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目的语中再现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是一个从思维到语言的互动过程,而不是语言层面的符号转换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首先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探讨了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过程,再通过具体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艺术散文隐喻的具体翻译策略。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翻译过程;隐喻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5-03
中国古典艺术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其语言优美,极具艺术魅力,它是古代文人抒发情感志向的载体,充分表达了儒道禅三家哲学影响下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古典艺术散文的顺利传播能够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传递给国外,使世界各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及其传统文化。因此,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译介工作十分重要,然而其复杂的隐喻内涵给译者带来巨大挑战。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艺术散文中的隐喻的翻译技巧。
一、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在传统上属于语言学层而的修辞学范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现象。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现象,并指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源域通常是已知的或熟悉的具体事物,目标域则是比较陌生的或者不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实现理解目标域,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孙继红,2011)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指出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如“Love is journey”的源域“love”和目标域“journey”属于完全不同的语义范畴,但是二者有很多相似性,借助源域“journey”这个具体概念映射到目标域“love”,使目标域这一抽象概念具有了具体的形象。
二、隐喻的翻译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来源于文学家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不仅需要创作者独特的洞察力,对泽者来说也要求更高的感知力去体会隐含的联系。隐喻的存在符合创作者的意图,“其存在的基本动机就在于使表达更加丰富、准确,使人物形象鲜明、使主题更加深邃。”(赵艳芳,2004)隐喻存在的动机是译者在表达过程中应该参照的标准,也是评价译文优劣的依据。“概念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经验为基础的,由此而来,隐喻活动受隐喻赖以发生的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潜在的影响。”(肖家燕,李恒威,2010)因此,译者首先需要正确解读原作隐喻发生的语境、存在的动机与作者的创作意图、隐喻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和产生的认知心理基础。
在准确地解读原作隐喻之后,译者而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在译文中再现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原文源域(原文喻体)与译文源域(译文喻体)之间的转换。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中的“跨域映射”的概念,学者们发现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的转换也是一种“跨域映射”的过程。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达到准确传递汉语原文喻体的目标,就要把汉语中的喻体(源域)映射到英译文的喻体(目标域)中去。刘法公在《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一文中提出了把跨语言的隐喻喻体意象的“映射”作为检验隐喻翻译的标准:如果隐喻的翻译完成后,译文的“喻源域”实现了“映射”,即原文的喻体意象在译文中全而映现,那么该隐喻的翻译则是成功的。(刘法公,2007)由于隐喻活动受隐喻赖以发生的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潜在的影响,汉英既有基于相同认知心理的映射,又有基于相异的认知心理的映射,甚至汉语中某些隐喻概念在英语中完全不存在,那么如何使得汉语的喻体意象在英文中全面映现是翻译中最大的挑战。译者需要从认知的角度深入考察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发挥其熟谙英汉两种文化和语言的优势,并根据隐喻的心理运作机制和推理机制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才有可能在英译文中再现原作的隐喻。
三、中国古典艺术散文隐喻的翻译策略
3.1基于相同认知结构的隐喻的对等翻译
由于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产生和人类在自然和社会实践中的体验息息相关。“人类共同的生理结构,相同的心理基础,相近的认知能力,相似的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产生类似的概念结构。”(李气纠,李世琴,2009)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许多基于相同的心理运作机制映射方式对等的概念隐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保留汉语古典艺术散文原有的隐喻,即将隐喻译成与原文相同的隐喻。
例1: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欧阳修《秋声赋》)
译文1: When it hits something, it becomes a metallic crunchlike the clashing of weapons(罗经国译)
译文2:The moment it touched a thing, it brought forth aclanking metallic ring,…(謝百魁译)
原文作者用金属相撞的声音比喻秋风接触物体的声音,把难以捉摸的秋声变得具体可感。这一概念隐喻涉及到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显性的,可以感知的,英语文化读者完全可能具有与此相似的体验。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两种译文的共同之处便是它们都保留了原文的映射,不同之处在于罗译将原有的隐喻改成了明喻,而谢译沿用了原文的隐喻形式。应该说,在这一句意义的传达上,两种译文都实现了。罗译在句式上更接近英语的表达习惯,体现了英语衔接严谨、客观明晰的特点,显得明向晓畅,通俗易懂,但在古典散文意境的传达上却难免短于含蓄美的损失;谢译保留了原文的隐喻形式,“clanking” 一词在英文中恰好是指巨大金属发出咣当声或当啷声,生动形象地模拟了原文的金属相撞发出的巨大声响,再现了原文的意境,但前半句“touch”一词却没能译出原文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如果取这两种译文的优势,将这一句改译为“When it hits something,itbecomes a clanking metallic ring”,则即保留了原文的隐喻形式,又译出了原文的意境。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翻译过程;隐喻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5-03
中国古典艺术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其语言优美,极具艺术魅力,它是古代文人抒发情感志向的载体,充分表达了儒道禅三家哲学影响下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古典艺术散文的顺利传播能够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传递给国外,使世界各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及其传统文化。因此,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译介工作十分重要,然而其复杂的隐喻内涵给译者带来巨大挑战。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艺术散文中的隐喻的翻译技巧。
一、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在传统上属于语言学层而的修辞学范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现象。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现象,并指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源域通常是已知的或熟悉的具体事物,目标域则是比较陌生的或者不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实现理解目标域,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孙继红,2011)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指出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如“Love is journey”的源域“love”和目标域“journey”属于完全不同的语义范畴,但是二者有很多相似性,借助源域“journey”这个具体概念映射到目标域“love”,使目标域这一抽象概念具有了具体的形象。
二、隐喻的翻译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来源于文学家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不仅需要创作者独特的洞察力,对泽者来说也要求更高的感知力去体会隐含的联系。隐喻的存在符合创作者的意图,“其存在的基本动机就在于使表达更加丰富、准确,使人物形象鲜明、使主题更加深邃。”(赵艳芳,2004)隐喻存在的动机是译者在表达过程中应该参照的标准,也是评价译文优劣的依据。“概念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经验为基础的,由此而来,隐喻活动受隐喻赖以发生的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潜在的影响。”(肖家燕,李恒威,2010)因此,译者首先需要正确解读原作隐喻发生的语境、存在的动机与作者的创作意图、隐喻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和产生的认知心理基础。
在准确地解读原作隐喻之后,译者而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在译文中再现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原文源域(原文喻体)与译文源域(译文喻体)之间的转换。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中的“跨域映射”的概念,学者们发现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的转换也是一种“跨域映射”的过程。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达到准确传递汉语原文喻体的目标,就要把汉语中的喻体(源域)映射到英译文的喻体(目标域)中去。刘法公在《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一文中提出了把跨语言的隐喻喻体意象的“映射”作为检验隐喻翻译的标准:如果隐喻的翻译完成后,译文的“喻源域”实现了“映射”,即原文的喻体意象在译文中全而映现,那么该隐喻的翻译则是成功的。(刘法公,2007)由于隐喻活动受隐喻赖以发生的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潜在的影响,汉英既有基于相同认知心理的映射,又有基于相异的认知心理的映射,甚至汉语中某些隐喻概念在英语中完全不存在,那么如何使得汉语的喻体意象在英文中全面映现是翻译中最大的挑战。译者需要从认知的角度深入考察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发挥其熟谙英汉两种文化和语言的优势,并根据隐喻的心理运作机制和推理机制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才有可能在英译文中再现原作的隐喻。
三、中国古典艺术散文隐喻的翻译策略
3.1基于相同认知结构的隐喻的对等翻译
由于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产生和人类在自然和社会实践中的体验息息相关。“人类共同的生理结构,相同的心理基础,相近的认知能力,相似的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产生类似的概念结构。”(李气纠,李世琴,2009)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许多基于相同的心理运作机制映射方式对等的概念隐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保留汉语古典艺术散文原有的隐喻,即将隐喻译成与原文相同的隐喻。
例1: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欧阳修《秋声赋》)
译文1: When it hits something, it becomes a metallic crunchlike the clashing of weapons(罗经国译)
译文2:The moment it touched a thing, it brought forth aclanking metallic ring,…(謝百魁译)
原文作者用金属相撞的声音比喻秋风接触物体的声音,把难以捉摸的秋声变得具体可感。这一概念隐喻涉及到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显性的,可以感知的,英语文化读者完全可能具有与此相似的体验。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两种译文的共同之处便是它们都保留了原文的映射,不同之处在于罗译将原有的隐喻改成了明喻,而谢译沿用了原文的隐喻形式。应该说,在这一句意义的传达上,两种译文都实现了。罗译在句式上更接近英语的表达习惯,体现了英语衔接严谨、客观明晰的特点,显得明向晓畅,通俗易懂,但在古典散文意境的传达上却难免短于含蓄美的损失;谢译保留了原文的隐喻形式,“clanking” 一词在英文中恰好是指巨大金属发出咣当声或当啷声,生动形象地模拟了原文的金属相撞发出的巨大声响,再现了原文的意境,但前半句“touch”一词却没能译出原文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如果取这两种译文的优势,将这一句改译为“When it hits something,itbecomes a clanking metallic ring”,则即保留了原文的隐喻形式,又译出了原文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