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新时代育人要求下,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加强对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视,为少年儿童未来成长奠基,使其拥有浓厚的爱国爱党意识,形成美好的品格,具有完善的人格。在此,笔者结合自身作为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实践经验,浅要展开对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有效性;对策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当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强调“应当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育落细落小落实[1]”。现阶段,小学班主任更加重视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但因经验不足、理念陈旧,造成其缺乏针对性,实际育人效果欠佳,存在小学生参与感低、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以及教学引导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班主任应具有工作反思精神,为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进行创新探索,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与创新性。
二、浅议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提高对策
(一)激发小学生主动性
为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效率,应培育学生主人翁精神,使其具有助人为乐、自信阳光、热爱集体的意识,为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奠基。
譬如:应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关心班级管理事物;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干部选举,并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管理才能,使其换位思考、服务他人;为了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还应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可以广纳学生建议、进行民主投票等,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进而,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班主任应懂得尊重学生,日常与其沟通、交流时,还需注意说话的语气,以形成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少用或避免用指派、责令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并能够一视同仁的对待班级每位学生[2],不可单一用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其进行差别对待,使后进生因得不到班主任关注,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此外,面对学生的间的个体差异性,班主任也需具有个性化引导意识,以期进一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这样以来,有助于德育工作有序推进,并需适时进行德育工作反思,找到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方式、促进德育教育工作落实。使孩子保持自我个性,因得到班主任的关注与呵护,形成良好的品质、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在与人沟通中更加注意礼貌、举止大方得体。
(三)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有效性,应当关注教学融合问题,使学生知行合一。除了需进行课程育人,应助力学生认知升级,使其具有敬老、爱国、环保等意识,以便对他们形成行动引导。例如: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发掘德育素材,使学生在汲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与自我修养;关注校园文化渗透,使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汲取先人智慧,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确保德育工作落实。
为了使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我素养、外化为行为准则。班主任可利用第二课堂,邀请革命老英雄到校进行真实抗战故事的讲述;使小学生化身为防疫、环保宣传员;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使其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成长。譬如:组织建党100周年的主题实践活动,在课外阅读、知识竞答与观看红色影片中,使小学生学党史,培养其浓厚的爱国情感,创新德育教育开展方式。
(四)构建家校共育体系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阳光开朗的性格。因此,家庭要营造欢乐有爱、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快乐成长,并使他们养成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全面发展。而在恶劣的家庭氛围中,就会使学生形成悲观、懦弱、胆小的性格,不利于其未来发展。
由此可见,家长应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需重视家风建设。同时,家长还要形成对孩子的督促。在班主任推进德育教育时,父母需要予以配合并落实相应的监督责任,实现家校联合。一旦孩子的违禁行为得到家长的默许,便会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导致后续德育教育难以为继。例如:家长应配合“绿网”行动,控制孩子上网时间、规范其行为。有的家长因监管失职、忽视对沉迷网络孩子的引导,轻则导致其无心向学,重则会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其产生错误的行为。
(五)重视德育教育渗透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还应重视教学渗透。鉴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相应教育环境的支持,班主任需利用一切教学环境对其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在日常德育渗透中,班主任除了要重视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加强与各任课教师的沟通,还需应用网络环境、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分辨意识,避免互联网世界中一些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譬如:小学生辨识能力不足,易受到不良主播、网红行为的影响,导致其滋生厌学情绪,产生攀比心。需要班主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补充德育教育工作短板,促进德育浸润,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再如:可在教学中引入正能量的社会新闻,以便德育的生活化教学,以小学生能够接受和更易理解的视角,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为学生身心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综上,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质量,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促进多方的共同发力[3]。班主任应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密切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在汇总无效教学问题中,制定针对性策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构建民主班级;密切师生互动,增强对学生的了解;组织特色德育活动,丰富学生感受;引入家长的参与,形成家校共育机制;关注教育渗透,培养学生美好的品格。在提升德育工作开展吸引力中,使小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具有辨识意识,变得自立、自强、自律。
参考文献
[1]刘瑞霞,赵德凯.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2021(1):6.
[2]袁沈培.关于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J].智力,2020(7):11.
[3]曾美婷.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创新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6):10.
关键词: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有效性;对策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当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强调“应当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育落细落小落实[1]”。现阶段,小学班主任更加重视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但因经验不足、理念陈旧,造成其缺乏针对性,实际育人效果欠佳,存在小学生参与感低、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以及教学引导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班主任应具有工作反思精神,为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进行创新探索,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与创新性。
二、浅议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提高对策
(一)激发小学生主动性
为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效率,应培育学生主人翁精神,使其具有助人为乐、自信阳光、热爱集体的意识,为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奠基。
譬如:应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关心班级管理事物;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干部选举,并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管理才能,使其换位思考、服务他人;为了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还应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可以广纳学生建议、进行民主投票等,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进而,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班主任应懂得尊重学生,日常与其沟通、交流时,还需注意说话的语气,以形成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少用或避免用指派、责令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并能够一视同仁的对待班级每位学生[2],不可单一用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其进行差别对待,使后进生因得不到班主任关注,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此外,面对学生的间的个体差异性,班主任也需具有个性化引导意识,以期进一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这样以来,有助于德育工作有序推进,并需适时进行德育工作反思,找到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方式、促进德育教育工作落实。使孩子保持自我个性,因得到班主任的关注与呵护,形成良好的品质、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在与人沟通中更加注意礼貌、举止大方得体。
(三)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有效性,应当关注教学融合问题,使学生知行合一。除了需进行课程育人,应助力学生认知升级,使其具有敬老、爱国、环保等意识,以便对他们形成行动引导。例如: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发掘德育素材,使学生在汲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与自我修养;关注校园文化渗透,使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汲取先人智慧,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确保德育工作落实。
为了使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我素养、外化为行为准则。班主任可利用第二课堂,邀请革命老英雄到校进行真实抗战故事的讲述;使小学生化身为防疫、环保宣传员;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使其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成长。譬如:组织建党100周年的主题实践活动,在课外阅读、知识竞答与观看红色影片中,使小学生学党史,培养其浓厚的爱国情感,创新德育教育开展方式。
(四)构建家校共育体系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阳光开朗的性格。因此,家庭要营造欢乐有爱、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快乐成长,并使他们养成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全面发展。而在恶劣的家庭氛围中,就会使学生形成悲观、懦弱、胆小的性格,不利于其未来发展。
由此可见,家长应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需重视家风建设。同时,家长还要形成对孩子的督促。在班主任推进德育教育时,父母需要予以配合并落实相应的监督责任,实现家校联合。一旦孩子的违禁行为得到家长的默许,便会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导致后续德育教育难以为继。例如:家长应配合“绿网”行动,控制孩子上网时间、规范其行为。有的家长因监管失职、忽视对沉迷网络孩子的引导,轻则导致其无心向学,重则会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其产生错误的行为。
(五)重视德育教育渗透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还应重视教学渗透。鉴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相应教育环境的支持,班主任需利用一切教学环境对其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在日常德育渗透中,班主任除了要重视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加强与各任课教师的沟通,还需应用网络环境、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分辨意识,避免互联网世界中一些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譬如:小学生辨识能力不足,易受到不良主播、网红行为的影响,导致其滋生厌学情绪,产生攀比心。需要班主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补充德育教育工作短板,促进德育浸润,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再如:可在教学中引入正能量的社会新闻,以便德育的生活化教学,以小学生能够接受和更易理解的视角,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为学生身心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综上,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质量,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促进多方的共同发力[3]。班主任应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密切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在汇总无效教学问题中,制定针对性策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构建民主班级;密切师生互动,增强对学生的了解;组织特色德育活动,丰富学生感受;引入家长的参与,形成家校共育机制;关注教育渗透,培养学生美好的品格。在提升德育工作开展吸引力中,使小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具有辨识意识,变得自立、自强、自律。
参考文献
[1]刘瑞霞,赵德凯.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2021(1):6.
[2]袁沈培.关于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J].智力,2020(7):11.
[3]曾美婷.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创新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