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看基隆别样美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un87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二OO三年底两次夜过台湾岛最北部的基隆。第一次是直奔主题而去——看基隆港码头、尝“庙口小吃”;第二次是从花莲返回台北途中擦边而过。
  印象深刻的当然是第一次。那天,我们一行十几人,即中国人民大学的“生命教育与管理”学术交流参访团全体成员与致理技术学院大陆经贸研究中心的老师们,是在结束一天的参访后,随着暮色进入基隆的。
  基隆在台湾岛的北端(因此而称“台湾头”),古名是“鸡笼”,一直到清光绪年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据说是取“基地昌隆”之意。在大陆,大家多少听过《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甚至能唱出来经典的那句“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所以,没到基隆前,脑子里已对基隆抱有美好的想象和期待。
  基隆的“庙口”当指奠济宫前及其周边一带,奠济宫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供奉的主神是“开漳圣王”陈元光。而“庙口小吃”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基隆“庙口小吃”在大约一里长的L形区域,《基隆庙口》名录上聚集的摊位有整整七十家。基隆“庙口小吃”能独树一帜、名扬宝岛,既得益于每家都有绝活,也在于整体打造和专业管理。我手头这本由“基隆仁三路庙口摊贩小组”编印、免费发送的精美小册子,很能说明问题。大三十二开本,五十六页,彩色胶印,中英文对照并附日文。文字朴实易懂,有历史、建筑、服务方面的简介,有七十家摊位的简介,还有周边景点的介绍,真是图文并茂啊!此外,为这本小册子写开场白的是台湾当局“经济部商业司”司长、地方行政“父母官”——基隆市长,看得出他们对这本小册子的重视和期许。
  最具“庙口小吃”代表性的是“鼎边趖”。“鼎边趖”是由当地先民从福建带过来的一种米食小吃,起名得于做法,即:“鼎中置水,鼎边添火加热,以芋头沾油抹锅后,米浆沿鼎边翻滚,遇蒸汽而凝固,蒸烤成形。”所谓“趖”,原意为蠕动、游动,在此指米浆沿鼎边翻滚的动作。成形的“趖”,风干后剪成块状,烹煮或炒食,搭配时令食材即可。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豆签焿”和“鲁肉饭”,这样的摊位不少,可家家味道不同。
  所谓“港口”,自然就是基隆港了。它是我国冬雨最多、雨量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多雨的港口之一,因而有“雨港”之称。它集军港、渔港、商港于一身,是仅次于高雄的台湾第二大综合港。
  军港——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侵略者就是从这里进入台湾,后被荷兰侵略者取代,直至郑成功挥师北上,一六六八年将侵略者赶走;日据时期,基于基隆重要战略位置的考虑,日本殖民者大兴土木兴建基隆港;“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军轰炸,设施重创,沉船百余,几成废墟;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后,是岛内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一九五O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爆发,二十七日就发生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的状况,之后美军长期驻扎于此,直至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建交,美国不得不履行对台“废约、撤军、断交”的承诺,军队全部从台湾撤出。
  联想至今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仍数以千计,规模较大的也有上百个,不能不感慨万分——新中国的第一、二代领导人为祖国完全和平统一铺平了至关重要的一段道路。
  渔港——台湾重要的渔业基地,每年产量约占台湾鱼产量的五分之一,市内有台湾最大的鱼市场,渔港周边有众多海鲜食肆和食品,是观光客的最爱。
  商港——台湾在一八八五年建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次年完成基隆港内的第一座码头。也是在那年,由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基隆港被迫对外通商;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后,岛内当局成立了基隆港务局,使它在一九六O至一九七O年代的台湾经济起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名列“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中。
  记得一些有关台湾光复的史料里说到“国军”从基隆登陆,日军从高雄撤离。“国军”的溃不成样、纪律松散,与日军在军容风纪上的反差形象,给当地民众留下难以磨去的记忆,也为以后的种种抗争埋下社会因子。尤其“二二八”事件后,从大陆过去的增援部队(“国军”第二十一师)是从基隆、高雄进行南北夹抄,“士兵上岸后,用机枪四处扫射,伤及甚多无辜。”
  由于了解到这些,我是以不那么轻松的心情在看基隆,漫步在基隆的大街小巷里。当遥望着一艘艘轮船进入或离开港口,一个个集装箱从码头装上或卸下,一辆辆满载着集装箱的大卡车在公路上穿行时,看到市民三三两两地夹在游客中,逛街、购物、吃小吃,徜徉在庙口前,我的内心少了许多沉重。
其他文献
中国印刷术发展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为其极盛时期,而正是在嘉靖、隆庆、万历百余年之间,长篇章回小说云蒸霞蔚,形成了最为兴盛的局面。印刷技术促成了长篇章回小说的雕印和
与《世说新语》相较,明代"世说体"作品无论内在旨趣抑或外在体例,均发生了显著的蜕变。其编撰动机由娱乐转向了实用,其人物品题自审美移趣于博识,其题材选择突破志人畛域而兼
汉口匣费是两淮盐商在运盐、销盐过程中打通官府关系的一种重要杂税。汉口匣费产生于雍正二年之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清初官吏对盐商层出不穷的搜刮。
本文以《三国演义》的骂詈语为研究对象,穷尽性搜罗266个骂詈语实例,归纳了九种基本类型,即:名节类、蔑称类、喻称类、品行类、咒死类、揭短类、能力性情类、情感类和言语类
邓析是春秋末期郑国名的思想家,“名辨之学”的倡始人。邓析提出了“刑名之论”,操“两可之说”。他制定了竹刑,与子产斗法。竹刑对抽象的类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他的两可之说
清初遗民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鲜明的易代特色,即有意将一些历史人物按照小说作家想要表达遗民意识的意图进行重新书写。其中,在人物结局描写方面,更加突出小说作家内
庄子著作里的《天下》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学术史专论,事对春秋战国思想学术发展的主要流派的叙述和评论。从古之道术到百家之学,进退诸子,宗本老庄,遮拨名辩,复归无名。作为
开场白:毛泽东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当纵比让档案人感到欣喜,横比却让档案人有些失落时,究竟应怎样比较,才更有利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请参与争鸣。    叶丽:纵比虽能让人轻易就看到发展,但一味的纵比则不可取。首先,纵比有发展,但若不是又好又快发展,也绝非科学发展。其次,这发展若不放在大环境中,就难以衡量其价值。再次,纵比易让人盲目产生满足感,导致固步自封。此外,纵比还往往
先秦时期,并没有“名家”这一称谓,当时人们称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为“辩者”。只是到了西汉,著名学者司马谈在其《论六家要旨》中第一次用“名家”一词指称先秦时期的辩着学派,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