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能源紧缺更具现实意义的……--兼谈《中国青年报》近两年能源报道

来源 :中国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ne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能源紧缺的现状及其影响是新闻媒体应该关注的热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能源问题已经牵出科学民主决策、深化改革、利益分配、节能型社会等许多深层次问题,而且后者可能比能源紧缺本身更具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讲完了元曲《天净沙· 秋》后,我想让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进行归类,就说:“古人特别喜欢借景抒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在他们笔下都是那样的美不胜收、别具风情。今天的家庭作业是……”  还没等我说完,有的学生坐不住了,大声嚷嚷:“今天的作业肯定是让我们找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有的说:“老师都没有说完,你怎么知道?”一名调皮的学生得意地回答:“我就是知道,我是老师肚子里的蛔虫!”一讲到蛔虫,教室里起
传媒及其运作所形成的舆论力量,已经成为影响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的关键力量或关键因素。与舆论力量、舆论影响伴生,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让舆论产生所希望产生的
提起革命的螺丝钉就想起雷锋,提起党的好干部就想起焦裕禄,提起为人民服务就想起延安时期烧炭的张思德,提起国际主义精神就想起白求恩。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典型我们记忆犹新?为
正面报道一向是主流媒体的强项所在,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正面报道不好做,很多记者心中有贴近的想法,但落下笔来又“正襟危坐”,如何让正面报道为读者喜闻乐见,破解正
相当多的读者对“套路化”的正面报道方式难以产生新鲜感,怎么去唤醒读者对“新”的感觉?“陌生化”可说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关于“陌生化”手法,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
当代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超过西方公众对中国的了解。西方公众对中国的误解甚多。2004年9月,西班牙埃切尔发生“焚烧中国鞋”事件。西方只知道,在这个拥有“欧洲鞋都”之称
亦步亦趋于欧美传媒,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味“炒作”热点,还是坚持深层次思考?关系国计民生的硬新闻与百姓喜闻乐见的软报道的结合点在哪里?从上世纪50年代起,能源报道一直
作为优质能源和重要化工原料,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今天,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石油报道在经济报道中占有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