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什么是乐感?《音乐美学导论》中这样定义:乐感一般可理解为在生理上具有正常听觉能力,在心理上可对音乐具有审美感受,从而能理解、欣赏音乐的重要基础。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乐感的培养呢?笔者认为,主要从音乐课和课外兴趣活动这两方面的过程中来抓。而课堂教学又分为歌曲教学、欣赏教学、综合训练及乐理知识的教学几个方面分别训练。
首先,我觉得针对音乐启蒙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护儿童对音乐天生的兴趣。
音乐本是人内心自在而出、油然而生。“中内有感,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就人性来讲,音乐是所有艺术教育门类中;与人联系得最紧密的了。人的说话有旋律音调的起伏,心脏的跳動有节奏的快慢等等,可以说是与我们的身体、与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是最密不可分、最容易接受的了。儿童所富有的对艺术的强烈好奇心、奇特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甚至就连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有时也会感到自愧不如。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保护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呢?我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从音乐能给人以愉悦体验和美的享受、音乐课是教师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学生与音乐对象之间架起情感之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往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就能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拘泥于旧有的程式化教学,教育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尝试和探索愉快教学模式,把问号变成多彩的音符,谱写欢乐的乐章。
其次,重视歌曲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歌曲教学在教材中比例较大,对乐感培养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在歌曲教学之初,教师可先用生动的导言引入新课,深入浅出地分析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表情意义,使之对歌曲有一个较为完美的初步印象,激发其情感和想象力,再通过教师范唱或录音以富于表现力的声音去感染、打动学生。学会歌曲后,尤其要注意对歌曲进行处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怎样来处理歌曲,细心体会歌曲中的各种表现手段以及所蕴含的感情因素,如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调式调性的转换等等。要让学生善于体会,善于表现。最后,还得抓住歌曲的风格和特点去引导学生,使其能更好地理解和表演歌曲,这一点在培养学生乐感上尤为重要。我除了让学生听、唱、拍、跳、演外,还用猜迷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讲些故事,在编创节奏和歌词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比如在五年级教材“白桦林”一课中,在学生学会了歌曲之后,我让学生们把歌词“白桦林好地方可爱的家乡,那里有大麋鹿游荡,蓝色湖水绿如蓝,我将要再回还”自由创编成歌颂自己家乡大竹林的歌词“大竹林好地方,我们的家乡,那里有嘉陵江,碧波荡漾,春来江水绿如蓝,我将要再回还”一样,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我还让学生表演各民族的舞蹈,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课堂气氛自然活跃有生机,学生也有兴趣。
第三,欣赏课中的乐感培养。
歌曲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而欣赏教学中则着重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欣赏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进行了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努力为学生打好终身欣赏音乐的基础,使他们人人具有一双聆听的耳朵。教师要以形象的思维、生动入神的讲解,再引导学生反复聆听,细心领会,熟记主题,体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如北方民歌《小白菜》,这本是一首忧伤抑郁的北方童谣,速度较慢,让学生唱熟主题曲调,欣赏歌曲后再变化速度,用稍快速度唱,那么所表达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便已经面目全非了。进一步体会各音乐表现手段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
第四,综合训练及乐理知识的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综合训练乐理知识的教学虽然较单调枯燥,但对乐感培养却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单调的练习与歌曲或欣赏内容结合起来,联系上具体的音乐形象。还要加强节奏训练,运用多种力度、速度变化的组合训练,认识节奏对音乐形象的表现意义。比如,本期我校《凤栖小学校校歌》的创作过程中,就让学生自由并反复吟唱由学校蒲校长写下的歌词,从少年儿童的心理角色来体验自己学校校歌的创作,在最后成型的校歌中,就完全采用了学生自己创作的曲调和旋律动机,不光在都教代会上通过时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赞同,也受到了全校学生的喜欢,并广为传唱。
此外,课外兴趣小组中的乐感培养也非常重要。
根据我自己的特长,我主要从器乐(钢琴)教学上来进行。除注意演奏技能技巧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求学生在演奏中注意音乐中各种表情术语的变化发展,对乐思呈示的表现手段的变化,在练习过程中学会聆听名家演奏,感知乐曲的内涵美,并通过练习演奏来挖掘美,表现美。
只有通过对乐感的培养,使学生喜欢音乐,了解音乐,才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演唱得好的歌曲,什么是演奏得好的乐曲,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点,用自己的歌声或琴声来表现音乐,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才能达到开发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首先,我觉得针对音乐启蒙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护儿童对音乐天生的兴趣。
音乐本是人内心自在而出、油然而生。“中内有感,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就人性来讲,音乐是所有艺术教育门类中;与人联系得最紧密的了。人的说话有旋律音调的起伏,心脏的跳動有节奏的快慢等等,可以说是与我们的身体、与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是最密不可分、最容易接受的了。儿童所富有的对艺术的强烈好奇心、奇特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甚至就连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有时也会感到自愧不如。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保护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呢?我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从音乐能给人以愉悦体验和美的享受、音乐课是教师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学生与音乐对象之间架起情感之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往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就能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拘泥于旧有的程式化教学,教育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尝试和探索愉快教学模式,把问号变成多彩的音符,谱写欢乐的乐章。
其次,重视歌曲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歌曲教学在教材中比例较大,对乐感培养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在歌曲教学之初,教师可先用生动的导言引入新课,深入浅出地分析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表情意义,使之对歌曲有一个较为完美的初步印象,激发其情感和想象力,再通过教师范唱或录音以富于表现力的声音去感染、打动学生。学会歌曲后,尤其要注意对歌曲进行处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怎样来处理歌曲,细心体会歌曲中的各种表现手段以及所蕴含的感情因素,如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调式调性的转换等等。要让学生善于体会,善于表现。最后,还得抓住歌曲的风格和特点去引导学生,使其能更好地理解和表演歌曲,这一点在培养学生乐感上尤为重要。我除了让学生听、唱、拍、跳、演外,还用猜迷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讲些故事,在编创节奏和歌词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比如在五年级教材“白桦林”一课中,在学生学会了歌曲之后,我让学生们把歌词“白桦林好地方可爱的家乡,那里有大麋鹿游荡,蓝色湖水绿如蓝,我将要再回还”自由创编成歌颂自己家乡大竹林的歌词“大竹林好地方,我们的家乡,那里有嘉陵江,碧波荡漾,春来江水绿如蓝,我将要再回还”一样,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我还让学生表演各民族的舞蹈,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课堂气氛自然活跃有生机,学生也有兴趣。
第三,欣赏课中的乐感培养。
歌曲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而欣赏教学中则着重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欣赏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进行了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努力为学生打好终身欣赏音乐的基础,使他们人人具有一双聆听的耳朵。教师要以形象的思维、生动入神的讲解,再引导学生反复聆听,细心领会,熟记主题,体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如北方民歌《小白菜》,这本是一首忧伤抑郁的北方童谣,速度较慢,让学生唱熟主题曲调,欣赏歌曲后再变化速度,用稍快速度唱,那么所表达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便已经面目全非了。进一步体会各音乐表现手段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
第四,综合训练及乐理知识的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综合训练乐理知识的教学虽然较单调枯燥,但对乐感培养却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单调的练习与歌曲或欣赏内容结合起来,联系上具体的音乐形象。还要加强节奏训练,运用多种力度、速度变化的组合训练,认识节奏对音乐形象的表现意义。比如,本期我校《凤栖小学校校歌》的创作过程中,就让学生自由并反复吟唱由学校蒲校长写下的歌词,从少年儿童的心理角色来体验自己学校校歌的创作,在最后成型的校歌中,就完全采用了学生自己创作的曲调和旋律动机,不光在都教代会上通过时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赞同,也受到了全校学生的喜欢,并广为传唱。
此外,课外兴趣小组中的乐感培养也非常重要。
根据我自己的特长,我主要从器乐(钢琴)教学上来进行。除注意演奏技能技巧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求学生在演奏中注意音乐中各种表情术语的变化发展,对乐思呈示的表现手段的变化,在练习过程中学会聆听名家演奏,感知乐曲的内涵美,并通过练习演奏来挖掘美,表现美。
只有通过对乐感的培养,使学生喜欢音乐,了解音乐,才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演唱得好的歌曲,什么是演奏得好的乐曲,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点,用自己的歌声或琴声来表现音乐,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才能达到开发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