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策略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d4115254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51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51例,B级40例,C级28例,D级24例,E级8例.手术方式:前路手术87例,后路手术49例,前后联合入路15例.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或齿状突空心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手术方式主要为椎板切除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钢板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一般先行后路减压,解除关节交锁、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再一期行前路椎间盘或次全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结果 1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5个月(6个月~4年)随访.术后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颈椎排序及稳定性均获得良好恢复,植骨逐步融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6个月(2.0~4.5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最终随访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40例,E级26例.其中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结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三种入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脊髓受压方向、颈椎骨折的部位及外伤后残留的脊柱稳定性足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Roscovitine对增生期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SMMC-7721,经过Roscovitine作用后,对SMMC-7721细胞
研究了退火温度对Se0.70Ge0.15Sb0.15薄膜的影响.通过热蒸发技术,在300K温度下将大块无定形Se0.70Ge0.15Sb0.1s沉积在石英和玻璃衬底上.研究发现,未经过退火处理的薄膜结构和
合成了两种双功能的配体 2 ,2′,6 ,6′ 四羧基 4 ,4′ 联吡啶 (BDPA)和双 ( 2 ,6 二羧基 4 吡啶基 )硫醚(SDPA)。观察到Y3 + 能明显提高水溶液聚合结构中Eu3 + 的荧光强度
主要运用轴对称薄壳截锥单元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钹式压电复合换能器的工作模式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在电场的作用下,钹式压电复合换能器的纵向位移,以及纵向位移与端帽及压电陶
分别采用碳纳米管和活性炭作为超级离子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应用交流阻抗频谱法,研究了两类超级离子电容器的频率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用碳纳米管作电极,超级离子电容器在频率250
研究了 Fe3Al合金从室温到高温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 ,发现在 10 0~ 30 0℃之间 ,该合金的抗拉强度出现了反常温度现象 ,即随着温度的升高 ,抗拉强度也提高 ,并在 30 0℃附近达
介绍了基于工控机和可编程控制器的配电网遥控遥测遥信系统 ,系统由主控中心和多个监控终端组成 ,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终端对配电站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实现无人值守功
LW10B-252改进型断路器使用的电子开关存在质量问题,在调试和运行中暴露出难以改进的缺点,己被停止使用.该经验值得同行借鉴.
给出了锥球头铣刀上新的刃口设计方法 ,并给出锥面和球面上连续的新设计方法对应的刃口曲线求解模型 ;并从加工上与传统的与经线成定角、与轴线成定角及等螺距这三类刃口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