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学研结合视野下,以地方高校教师培养与使用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构建教师的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使用机制与管理制度,形成教师培养与使用联动发展格局,打造教师质量工程。
关键词:产学研 地方高校 教师培养 使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20-03
产学研结合是教育、科研、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多质点创新对接与技术偶联。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依靠创新型教师,高校与企业、院(所)以及校内科技产业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通过对接与耦合着力点效应实现教师培养与使用创新,发挥教师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作用,强化教师质量工程建设,达成教师创新能力培养与使用联动优化,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1 产学研视野下教师能力培养
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11]6号)中指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建立高校教师培训与管理机构,为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既定方向、明确基本素质与能力目标要求、培养方法及其使用管理。
1.1 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概述
徐继红等人研究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含“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1],产学研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并认为是“三力”问题,应该是围绕“三力”而展开更为广泛的教学内容的岗位与市场导向性的选用,教案多维设计与应用、课件制作与应用技艺、教学语言表达与表象唤醒、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能力、检查学习效果、授课与评课、自评,学科特殊能力的集合性构成的合力。
1.2 开好局、起好步,重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构筑教育教学能力平台
对于新进研究生学历教师,实行岗前培训,真正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把岗前培训作为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的要求,构筑教师能力发展平台。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四门课程学习、普通话等级培训与测试。这些内容设及教学理论、职业素养、教学实践及教学管理相关内容多个方面,通过正规培训与严格考核,结果要求达到合格以上水平,作为教师上岗和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的标杆,更是教师未来发展基地。
1.3 重研教、勇探索,加强青年教师在职培养,开拓教育教学技能创新路径
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主要包括有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与试卷分析、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七个方面内容。对于青年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培养,围绕产学研的三维要素、心智与操作技能的二维向量优化组合教师培养平台,即在产学研结合模式这个共享平台上因时、因岗、因教学机智性侧重进行实践训练,尤其是重视在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在那里更有效地开发教师技术创新能力,体验生产实践知识,达到心智与操作技能的智性融合。其它的培育途径是通过为青年教师聘任兼职教师,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以老带新、传带作用”,与导师签订指导协议,明确导师和新教师上岗从教的权利和义务。
1.4 抓教学、促科研、促产业,固本强基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有了教育教学基本素质,练就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更要求在产学研轨道上固本强基重提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产学研结合的核心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通过“一抓二促”三联策略式的互补联动,这种创新模式并日益促进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在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明确教学是根本,生产是知识源、是技术的应用的核心,科研是创新基质、科研项目开发创新的路径,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平台。也就是说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本,围绕教学中心,教师在产学研结合点上学会应用生产技术实践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高校融入企业、让教师走进产业技术市场,贴近就业岗位办学,以产养研,以研促教,更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个体创新意识和综合教学能力。
2 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概述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洪葆就提出:“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论点,使高校师生在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中共同成长”。我们今天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已升华为世界范围内大学办学的核心理念。徐元俊认为,“高校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基本构成由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科研能力”等要素组成[2]。我们认为科研素质与能力构成是科研人文常识、科研选题设计创新与方案实施水平、科研道德水平结合力点效应。也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学术研究无禁区,遵守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的科研成信的体现。
2.1 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培养机制与方法
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要突出产学研分岗指导,发挥系统协调效应,克服产学研碎片现象,对不同渠道引进的教师,分类按岗培养,建立产研、学研联动培养制度体系,形成与时具进的培养机制和方法。
一是要建立常规化培养与产业岗位上的特殊化培养的运行体制,常规化科研能力培训是在研究室中进行,这种培养对象主要适合于新引进的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学历青年教师,使其掌握科研要领,适应性步入执教学科,明确研究方向,为学科研发垫基。第二运行体制主要针对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实践技能、横向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中青年教师,要求他们深入到企业生产技术第一线,动手实作,并以产业项目为导向,参与企业产品项目设计研究或直接开发横向研究项目,加快实现纵向项目向横向项目转变,把应用性项目研究作为产学研结合视野下科研能力培养一种特殊途径,并要求教师将产业性研究项目有关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扩大知识再生产,实现知识更新。 二是要在高校内部创建产业实体,实现研产结合,激发、感悟科学思维。这种专业性实体最能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和教师技能特点,教师在产业实体中其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药物设计和开发中的药物代谢基本原理和实践、医疗器械维护与维修,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都能形成真实的职业技术环境,教师置身于环境中,在实践中得到训练,技能习得、储备技术基础、启迪创新意识,为教师寻求横向科研目标培养创新思维。在研教结合的路径上,要重视高校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系列职称教师转入教师岗位,这类人员具有优质教师素质基础,它们在重研究、潜心教学的双联互动中得到提高,是阳光型教师的源泉。
三是通过开展公派留学教育,仰望国际学术交流新视角,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首当教师质量工程。以湖北省为例,启动实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和“湖北省高校教师国际交流计划,拓展教师国际合作与交流空间。以重点学科、品牌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教学示范中心、人文社科基地为依托,选拔有地方合作项目”的高校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博士教师到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短期留学学习。2011年确选的170余名中青年教师即将通过外语训练分期分批赴海外教育、科研机构短期留学[3],旨在培养教师的大学精神,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造就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迈向国际化轨道。
3 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生产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个性心理特征,是产学研视野下教师技能培养的核心任务。培养生产实践能力,以构建三维实践教学体系为主导,突出教学实验、技术服务、科研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区域开发、三结合。
(1)产学研视野下教师生产实践能力及其结构。
生产实践能力表现有潜在性和显示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一般来说,理工学科类教师在生产岗位实践中容易表现显性技能,看得见的实践操作相对来说较多一些,倾向研制开发新产品,求得实践成果,强调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文史类教师在职业岗位第一线容易显示心智技能,重语言与艺术表达,倾向知识再生产、传承文化与创新,当然,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是相互联系着的,无论是什么学科都没有明显的界线,只是显性偏向而罢。至于生产实践能力结构问题,我们研究认为实践能力是由实践动机与兴趣、基础性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构成。
(2)产学研视野下教师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可验证真理与发展真理。湖北科技学院由来重视产学研视野下教师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学院现有三维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验室35个、实训室7个,在省内外先后建立生产实习基地159个[4]。近年来,力求教师到产学研基地参加产品设计、开发项目,增加与行业技术岗位接触的机会,融合技术接触点,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实现心智与操作技能协调化,定势系统化。把好实验、实训、实作三关,推广应用新科技,让教师做新知识探索者,新技术的应用者,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者,让基地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战场。
产学研视野下教师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能力培养。不是简单的一种能力,它们三者是本质间的相互联系着的,每一种现实的能力,都成为另一种能力提升的基础与促进,其实质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转换与迁升,是知与行相交融合,是人的智慧与智力在习得中获得升华,又在习得中获得有效的使用。陆正林等人研究认为:产学研是“生产主体、教学主体、研究主体的三结合”,同时证实有“产学结合、学研结合、产研结合”三种配对方式[5]。其实质是产学研联动教师实践能力养成机制。
4 建立产学研视野下高校教师使用创新机制
按照“生产出效益、教学出人才,科研出成果”的教师培养与使用的管理目标,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基本原则,通过“外引内培”计划培养的实施,充实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管理制度,引入教师激励与引出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中作用。
(1)启动引招引智刚柔结合机制。
地方高校特别注重引进双高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做好招才与引智相结合性工作,对某学科、专业或行业有双证(资格证、职称证)及国家级项目运作的高层次人才,采用不求全面所有,但求实效实用。实行聘期制的刚柔结合式管理,达成才智双优,通过项目合作与实施,提供待遇和奖励。
(2)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激活“造血机制”。
“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是用人通用规则。产学研视野下教师的“知与用”,是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出的新要求,“知与用”设及产学研的方方面面,“知”就是要有知新,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现有档案上的知,“用”就是使用部门必须扎根于产学研工作中去了解教师,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知是基础,用是过程,效益是目标。在使用中还要给教师充分“授权”,为教师创建施展才华的环境,组织特长教师开展技术创新、优质课教学观摩、产业项目申报指导与学术交流活动,以活化教师“造血机制”,保鲜教师理念、学科前缘性,市场导向性、岗位竞争性、资源的利用与再造。
(3)发挥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使用效力。
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使用,产学研视野下的教师资源利用要根据新产品开发、新项目的实施、新教法、新项目的实施,针对不同质情况,对教学、科研及其生产方式进行全面剖析,按照产学研制度及其技术标准要求,不断实施技术工作流程再造。对重新设置的专业技术岗位的作业内容、任职条件与资格等进行再测评,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新岗位职责、标准和任职条件。全面推进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聘任制,实行竞聘上岗,易岗易薪,对于特殊性岗位可实施“兼职并岗或一岗多能”制,充分挖掘教师资源潜力,发挥教师的使用效力。
(4)产学研结合视野下高校教师评估机制。
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估制度是高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之一,考核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按产学研综合性指标要求及三要素模块化的任务与目标,拟合“德、能、勤、绩”评估指标内涵与等级标准,构建具有多维性、综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估指标标准体系;设计要求遵守定性与定量、刚性与柔性、显性与隐性、确定性与模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设计要点是开发产学研学科分类视域,注意文、理、工科不同科类教师在评估指标权重值的计算与分配差异化,尤其是艺术类、体育类学科的教师更要强调分类评估。这里应避免以“木桶原理”考核教师的做法[6]。在评估策略上坚持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结合,并重视受评教师在评估主体作用,综合评析教师能力与业绩,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意见。 (5)教师使用的激励机制与激励措施。
激励是管理学的一种手段,王坤认为:“应从激励机制设计角度去阐明和解决问题,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整合与良性互动”[7]。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教师激励分为两种。一是建立在对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估基础上激励。激励启动双向轨道,即分为同质化和差异化。以同质化激励为基础,在教师使用中实行优惠政策,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待遇,为教师营造优越、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激发活性、发挥潜力。同时也要实行教师优惠政策的个别化、差异化,针对产学研结合视野下教师收入分配问题,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分配制与岗位补贴制,探索不同学科特点的教师收入分配办法,促进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合理化;对引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的“双师、双高、领衔”的学科教师,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对致力于本科教学的优秀教授实行动态性补贴制度;对在产学研工作中能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二是建立在育人成才基础上精神激励,倡导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润育教师精神文化、育人成才的荣耀自豪感,科研成果创新成就感,以得到心理满足与精神上补偿的愉悦感。
(6)破除终生制,实施“能进能退”聘任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实行任期制,加快产学研结合视野下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打破传统专业技术资格终身制,实行聘约管理、动态考核;做到教师聘任“能进能退”、采用“非升即走制”[8]。破除终生制,启用引退机制,对高级职称教师实行科研管制;对于副高级职称教师连续两年没有省厅级项目、正高职称教师连续两年没有省部级以上在研项目,也没有公开的论文发表、专(编)著出版、研究报告等成果项之一的,实行教师科研管制,启动引退。但在实施引退中,也要注重被引退、解聘、低聘的教师回笼增效的开发研究,这样可以缓解教师倦怠问题,让他们有机会“东山再起”。教育部顾海良同志指出教师的“流动”,并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或末位淘汰,而是通过流动将教师配置到最适合其能力和水平的学校,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9]。王丹琼等人在论《高等教育人事制度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一文中提出的人才流入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及其退出机制的支持系统[10]。这个论题也符合当前人事管理,应该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继红,董玉琦.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76.
[2] 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构成及培养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5):6-7.
[3] 2011年省属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入选人员[EB/OL].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8870 2011-08-18/2011-09-06.
[4] 咸宁学院关于推进实验室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Z].咸学院发〔2010〕7号.
[5] 陆正林,顾永安.产学研结合的再思考[J].高教探索,2012,1:28-29.
[6] 戴瑞亮.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02.
[7] 王坤.基于大学教学与研究整合的激励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0,3:84.
[8] 邱学青,李正,李敏.大学师资管理模式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0.
[9] 陆琦访,顾海良.高教改革必须跨过三道坎[EB/OL].[2011-08-17]http://www.sinoss.net/2011/0815/35455.html.
[10] 王丹琼.高等教育人事制度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8(4):175-179.
关键词:产学研 地方高校 教师培养 使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20-03
产学研结合是教育、科研、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多质点创新对接与技术偶联。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依靠创新型教师,高校与企业、院(所)以及校内科技产业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通过对接与耦合着力点效应实现教师培养与使用创新,发挥教师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作用,强化教师质量工程建设,达成教师创新能力培养与使用联动优化,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1 产学研视野下教师能力培养
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11]6号)中指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建立高校教师培训与管理机构,为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既定方向、明确基本素质与能力目标要求、培养方法及其使用管理。
1.1 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概述
徐继红等人研究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含“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1],产学研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并认为是“三力”问题,应该是围绕“三力”而展开更为广泛的教学内容的岗位与市场导向性的选用,教案多维设计与应用、课件制作与应用技艺、教学语言表达与表象唤醒、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能力、检查学习效果、授课与评课、自评,学科特殊能力的集合性构成的合力。
1.2 开好局、起好步,重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构筑教育教学能力平台
对于新进研究生学历教师,实行岗前培训,真正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把岗前培训作为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的要求,构筑教师能力发展平台。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四门课程学习、普通话等级培训与测试。这些内容设及教学理论、职业素养、教学实践及教学管理相关内容多个方面,通过正规培训与严格考核,结果要求达到合格以上水平,作为教师上岗和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的标杆,更是教师未来发展基地。
1.3 重研教、勇探索,加强青年教师在职培养,开拓教育教学技能创新路径
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主要包括有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与试卷分析、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七个方面内容。对于青年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培养,围绕产学研的三维要素、心智与操作技能的二维向量优化组合教师培养平台,即在产学研结合模式这个共享平台上因时、因岗、因教学机智性侧重进行实践训练,尤其是重视在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在那里更有效地开发教师技术创新能力,体验生产实践知识,达到心智与操作技能的智性融合。其它的培育途径是通过为青年教师聘任兼职教师,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以老带新、传带作用”,与导师签订指导协议,明确导师和新教师上岗从教的权利和义务。
1.4 抓教学、促科研、促产业,固本强基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有了教育教学基本素质,练就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更要求在产学研轨道上固本强基重提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产学研结合的核心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通过“一抓二促”三联策略式的互补联动,这种创新模式并日益促进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在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明确教学是根本,生产是知识源、是技术的应用的核心,科研是创新基质、科研项目开发创新的路径,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平台。也就是说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本,围绕教学中心,教师在产学研结合点上学会应用生产技术实践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高校融入企业、让教师走进产业技术市场,贴近就业岗位办学,以产养研,以研促教,更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个体创新意识和综合教学能力。
2 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概述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洪葆就提出:“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论点,使高校师生在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中共同成长”。我们今天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已升华为世界范围内大学办学的核心理念。徐元俊认为,“高校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基本构成由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科研能力”等要素组成[2]。我们认为科研素质与能力构成是科研人文常识、科研选题设计创新与方案实施水平、科研道德水平结合力点效应。也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学术研究无禁区,遵守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的科研成信的体现。
2.1 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培养机制与方法
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要突出产学研分岗指导,发挥系统协调效应,克服产学研碎片现象,对不同渠道引进的教师,分类按岗培养,建立产研、学研联动培养制度体系,形成与时具进的培养机制和方法。
一是要建立常规化培养与产业岗位上的特殊化培养的运行体制,常规化科研能力培训是在研究室中进行,这种培养对象主要适合于新引进的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学历青年教师,使其掌握科研要领,适应性步入执教学科,明确研究方向,为学科研发垫基。第二运行体制主要针对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实践技能、横向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中青年教师,要求他们深入到企业生产技术第一线,动手实作,并以产业项目为导向,参与企业产品项目设计研究或直接开发横向研究项目,加快实现纵向项目向横向项目转变,把应用性项目研究作为产学研结合视野下科研能力培养一种特殊途径,并要求教师将产业性研究项目有关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扩大知识再生产,实现知识更新。 二是要在高校内部创建产业实体,实现研产结合,激发、感悟科学思维。这种专业性实体最能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和教师技能特点,教师在产业实体中其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药物设计和开发中的药物代谢基本原理和实践、医疗器械维护与维修,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都能形成真实的职业技术环境,教师置身于环境中,在实践中得到训练,技能习得、储备技术基础、启迪创新意识,为教师寻求横向科研目标培养创新思维。在研教结合的路径上,要重视高校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系列职称教师转入教师岗位,这类人员具有优质教师素质基础,它们在重研究、潜心教学的双联互动中得到提高,是阳光型教师的源泉。
三是通过开展公派留学教育,仰望国际学术交流新视角,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首当教师质量工程。以湖北省为例,启动实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和“湖北省高校教师国际交流计划,拓展教师国际合作与交流空间。以重点学科、品牌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教学示范中心、人文社科基地为依托,选拔有地方合作项目”的高校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博士教师到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短期留学学习。2011年确选的170余名中青年教师即将通过外语训练分期分批赴海外教育、科研机构短期留学[3],旨在培养教师的大学精神,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造就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迈向国际化轨道。
3 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生产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个性心理特征,是产学研视野下教师技能培养的核心任务。培养生产实践能力,以构建三维实践教学体系为主导,突出教学实验、技术服务、科研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区域开发、三结合。
(1)产学研视野下教师生产实践能力及其结构。
生产实践能力表现有潜在性和显示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一般来说,理工学科类教师在生产岗位实践中容易表现显性技能,看得见的实践操作相对来说较多一些,倾向研制开发新产品,求得实践成果,强调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文史类教师在职业岗位第一线容易显示心智技能,重语言与艺术表达,倾向知识再生产、传承文化与创新,当然,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是相互联系着的,无论是什么学科都没有明显的界线,只是显性偏向而罢。至于生产实践能力结构问题,我们研究认为实践能力是由实践动机与兴趣、基础性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构成。
(2)产学研视野下教师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可验证真理与发展真理。湖北科技学院由来重视产学研视野下教师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学院现有三维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验室35个、实训室7个,在省内外先后建立生产实习基地159个[4]。近年来,力求教师到产学研基地参加产品设计、开发项目,增加与行业技术岗位接触的机会,融合技术接触点,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实现心智与操作技能协调化,定势系统化。把好实验、实训、实作三关,推广应用新科技,让教师做新知识探索者,新技术的应用者,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者,让基地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战场。
产学研视野下教师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能力培养。不是简单的一种能力,它们三者是本质间的相互联系着的,每一种现实的能力,都成为另一种能力提升的基础与促进,其实质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转换与迁升,是知与行相交融合,是人的智慧与智力在习得中获得升华,又在习得中获得有效的使用。陆正林等人研究认为:产学研是“生产主体、教学主体、研究主体的三结合”,同时证实有“产学结合、学研结合、产研结合”三种配对方式[5]。其实质是产学研联动教师实践能力养成机制。
4 建立产学研视野下高校教师使用创新机制
按照“生产出效益、教学出人才,科研出成果”的教师培养与使用的管理目标,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基本原则,通过“外引内培”计划培养的实施,充实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管理制度,引入教师激励与引出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中作用。
(1)启动引招引智刚柔结合机制。
地方高校特别注重引进双高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做好招才与引智相结合性工作,对某学科、专业或行业有双证(资格证、职称证)及国家级项目运作的高层次人才,采用不求全面所有,但求实效实用。实行聘期制的刚柔结合式管理,达成才智双优,通过项目合作与实施,提供待遇和奖励。
(2)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激活“造血机制”。
“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是用人通用规则。产学研视野下教师的“知与用”,是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出的新要求,“知与用”设及产学研的方方面面,“知”就是要有知新,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现有档案上的知,“用”就是使用部门必须扎根于产学研工作中去了解教师,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知是基础,用是过程,效益是目标。在使用中还要给教师充分“授权”,为教师创建施展才华的环境,组织特长教师开展技术创新、优质课教学观摩、产业项目申报指导与学术交流活动,以活化教师“造血机制”,保鲜教师理念、学科前缘性,市场导向性、岗位竞争性、资源的利用与再造。
(3)发挥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使用效力。
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使用,产学研视野下的教师资源利用要根据新产品开发、新项目的实施、新教法、新项目的实施,针对不同质情况,对教学、科研及其生产方式进行全面剖析,按照产学研制度及其技术标准要求,不断实施技术工作流程再造。对重新设置的专业技术岗位的作业内容、任职条件与资格等进行再测评,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新岗位职责、标准和任职条件。全面推进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聘任制,实行竞聘上岗,易岗易薪,对于特殊性岗位可实施“兼职并岗或一岗多能”制,充分挖掘教师资源潜力,发挥教师的使用效力。
(4)产学研结合视野下高校教师评估机制。
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估制度是高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之一,考核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按产学研综合性指标要求及三要素模块化的任务与目标,拟合“德、能、勤、绩”评估指标内涵与等级标准,构建具有多维性、综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估指标标准体系;设计要求遵守定性与定量、刚性与柔性、显性与隐性、确定性与模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设计要点是开发产学研学科分类视域,注意文、理、工科不同科类教师在评估指标权重值的计算与分配差异化,尤其是艺术类、体育类学科的教师更要强调分类评估。这里应避免以“木桶原理”考核教师的做法[6]。在评估策略上坚持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结合,并重视受评教师在评估主体作用,综合评析教师能力与业绩,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意见。 (5)教师使用的激励机制与激励措施。
激励是管理学的一种手段,王坤认为:“应从激励机制设计角度去阐明和解决问题,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整合与良性互动”[7]。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教师激励分为两种。一是建立在对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估基础上激励。激励启动双向轨道,即分为同质化和差异化。以同质化激励为基础,在教师使用中实行优惠政策,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待遇,为教师营造优越、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激发活性、发挥潜力。同时也要实行教师优惠政策的个别化、差异化,针对产学研结合视野下教师收入分配问题,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分配制与岗位补贴制,探索不同学科特点的教师收入分配办法,促进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合理化;对引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的“双师、双高、领衔”的学科教师,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对致力于本科教学的优秀教授实行动态性补贴制度;对在产学研工作中能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二是建立在育人成才基础上精神激励,倡导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润育教师精神文化、育人成才的荣耀自豪感,科研成果创新成就感,以得到心理满足与精神上补偿的愉悦感。
(6)破除终生制,实施“能进能退”聘任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实行任期制,加快产学研结合视野下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打破传统专业技术资格终身制,实行聘约管理、动态考核;做到教师聘任“能进能退”、采用“非升即走制”[8]。破除终生制,启用引退机制,对高级职称教师实行科研管制;对于副高级职称教师连续两年没有省厅级项目、正高职称教师连续两年没有省部级以上在研项目,也没有公开的论文发表、专(编)著出版、研究报告等成果项之一的,实行教师科研管制,启动引退。但在实施引退中,也要注重被引退、解聘、低聘的教师回笼增效的开发研究,这样可以缓解教师倦怠问题,让他们有机会“东山再起”。教育部顾海良同志指出教师的“流动”,并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或末位淘汰,而是通过流动将教师配置到最适合其能力和水平的学校,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9]。王丹琼等人在论《高等教育人事制度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一文中提出的人才流入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及其退出机制的支持系统[10]。这个论题也符合当前人事管理,应该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继红,董玉琦.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76.
[2] 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构成及培养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5):6-7.
[3] 2011年省属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入选人员[EB/OL].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8870 2011-08-18/2011-09-06.
[4] 咸宁学院关于推进实验室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Z].咸学院发〔2010〕7号.
[5] 陆正林,顾永安.产学研结合的再思考[J].高教探索,2012,1:28-29.
[6] 戴瑞亮.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02.
[7] 王坤.基于大学教学与研究整合的激励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0,3:84.
[8] 邱学青,李正,李敏.大学师资管理模式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0.
[9] 陆琦访,顾海良.高教改革必须跨过三道坎[EB/OL].[2011-08-17]http://www.sinoss.net/2011/0815/35455.html.
[10] 王丹琼.高等教育人事制度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8(4):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