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发生巨大变革,适度规模化经营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对农业人才提出新要求。然而目前,大量大学毕业生和农村青年均进城务工,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和农业人才结构严重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农业应用型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均严重缺乏[1],面对农业生产的难题,如何培养出能够“下的去、留得下、干的好”,适应未来规模化农业经营的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成为拥有农业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的新挑战。因此,进行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对提高培养农业人才质量,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农业现代化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农学专业人才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已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由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不断凸现新的发展趋势,家庭联产责任制农业生产模式将不断解体,适度规模化农业经营将成为新趋势,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在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时期,为传统农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3年12月,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对推动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农学专业人才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已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2]。随着我国由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不断凸现新的发展趋势,家庭联产责任制农业生产模式将不断瓦解,适度规模化农业经营将成为新趋势,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在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时期,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不再适合当今农业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农学专业在思想上重视不够
思想意识决定人活动的主题,而目前报农学专业学生,多数是被动选择,虽然多数来自农村,但不再像70后、80后那样了解、熟悉农业生产,可以说达到“五谷不分”的地步。因此,对其需要加强农学专业思想教育,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树立农学专业思想,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农学专业知识的热情。
2人才培养目标与复合型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和适度规模化农业经营的新趋势,农业生产需求的是复合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和跨领域的工作能力,还要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局限于能够从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专业人才,而对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关注较少,毕业后,很难胜任农业生产主体职责。
3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耗费学生大量时间,如过重强调英语课程学习与考核,学生50%的学习时间用在英语学习上,但是结课后英语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计算机只能说是一门现代学习工具,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基本掌握,还有大学物理课程对农学专业学生可以说毫无相干,但是目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作为基础课程必修课,相对缺少农业现代化经营与管理等方面课程,可以说偏基础,淡化专业课及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另外,对课程考核评价,多数闭卷考试为主,考前突击就可以通过,并且在考核过程中“小抄”相当严重,造成一张试卷就把老师讲过的东西还给老师了。因此,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考核机制还需加强探索。
4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不完善
作为老牌学科,许多高等农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传统型师资过剩,应用型和高新技术型师资匮乏的现状,同时由于人才引进存在种种限制因素,导致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缺乏[3]。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多数高校可以说为零。
5实践教学平台无法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
农学专业课是以应用为基础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熟练、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只靠黑板和PPT很难掌握并熟练运用农学专业知识。而多数农业高等院校缺乏校内教学实习农场,尤其综合性高校农学专业,对校内教学农场重视更不够,虽然有校外教学实际基地,但存在接收规模、路途远交通不便及实习经费等问题,往往是走马观花,很难达到专业实习目的的要求,直接影响复合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提高。
二改革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现代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对高等院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当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新形势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明确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目标,适应社会需求
2013年12月,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对推动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已提出多年,但对它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关键在于“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代化农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农业人才[1],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需要具备处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复合应用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至少要具备这些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学农、爱农、献农”的农学专业思想。
2构建适合“复合应用卓越”人才培养需要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在教学理念上,立足现代农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创新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突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核心地位。其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适设置课程,形成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增设与农业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种业的相关课程,提升改造传统农科专业,进一步完善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在专业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以优化教材选取,结合现代科研进展,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构建精品资源共享专业课程。另外,在教学方式上,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效果评价在人才培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3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学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首先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地方性综合院校,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多、相关专业丰富等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此,提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层次。坚持“互惠互利、教学与就业结合、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稳定可持续”的原则,巩固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选择适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接受一定数量学生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条件、能满足学生食宿、学习和卫生安全等方面要求的单位,增设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最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一是依据质量工程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在学校教务处备案教学基地的设立、建设、撤销等事项;二是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三是在日常管理中实行主任负责制;四是实践教学基地实行科学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五是联系并会同教务处及有关部门不定期到实践教学基地检查、评估教学情况,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实践效果。
4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首先重点培育教学名师,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使本专业具有1-2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其次,设置“双师型”教师岗位,大力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争取优惠政策,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再次,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设一支本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通过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经验交流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引进学科领军人物,继续推进“硕博化工程”,积极推动“博士国际化工程”,有计划地选派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访问交流。同时,还可积极利用外部教育资源,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本专业的客座教授,促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完善师资队伍,探索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提升改造传统农学专业,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适度规模农业经营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董玲.基于能力模型的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林区教学,2013(2):10-11.
[2]罗兴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 40(1):100-103.
[3]蒋锋,刘鹏飞,王晓明.新形势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36): 21053-21054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农学专业人才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已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由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不断凸现新的发展趋势,家庭联产责任制农业生产模式将不断解体,适度规模化农业经营将成为新趋势,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在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时期,为传统农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3年12月,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对推动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农学专业人才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已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2]。随着我国由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不断凸现新的发展趋势,家庭联产责任制农业生产模式将不断瓦解,适度规模化农业经营将成为新趋势,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在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时期,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不再适合当今农业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农学专业在思想上重视不够
思想意识决定人活动的主题,而目前报农学专业学生,多数是被动选择,虽然多数来自农村,但不再像70后、80后那样了解、熟悉农业生产,可以说达到“五谷不分”的地步。因此,对其需要加强农学专业思想教育,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树立农学专业思想,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农学专业知识的热情。
2人才培养目标与复合型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和适度规模化农业经营的新趋势,农业生产需求的是复合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和跨领域的工作能力,还要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局限于能够从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专业人才,而对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关注较少,毕业后,很难胜任农业生产主体职责。
3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耗费学生大量时间,如过重强调英语课程学习与考核,学生50%的学习时间用在英语学习上,但是结课后英语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计算机只能说是一门现代学习工具,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基本掌握,还有大学物理课程对农学专业学生可以说毫无相干,但是目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作为基础课程必修课,相对缺少农业现代化经营与管理等方面课程,可以说偏基础,淡化专业课及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另外,对课程考核评价,多数闭卷考试为主,考前突击就可以通过,并且在考核过程中“小抄”相当严重,造成一张试卷就把老师讲过的东西还给老师了。因此,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考核机制还需加强探索。
4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不完善
作为老牌学科,许多高等农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传统型师资过剩,应用型和高新技术型师资匮乏的现状,同时由于人才引进存在种种限制因素,导致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缺乏[3]。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多数高校可以说为零。
5实践教学平台无法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
农学专业课是以应用为基础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熟练、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只靠黑板和PPT很难掌握并熟练运用农学专业知识。而多数农业高等院校缺乏校内教学实习农场,尤其综合性高校农学专业,对校内教学农场重视更不够,虽然有校外教学实际基地,但存在接收规模、路途远交通不便及实习经费等问题,往往是走马观花,很难达到专业实习目的的要求,直接影响复合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提高。
二改革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现代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对高等院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当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新形势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明确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目标,适应社会需求
2013年12月,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对推动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已提出多年,但对它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关键在于“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代化农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农业人才[1],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需要具备处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复合应用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至少要具备这些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学农、爱农、献农”的农学专业思想。
2构建适合“复合应用卓越”人才培养需要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在教学理念上,立足现代农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创新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突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核心地位。其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适设置课程,形成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增设与农业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种业的相关课程,提升改造传统农科专业,进一步完善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在专业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以优化教材选取,结合现代科研进展,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构建精品资源共享专业课程。另外,在教学方式上,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效果评价在人才培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3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学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首先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地方性综合院校,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多、相关专业丰富等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此,提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层次。坚持“互惠互利、教学与就业结合、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稳定可持续”的原则,巩固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选择适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接受一定数量学生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条件、能满足学生食宿、学习和卫生安全等方面要求的单位,增设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最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一是依据质量工程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在学校教务处备案教学基地的设立、建设、撤销等事项;二是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三是在日常管理中实行主任负责制;四是实践教学基地实行科学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五是联系并会同教务处及有关部门不定期到实践教学基地检查、评估教学情况,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实践效果。
4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首先重点培育教学名师,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使本专业具有1-2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其次,设置“双师型”教师岗位,大力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争取优惠政策,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再次,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设一支本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通过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经验交流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引进学科领军人物,继续推进“硕博化工程”,积极推动“博士国际化工程”,有计划地选派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访问交流。同时,还可积极利用外部教育资源,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本专业的客座教授,促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完善师资队伍,探索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提升改造传统农学专业,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适度规模农业经营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董玲.基于能力模型的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林区教学,2013(2):10-11.
[2]罗兴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 40(1):100-103.
[3]蒋锋,刘鹏飞,王晓明.新形势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36): 21053-2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