传报道的聚焦点。为了加强传媒中心的采编力量,县委宣传部抽调了一批宣传员,由宣传科科长张群带队,来到传媒中心助阵。
  张群三十岁上下,新闻系出来的硕士生,他采写的报道,不但常见于当地省市级主流报刊,不少稿件因角度新、内容实、观点鲜明、文采飞扬,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为此,张群在当地留下了“一支笔”的美名。
  张群来到传媒中心,很快拟定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报道计划,并组建了一个战地报道组,落实了分工后,立即奔赴一线采访。
  张群稍作思考,一个电话打到了县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他知道,在现场抗疫的医疗队员中,一定会有鲜活的报道素材。经过与卫健委联系,他发现有个叫阿兰的护士,父亲是长年卧床不起的瘫痪老人,还有一个刚满三岁的女儿,但她主动报名要求到第一线,组织上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没有同意,但她态度坚决,最后实在拗不过她的软磨硬泡,才批准了她。张群感觉这个阿兰有戏。
  按照了解到的地址,张群直接找到了阿兰家。门铃一响,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开口就说:“怎么不是妈妈,我还以为是妈妈回来了。叔叔你找谁?”
  这一定是阿兰的女儿了,张群边想边脱下鞋,就要进门。“我是县里来的记者。小朋友,我来采访你们,欢迎不欢迎啊?”
  “我妈妈说了,现在是疫情时期,外人不能进门的。”
  “婷婷,别乱说,快让叔叔进来。”一个年轻男子走过来抱起婷婷,“你是县里的记者?请进来吧。”
  这一趟张群果真没有白跑,他抓到了好几条鲜活的素材。首先,他弄清了阿兰为什么坚决要到第一线。两年前,她丈夫不幸患上了白血病,是一个不知名的志愿者捐献了骨髓,才救了丈夫的命。这个好心人是谁,他们无法知道,只知道是本市的一个市民。所以,面对疫情,她岂能袖手旁观?这是阿兰一定要到抗疫一线的主要原因。
  同时,让张群感动的是,就在今天,阿兰给丈夫发来了一条长长的微信,告诉他到一线后,如何日夜奋战,工作是多么的辛苦,又充满着危险,但是,她与同事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她们相互鼓励,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让每一个确诊者得到了良好的治疗。阿兰还说她非常想念婷婷,也十分牵挂这个家,但她现在是一个上了战场的战士,没有后退的理由,她多么盼望疫情早日结束,好回去與家人团聚。
  这条微信里表达的感情是那样的真实,没有丝毫的矫情造作,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个普通医护工作者的真情实感。微信的后面,阿兰还发了几张工作照,其中一张是刚脱下防护服的面部特写,只见阿兰的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她反复叮嘱丈夫,千万不要让婷婷看到这些照片,怕孩子见到妈妈这个样子会吓着。阿兰流着泪说,她好担心,回来后孩子见到她这副惨不忍睹的样子,会不认识妈妈了。
  张群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很快,一篇题为《一封家书背后的人间大爱》的报道就完稿了。因为素材好,加上张群有真情实感,文笔又好,这篇报道连他自己看了都会忍不住掉下泪来。他想,明天县报的头版头条,肯定就是它了。
  张群打开微信,找到媒体中心主任的微信号,把稿子发了过去。
  发完稿子,张群对主任说:“我说大主任,我写了篇稿子,刚发你微信上了,请你审一下,看看能不能上明天的头条。”
  媒体中心的赵主任是个与他年龄不相上下的大美女,听到他的话,就说:“好,我马上拜读,我想‘一支笔’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同凡响。”
  不大一会儿,赵主任看完了稿子,她问张群:“不错,这篇报道的确很感人,明天就上头条吧。我说张科长,这么好的料,你是怎么挖到的?”
  “我亲自到阿兰的家里,通过深入采访才得到的。”张群不无得意地说。
  “什么?你说什么?你到她家里去采访的?”赵主任突然声音高了起来。
  “当然了,不到现场,哪弄得到这么鲜活的第一手材料。”
  “你给我过来。”想不到赵主任突然高声吼了起来。
  办公室里正在埋头工作的人,冷不防听到赵主任一声大吼,不由都抬起头来,惊诧地看着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不一会儿,张群来到主任面前说:“怎么啦?我说大主任,你有什么话就好好说,犯得着……”
  “你知不知道我们最近出台的采访纪律?知道不知道疫情防控的规定?你这样擅闯民宅,这不是去采访,是去害人!”赵主任越说声音越高。
  “我还以为我犯了什么罪,不就是进了一下她家嘛,我既戴了口罩也戴了手套,进门又脱了鞋,也没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我害什么人了?”张群的声音也不免高了起来。
  “戴了口罩手套,你以为就没事啦?病毒是怎么传播的你难道不知道?采访纪律讲得很清楚,不能进门采访!这你都忘了?作为宣传科长带头违反纪律,你知道性质有多恶劣吗?”赵主任越说越气愤。
  “你以为你是谁,在大庭广众之下随便训斥人,简直不可理喻。”想不到张群也针锋相对起来。
  令人想不到的是,只见赵主任涨红了脸,指着张群大声呵斥道:“你给我滚出去!”
  在场的人一下都惊呆了,想不到一个传媒中心的主任,竟然当众大骂宣传科长滚出去。人们纷纷议论。有人说,主任当众大骂宣传科长,不单单是科长不遵守采访纪律,事情没那么简单,俩人肯定有积怨;有人说,科长遭到羞辱,岂会善罢甘休,今后有得好戏看;更有人振振有词地说,知道为什么这次部里要派张群来吗?据说部里对赵主任早有看法,这张群是要来取代赵主任的。
  其实,好多事,表面上看起来很复杂,一旦解开来,还真不是什么大事。你知道传媒中心的赵主任是谁?原来她是张群的妻子。最近,俩人因都争着去采访正在闹别扭,双方都憋着一肚子气,疫情这样厉害,都怕对方生出什么意外来,当赵主任听到老公走村串户不顾一切地去采访,一来是担心他,二来采访纪律确实规定不允许这样做,一来二去,火气就上来了。
  在第二天的晨会上,赵主任首先当众向老公道了歉,然后向大家说,张群尽管是自己的老公,但作为一个负责人,在工作场合做出这样不理智的举动,造成的影响很不好,她会主动向上级部门进行检讨。而张群呢,也检讨了在严防疫情扩散的当下,自己不该违反纪律擅自闯入人家中去采访,这对严防疫情蔓延确实会带来不利,希望大家都引以为戒。
  会上,赵主任再次重申了采访纪律。经过了这件事,张群感触很深。疫来如山,人命关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抗击疫情第一线,采访战斗在那里的医护工作者和同命运抗争的患者,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增添了人们的勇气和信心,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但是,除了必胜之心、责任之心,还要有谨慎之心,要时时刻刻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才是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其他文献
1918年,北大教授刘半农等人发起征集歌谣的活动。他们征集各地的民歌,并每天在《北大日刊》上发表一两首。当时,顾颉刚在北大本科读哲学。他对古史、民俗等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时值他的夫人病逝,他在家闲居,便收集起歌谣来。  开始的时候,他在家里收集,然后逐渐向邻居、亲友收集,后来干脆到各地去考察收集。有一次,顾颉刚来到一个山脚下,他听人说,山里面有很多自然的小村落,那里的人多年前从各地逃难至此,老人们知
期刊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智伯想把卫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便派人给卫国送来四匹骏马和一块上好的白色玉璧,声称两国渊源颇深,愿与卫国结为友好邻邦。卫国国君收到这些礼物后非常高兴,大臣们也觉得卫国很有面子。但大夫南文子看出问题来了,并露出了忧虑的神色。  卫国国君见此便问:“全国上下都在欢庆,你为何愁眉苦脸呢?”南文子说:“没费力气就得到礼物,不能不慎重。四匹好马和一块白璧,这应当是小国送给大国的礼物,但是
期刊
一、意外之财  天都黑透了,桂枝已做完饭摆上了桌,老公高德林坐下来开始喝酒,可二宝还没回来。桂枝就对还窝在沙发里玩手机的闺女高晓玲说:“走,找找二宝去。”  桂枝站在门口喊:“二宝,二宝———”  高晓玲不愿像她那样扯着脖子喊,就到左邻右舍家去问。这时,村里还有高高低低的喊声,该是有几个孩子都没回家。桂枝又喊了两嗓子,就见二宝从远处跑过来,边跑边喊:“妈,我回来啦!”  桂枝训斥了儿子几句,拉着他
期刊
唐朝时,有一位历任高宗、中宗、睿宗三朝的老臣狄仁杰,他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对大唐的兴盛起到重要作用。后来,武則天掌握了政權,他协助女皇处理朝政,以不畏权势闻名中外,深受人们的钦敬。  狄仁杰虽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的从政道路布满了荆棘。他青年时代参加明经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结果被委任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军。这时就有无赖的官吏对他进行诬告,于是皇上派大臣阎立本对狄仁杰的问题进行处理。  
期刊
这年十月的一天,江南某省三年一届的全省工艺美术精品展在杭城落下帷幕。一百件展品荟萃了全省知名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可谓工艺精湛、技艺精深,各具风采、美不胜收。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摆放于展厅中心位置的一件越窑青瓷。  这是一只八棱净瓶,那如冰似玉的釉色,棱线分明、线条流畅的造型,在灯光映射下熠熠生辉,真是美极了!  大家都知道,越窑秘色瓷乃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是进贡朝廷的瓷器精品,釉料配
期刊
郑锐是一家电视台的记者。这一年,他报名到甘孜州援藏,临行前,他去向母亲辞行。  郑锐母亲在一个三线建设单位工作,那儿是一个山沟沟,母亲当了一辈子伙食团的会计,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  母子二人见了面,母亲来不及寒暄,返身回到书房,拿出入党申请书递给了郑锐。郑锐十分意外,问:“妈,您这不是心血来潮吧?”  郑锐这样问是有道理的。在郑锐的印象里,母亲很少提入党的事。  记得有一次郑锐和母亲聊起这个话题,
期刊
遗言  凉州有个书生叫李宽,满腹经纶,30岁考取秀才,40岁中了举人。奇怪的是,这年他赴京会试,不但没中榜,还突然被朝廷革除了全部的功名。妻子沈氏问是啥原因,他却只字不答。  李宽50岁那年,沈氏生了个男娃,取名李五十。李五十周岁生日那天,家里人在炕上摆上算盘、笔等东西让五十抓周,他径直爬过去一把就抓住了笔。沈氏十分高兴,连说,五十将来肯定是个读书的料。  谁知,李宽却干脆地说:“不许他读书!” 
期刊
村民委员会换届前,吴姓族人秘密召开了一次大会,一致约定这次坚决不投吴小全的票。吴姓在村里是大户,老老少少占了半拉子村,历来是竞选人争取选票的重点人群。吴小全十年前能当上村主任,大家都认为与吴姓人口多有关。如果失去本姓人的选票,吴小全肯定落选。  选举如期举行。可奇怪的是,选举日那天,一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的吴小全居然起晚了,幸亏家里那条养了多年的老狗唤醒了他。当时吴小全正在梦里剥开一块香喷喷的烤地瓜
期刊
老李在县城西郊有三间门面房,可是连续多年都无人问津,一直闲着,主要原因是他当年建房时缺乏长远目光,没料到县城建设会向东发展。眼看着东郊大把大把地收房租,老李心里郁闷不已。  终于,经人介绍,一个叫永强的小伙子要租他的店面开汽车美容店。老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但是商量租金时,老李却端起了架子,一个劲儿自卖自夸,房子多么敞亮,地势多么开阔,做汽车美容生意再合适不过了,租金随大流,一年一万五。永强为人实在
期刊
清道光年间,灾难频发。先是黄河水灾,朝廷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多地又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  鄂东有个县损失最为惨重,此县农田广袤,吸引了大批蝗虫到此。好在当地有积粮的习俗,田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后,老百姓尚能打开粮仓,搬出陈粮救急。  居住在县城里无田地的人家可就惨了,黄金白银不能填肚子,于是,他们只好去外地购买救命粮。但糟糕的是,有些人好不容易买回点粮食,半路上连粮食带马匹全被人劫了去。最焦急的当属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