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话剧史上"第二代剧作家"的特征——以刘川为例

来源 :文化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话剧史上,存在着成名于1949年前、成名于1949年至“文革”前、成名于“新时期”以来的三代剧作家。其中第一、第三代的形象都比较清晰。但老剧作家刘川“十七年”时期在体制内由“突破”到“落网”的成长经历,新时期以来遭遇的“解放”还是“坚守”的困境,十分典型地揭示出了第二代剧作家的特征。
其他文献
以形貌为滑稽的早期形式主要是谈谐,上古俳优常以特异之形貌微言讽谏;唐代开始,模情拟态的滑稽表演出现了滑稽歌舞戏、参军戏、假官戏、合生等艺术形式;宋代,此类滑稽表演的内容丰
在学科分类日益完善、学术研究趋于专业化的今天,如何以一种超越学科分类的视野来对被研究的对象作宏观上的、整体性的把握,实际上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而黄大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