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我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主动参与,增强研究意识
如在教授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一课时,围绕“晚上怎么会有‘太阳’呢? 晚上的‘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提问,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引发思考。
再如教学口语交际《学会劝阻》这一练习课时,我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让部分学生演劝阻者,部分学生演做出不文明举动的小朋友,并让他们在我的指导下说说在演的过程中的体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较高,掌握了有关劝阻的基本方法。接着我提问:劝阻的基本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在劝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和场景表演,马上知道了在劝阻时还要注意:1.态度要热心;2.要把不正确行为的危害说清楚。
这样,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展开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例如在教学《“黑板”跑了》第二课时,教授到第3小节的时候,学生提出疑问:心算、计算和演算到底有什么不同?我马上加以引导: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这一小节,同时可加上动作,让他们自己区分它们的不同。这个小朋友不仅读得好,动作也做得比较到位。通过朗读和动作相结合,学生对它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对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不知变为知道、知道变为理解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要求。因此,在课的终结阶段,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之中。
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第三课时时我这样设计:风和太阳又碰到了一起,它们会说什么呢?这一说话训练,充分发挥学生说话的潜能让他们从中体会:虽然谦虚是美德,但勇敢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应受到尊重和鼓励。这样,既照应了此课的主旨,又抛出一个课后研究学习的话题,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四、关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1.尝试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感。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初读时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可以先不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启发学生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读,再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比较
让学生交流、列举各自的学习方法,引导辨别,以获得先进经验的浸染。第二册《识字1》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字词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通过反复读记住的,有的说发现每行都有同一类的词语,有的发现一些词读起来很顺口,还有的说这么多词语合起来就是一幅春景图,可以边想画面边背诵。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中,哪些较为适合自己。这就是研读策略的培养。
3.移情
低年级学生爱活动,喜表演。教师正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移情体验。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让学生演一演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不妨放一放电影片段。教学《快乐的节日》时,不妨唱一唱歌曲。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表象的丰富、体验的丰富,从而有利于研读的深化。
综上所述,在实习中我了解到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坚持从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实践,着眼于一个“实”字,贯穿一个“趣”字,体现一个“拓”字,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主动参与,增强研究意识
如在教授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一课时,围绕“晚上怎么会有‘太阳’呢? 晚上的‘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提问,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引发思考。
再如教学口语交际《学会劝阻》这一练习课时,我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让部分学生演劝阻者,部分学生演做出不文明举动的小朋友,并让他们在我的指导下说说在演的过程中的体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较高,掌握了有关劝阻的基本方法。接着我提问:劝阻的基本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在劝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和场景表演,马上知道了在劝阻时还要注意:1.态度要热心;2.要把不正确行为的危害说清楚。
这样,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展开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例如在教学《“黑板”跑了》第二课时,教授到第3小节的时候,学生提出疑问:心算、计算和演算到底有什么不同?我马上加以引导: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这一小节,同时可加上动作,让他们自己区分它们的不同。这个小朋友不仅读得好,动作也做得比较到位。通过朗读和动作相结合,学生对它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对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不知变为知道、知道变为理解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要求。因此,在课的终结阶段,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之中。
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第三课时时我这样设计:风和太阳又碰到了一起,它们会说什么呢?这一说话训练,充分发挥学生说话的潜能让他们从中体会:虽然谦虚是美德,但勇敢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应受到尊重和鼓励。这样,既照应了此课的主旨,又抛出一个课后研究学习的话题,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四、关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1.尝试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感。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初读时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可以先不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启发学生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读,再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比较
让学生交流、列举各自的学习方法,引导辨别,以获得先进经验的浸染。第二册《识字1》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字词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通过反复读记住的,有的说发现每行都有同一类的词语,有的发现一些词读起来很顺口,还有的说这么多词语合起来就是一幅春景图,可以边想画面边背诵。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中,哪些较为适合自己。这就是研读策略的培养。
3.移情
低年级学生爱活动,喜表演。教师正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移情体验。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让学生演一演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不妨放一放电影片段。教学《快乐的节日》时,不妨唱一唱歌曲。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表象的丰富、体验的丰富,从而有利于研读的深化。
综上所述,在实习中我了解到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坚持从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实践,着眼于一个“实”字,贯穿一个“趣”字,体现一个“拓”字,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