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描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d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描写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人物性格刻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直接描写,能使读者迅速而准确地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人物的行为,深刻认识人物的思想,有着其他描写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殊优点。一部作品对人物的内心刻画越丰富、具体与充分,人物复杂细腻的内在感情与变幻无穷的心态就会彰显得越生动、真切,甚至能够将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同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产生非常深厚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如此强大的表现力在写作中是如何力透纸背的呢?这就涉及到心理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心理描写可以由作者描述剖析,也可以由作品中人物表白、倾吐,还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外在形态,间接地显示,通过对环境、景物、氛围的感觉来表现。
  最常见的有以下五种心理描写方法:
  一、直接描写法
  所谓直接描写法,指的是在写作中,一般常用“他感到……”“他觉得……”“他认为……”“他想……”“他回忆……”“他思索着……”等句式作为明显的标志。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目睹凤姐出场场景时的心理描写,作者是这样处理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退学,被迫随父亲去放鸭。远离熟悉的油麻地,面对广阔的江面,杜小康一阵茫然,作者在文章中是这样写的:“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以上两例均为直接描写法,这种心理描写方法虽然简洁,但能轻而易举、恰如其分地表现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这种写法多用于全知全能式的写作中,作者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折射其性格。
  二、内心独白法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载着死鱼返航途中,打死前来争夺猎物的鲨鱼之后,他的手受伤了,陷入一连串的遐想。“他想,可是我一定要想。因为我剩下的只有想想了。除了那个,我还要想垒球。我不晓得老狄马吉奥可喜欢我那样击中它的脑子?这不是一桩了不起的事儿。什么人都能办得到。但是,你是不是认为我这双受伤的手跟骨刺一样是个很大的不利条件?我可没法知道。我的脚后跟从来没有出过毛病,只有一次,我在游泳的时候一脚踩在一条海鳐鱼上面,脚后跟给它刺了一下,当时我的小腿就麻木了,痛得简直忍不住。”
  通过人物内心独白来揭示其隐秘的内心世界,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三、暗示表达法
  暗示表达区别于直接表露,也就是通过其他诸如动作、语言、神情等细节来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药》中写华老栓去找刽子手康大叔买药时的情形:“康大叔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此处并未有一个字提到华老栓、康大叔当时的心理活动,文中也没明确告知二人的性格特点,但我们依然能从这些富有特色的动词:抢、扯、塞、裹、抓、捏、哼中窥见康大叔的不可一世与骄横麻木愚昧的心态。同时,侧面地反映了老栓愚昧麻木懦弱的性格。
  《边城》中写翠翠知道来人是给大老天保做媒时的表现是这样写的:“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这里一连用了“跳”“烧”“剥”“抛”和“望”等五个动词,真切地揭示出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知道有人提亲时的羞涩和紧张,同时,当明白不是意中人时,又把她内心非心上人不嫁的坚定和从容展示出来。翠翠内心复杂、丰富、细微、多层次、有变化的心理活动通过几个动作,立体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样的,在《红楼梦》宝玉挨打一节,写宝玉被贾政一顿狠打之后,女眷们纷纷都来探望。宝钗见到他之后,情急之下说道:“……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然后就“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这一语言、神态描写,将宝钗的隐秘心事暴露无遗。她表面上若无其事,假借老太太、太太之口表达对宝玉的关切之情,最后“红了脸”一下子就把她出卖了。由此可见,丰富的动作、微妙的神态随时可以泄露人物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
  四、梦境、幻觉展示法
  所谓梦境、幻觉展示法,也就是通过梦境、幻觉间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人在梦中实现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实现的愿望,这也能反映作者现实中迫切的心理活动。
  在《杨修之死》中有一段关于曹操梦境的描述:“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且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借助梦境这—特殊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作者笔下的曹操,借梦的掩盖,暗藏起狡猾、多疑、凶残的本性,人物性格刻画得多么鲜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李白同样借梦境表达了自己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急迫心情,以及暂时摆脱心理重荷的某种轻快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追求的是一个没有权谋贪欲、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束缚和桎梏的自由世界。这些梦境是诗人不甘处于文学弄臣地位,终遭馋毁被放逐出京城的典型感受的曲折反映。
  梦境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心理表现,通过梦境曲折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能够巧妙地与主干情节交相辉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故事主题更显深刻。
  五、环境景物衬托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由此,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中侧面感知人物的心理状态。
  《边城》中有一段关于翠翠等待爷爷时候的景物描写:“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落日下落的方向刚好是翠翠家中那一方,见到日落和黄昏,不免想到老人,“夕阳”是老人的一种象征。太阳落山,犹如人之入土;此情此景,翠翠心头不免生出这样的联想:“假若爷爷死了”,自己生活会怎样?对未来独自生活的迷茫,对爷爷老去的遗憾和担忧都通过落日、黄昏的景致表达出来。
  《社戏》中,当外祖母和母亲终于同意“我”去看社戏后,“我”的心极“轻松”,身体也极“舒展”,这时,连月夜景物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作者寓情于景,从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描写夜航时观赏到的景物,未用一字表露急切去看社戏的欣喜,却能让读者通过岸边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连绵起伏的急速后退的群山,感知“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了解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之后,在实际的写作运用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
  心理描写说到底是为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我们在写作中通过心理刻画展现人物特点。每个人物的身份、背景、年龄、职业等各不相同,心理状态自然也有差异。如果在写作中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可言,则可认为这里的心理描写是失败的。
  2.要写出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不能杂乱无章,颠三倒四;
  故事情节在不断发展,人物的心理活动状态自然也会有所变化,因而在心理描写时应注重心理变化与故事情节的辉映,考虑引起人物心理变化的各类要素,随要素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循序渐进。
  3.要真实。
  心理描写反映的是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的心理变化情况,真实合理的心理刻画相比空洞无力的说教更能打动人。在写作中应避免为了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更不要无端臆测人物的心理活动,使文章失真。
其他文献
蒋勋有很多身份:画家,诗人,小说家,舞蹈评论家,电台节目主讲,演说家,曾经的大学美术系主任。他是台北极富盛名的一位文化人物,也是一位著名散文作家。在张晓风的笔下,“台北蒋勋”基本上是一个善述者,是主流文化之美加上庶民文化之美的孝子。在蒋勋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是他第一位文学启蒙者。他的母亲是满清正白旗人,祖籍西安,家学渊源深厚。蒋勋三岁时跟随家人来到台湾,在父母的引导和民间文化的滋养下,他的散文具有浓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所作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就其命题指向而言,既考查“抽取、提炼、概括”的一般阅读能力,又考核“联想、转化、拓展”的较高阅读水平,还引导考生注重“深入思考、探幽发微”,在答题过程中“延展发挥,创造补充”地培养创造性阅读习惯,以实现创造性阅读结果。  《瓷器的雅俗》,这篇文章的论述对象是瓷器,论述内容应该是与瓷器的雅俗相关的内容,而
期刊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这就是木心,一个不失幽默、不失文学的绍兴希腊人。  作者李宗陶,主张“慢慢写,我不慌张”的一个资深记者,曾被描述为“清俊而皎然,像个白骨精”,文字生动、灵活,因不是新闻系毕业而没有科班出身的刻板和规矩,
期刊
本文于贞元十七年(801)至贞元十八年(802)作于长安。当时作者身居朝廷,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他心系天下,锐意改革,关注的是国情民俗,思考的是护国治民之策,为官为臣之道。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与建设国家进行类比,生动形象而又自然合理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指挥者要善于全面规划,指挥自若,不要事事包办。韩醇评点说:“公盖托物以寓言,端为佐天子相天下进退人才者设也。”  文章
期刊
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吕相绝秦》因“左氏爱其文采而录之”,载于《左传·成公十三年》,被人们称之为“檄文之祖”。  本文写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涉及到很多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读者要充分利用注释来把握文章大意,疏通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赏析其妙处所在。  这篇檄文采用编年史方式,叙述了两
期刊
陈维崧被誉为清初词坛第一人,“维崧”一名出自《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是国运长存,子孙贤惠之意。其词壮彩英思,因身处明清易代之际,多家国之忧,具有蹈扬湖海的气势。《醉落魄·咏鹰》 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大概写于他流寓河南之时。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词的上阕咏物而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雄劲、勇猛的形象;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词人善
期刊
2016年全国卷I作文是一幅漫画作文,整个画面由两组图组成,构图内容是:第一组两幅图是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家长)给了一个吻,一个孩子考了59分,(家长)给了一巴掌;第二组两幅图是同样这两个孩子,之前考了100分的孩子考了98分,(家长)给了一巴掌,而考了59分的孩子升到61分,(家长)给了一个吻。  从构图和画面看,图中的两个人物(孩子)形成鲜明对比反差,但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只要抓住形
期刊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合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但按照某种说法,这样的不死其实是惩罚,原因是前世必没有太好的记录。  我有时想,可否据此也去做一回演讲,把今生的惩罚与前生的恶迹一样样对照着摆给——比如说,正在腐败着的官吏们去做警告?但想想也就
期刊
这首诗,可让意境还原为画面,也可让画面生成为意境,从整体上看,它更倾向于我们从新的感受力上来解读、阐释与唤醒某些沉睡的诗意。  现实中的鹧鸪,叫声特殊,总像是在呼唤,而诗人笔下的鹧鸪,它的叫声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针对性地在叫唤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诡秘之境?这种氛围的营造,不是为了单纯让我们觉得陌生,诗人更大的目的可能还是以此引起后面的想象。“河对岸”是一种指向,这样的距离引领我们走进更神秘的所在,
期刊
自打出生以来,我便静静高坐在这间教室的东墙之上首,俯视芸芸“班”生……悄悄告诉你,我是这间教室的“法度”,俗名“班规”是也。  虽说我是一纸文书,但每日一览“班”生,竟也似俯视千姿百态的小小世界。不信?那容在下一一道来:望向教室西北方,“战事”连连,似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急,瞧那化作纸飞机的“家书”,从西北腾空而起,奈何方向力度稍有偏差,于是不偏不倚地击中前排的日光灯管,这一场景被那三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