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的光物理研究:ⅩⅢ.β—萘甲酸...

来源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zjl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备了β-萘甲酸十六碳酯的L-B膜。分别用Y型、Z型,以及含有硬脂酸的β-萘甲酸十六碳酯与单纯硬脂酸间隔挂法,将分子膜转移至石英载片上,研究了β-萘甲酸十六碳酯分子膜吸收以及荧光光谱。并与溶液和固态中的荧光光谱作了比较。在氯仿溶液以及在固态,β-萘甲酸十六碳酯只呈现其单体的荧光。然而,在L-B膜中,除了观察到单体的荧光外,还观察到了激发态二聚体以及激基缔合物发射的荧光。通过对β-萘甲酸十六碳酯分子膜进行热和水处理后,发现L-B膜中亲水层的介质环境有所改变,从而造成亲水层中的亲水基团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
其他文献
<正> 彩色负片用品红成色剂在彩色显影时与显影剂氧化物反应形成品红染料。它对绿光有选择吸收,同时对蓝光也存在较大的有害吸收(约占30%)。为了防止由于品红成色剂有害吸收而
本文通过研究在不同溶剂中蒈烯对9,10—二腈基蒽(DCA)荧光猝灭的光物理特性及溶剂极性对猝灭速度的影响,温度效应的测定及其在乙腈中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κ_q值与计算所得自由
本文研究了竹红菌甲素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SH)间的光诱导氧化还原作用。甲素是3,10-二羟基-4,10-苝醌衍生物。在GluSH作为电子给体时,甲素经受可见光诱导的单电子还原,生成
<正> 近年来一些具有π电子共轭的有机化合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这是因其中有的化合物具有较大的二阶分子极化率,因而有可能用作非线性光学材料,获得二次谐波(SHG)以及在
应用自动控制pAg的双注仪制备了一个系列的溴碘化银核壳复合结构的乳剂。用STEM-EDS研究了碘的含量及其加入方式对于卤化银扎剂微晶体的几何性质(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碘在微
用L-B膜方法在SnO<sub>2</sub>电极上修饰了不同链长烷氧基取代的酞菁锌化合物(ZnPc C<sub>n</sub>H<sub>2n+1</sub>,n=3,9,12,16),分别研究了它们单分子膜成膜性能和转移性
人血清能发射出极其微弱的光子流,每秒每平方厘米有几十至上百个光子发射,这些光子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现已证实,血液中不断进行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该种发光的能量基质。发
1870年,Royer使用Zn电极将CO<sub>2</sub>还原为HCOOH。近年来,人们对CO<sub>2</sub>在几十种金属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CO<sub>2</sub>在
对几种不同结构的β-二酮化合物光色互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光色互变行为,而另一些则不能观察到该现象。对该类化合物的光色互变行为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