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接受角度来谈课文主题思想解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教育界对语文课程这门课的性质做了重新定位,那就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育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也包括有关于文学,诗词歌赋,篇章思想,还有情感的教育。基于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作用,笔者以朱自清老先生的《背影》为例,来谈一谈语文教材中课文主题思想的解读,以及对于初中生的情感教育。
  朱自清在中国散文界占有重要地位,《背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散文。通篇1300多字,篇幅不长,但对其主题的解读仍然众说纷纭。大多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背影》的主题思想进行了详尽解读和分析。
  第一种观点就是关于父爱情深的,国内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持这一观点。文章开始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与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背影”作为文眼,指的就是老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贯穿全文,是一个重要的線索。父亲年迈的背影,蹒跚的背影,笨拙的步伐,都是作者眼里的父爱。文中描写了父亲在儿子离家时所做的种种举动,以及各种嘱咐的话语。父亲讨价还价,挑拣椅子,交代照应,尤其是父亲爬过月台去给“我”买橘子的那个画面,令作者永生难忘。其实,月台也许并没有那么高,但由身体肥胖的父亲攀爬,那个月台就显得高大无比。过程里所有细节与动作的描写,让我们的心与眼睛都跟着作者的父亲在行动。把一位年老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发表以来,人们一致评价《背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歌颂伟大父爱的佳作。“父亲的舐犊之情”这个主题更是随着教材的普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背影》发表几十年后,朱自清先生在谈到创作动机时如是回答:“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用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在作者本人谈到他的写作动机时,就讲到父亲的诸多好处,令他泪如泉涌。特别年迈父亲的背影印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背影》通篇讲作者与父亲的一些事,让读者也带着心去感受,感受朱自清先生父亲的“爱”。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与理解,这是站在儿子的角度来分析讨论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在父亲的爱子行为之下,在多年的与父亲的特殊关系之下,儿子内心的感受和内心对父亲的感念,以及理解与愧疚。文章的开头就交代了朱自清老先生和父亲不相见已经两年有余。想起父亲来,立刻便回想起父亲令他最难忘的是那年送儿子回京的车站送别的场景,里面父亲好多关心的细节与举动令作者心生感动。父亲送别时的种种叮嘱以及托人照应,作者当时还暗暗地在心里嘲笑父亲的迂腐:“我”已经长大成人,自己可以照顾自己,将我托给他们照应,简直是不可理解。这是当时作者自己内心的想法,现在看来当时的“我”实在太“聪明”。而后,父亲又去给“我”买橘子。眼前肥胖的父亲蹒跚地爬过月台,努力又吃力的样子让“我”永生难忘。父亲如此这般,让儿子心里不能平息,感动又心酸。几年不见,父亲终究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尤其看到父亲给“我”的来信中说他膀子疼得厉害,说他可能即将离世。这个消息让作者的情绪上升到了极点。情到深处泪自流,尤其是至深的亲情,骨肉之情,作者内心对父亲的想念油然而生。感念父爱,感念这么多年来与父亲的种种情怀。
  第三种观点是著名中学特级教师韩军的观点,他认为多年来对《背影》的解读是误解的。在他看来,《背影》不仅是父亲与儿子的故事,而是四条生命的故事。朱自清老先生从祖母和父亲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祖母去世了,令他心生伤悲。在文章的结尾,父亲的来信中说到自己的身体好像即将要与世长辞了。作者边留着晶莹的泪光读父亲的信。父亲即将要与世长辞,生命即将结束,至亲的即将离世令作者心生悲伤,不能自已。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至亲之人对于支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父亲由于身体原因不久将与世长辞,生命这个时候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所以,韩军老师认为《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对生命的喟叹,背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生之背,死之影,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因为轻才更显珍贵。所以,《背影》最终的主题归结为生与死,是生命的无常与渐逝,是至亲的离世令人对时间和生命感慨万千。最终呼唤人们珍惜短暂的生命,认真对待渐渐在逝去的年华与岁月。
  到目前为止,对《背影》这篇七年级教材中课文的解读大致就主要是这三种观点。最经典的解读和最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就是关于父爱情深的。有的是从作者自身的角度出發,基于作者的感受来解读,作者自身对父亲的爱以及内心的理解与辛酸。还有的解读是世间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即亲人的离世,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但是,在我看来,相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让他们体味到父爱的伟大及那种心酸不易,让他们接受一次关于亲情的情感教育就已足够。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是给初一的学生上课的话,第一种解读最为合适。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接受一场父爱的洗礼更为重要。基于学生接受角度而言,情感教育比其他哲理性的思考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理解能力,其他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在高一些的年级进行。所以,从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来讲,笔者认为《背影》的主题可定位为父爱情深。还有,从教师的可操作性这个方面来讲,这篇文章的“父爱”这个主题更加容易理解,学生也可以更快接受。至于其他的解读,应该提倡,因为这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可以有多个主题,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读者从中体味作者的人生和生活,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本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父亲的背影,亦是我们每个人的父亲的背影。所以,让七年级的学生接受一场情感教育甚是必要。文章主题思想只要适合学生,只要可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只要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它就是一篇成功的教材。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自古文史相通,语文和历史学科的联系紧密,在高职院校不开设历史课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历史知识,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辅助。本文试就运用历史知识于高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策略和要求作相应阐述,以期促进高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历来是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的重要载体。然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却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原因有二:一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语文素养较低,普遍对语文不感兴趣;二
期刊
汪曾祺的小说摒弃了宏大叙事,着墨在小事件、小人物、小细节上,他善于从普通人、平常事里,发掘世情生活的情趣,并从中升华出生命本身的诗意与哲理。在文化意蕴的营造和美学追求上,他的小说独辟蹊径,呈现出散文诗化的倾向,借助疏淡的结构和平易的语言共同营造出回味悠长、摇曳生姿的艺术情境,不但有益于世道人心,更传递了生活的美、诗意和希望。  著名作家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作品深受
期刊
一、葛朗台和高老头的相似点  (一)人生经历  两个人都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动荡的革命造就了这两个时代的“英才”。他们在大革命中“一展身手”,凭着自己的狡黠,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们发财的原因极其相似,葛朗台是因为参与了当地的政界和商界,先贿赂共和党人,获取了该区最好的葡萄园、一座老修道院和几块分成田,甚至当上了区长,利用职务之便,保护了自己的财产。高里奥是一位普通的面条司务,但他节俭,又很有
期刊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的发展,电子游戏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活动。当今中国的文化产业中,游戏行业正处于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期。从游戏题材来看,中国游戏业当前主要的游戏题材基本可以划分为“西方式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的现代化”两种。即一种是学习西方游戏产业、引入西方游戏模式和题材,开发以中世纪或者现实生活为背景的冒险游戏。另一种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架构,进行传统文化的再
期刊
城市旅游景点公示语是显示一个城市风貌、对外宣传城市文化的主要阵地。公示语翻译的优劣,对于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也有所影响。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究十堰市人民公园内公示语的翻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探究其翻译的适应性转换,从而为本地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提供给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我国学者胡庚申自主创导的翻译研究新途径,是在翻译
期刊
我常常感叹时光催人老,花开一夏,初秋便凋零了。初秋开的花又来得羸弱而可怜,经不住一场凉似一场的秋雨。人们总是忖度着自己的心理,什么高兴就来什么,什么愉悦就做什么,为别人想想,其中的初衷又总是自己。  暂时撇去初秋的花不说,光想想我自己,就无聊透顶了。于是顺着一条偏僻的小路,漫无目的地游荡。映入眼帘的东西立马唤起了我的知觉,一根粗大的槐树,它的根爪紧紧抓住地面,旁若无人地矗立在那里,顺着树干望上去,
期刊
传统的手绘动画風格有很多,不少优秀的艺术动画短片也采用彩铅画风格来制作,效果很好。基于对彩铅画和动画的热爱,笔者针对彩铅画运用于动画短片的創作中需要采用的绘画技巧,以及动画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进行深入研究。  本设计为艺术动画短片的研究与制作,以传统二维动画的制作方式,表现彩铅画风格,名为《永不饥饿》的科幻题材动画短片。  一、彩铅画简述  彩铅画是一种介于素描和色彩之间的绘画形式,它的独特性在于色彩
期刊
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尤以“好辩”“善辩”著称。通常,孟子的论辩往往给人留下词锋犀利、气势恢宏、咄咄逼人的印象,但纵观《孟子》七篇,却会发现孟子并非总是咄咄逼人。从“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中我们不难读出他的无奈,也说明孟子与各类人物的论辩并非只是为了逞口舌之快,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其论辩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  一、重在说服:与各国君主的论辩  《孟子
期刊
心理语境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能有效地体现原作者的思维、性格以及心理特征,其还对文章中的语言交际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从语境以及心理语境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并以钱钟书《围城》中方、唐二人的交际过程为例,深入地探析心理语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背景的描述,进行一定的表达以及创作,这个背景也就是文学作品当中使用的语境。心理语境
期刊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具个性的教育。担任“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可是在教学中大多依据教学参考书,缺乏对文本独特的解读和领悟,忽视对教学的个性追求,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现实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由于生活琐事,对语文教学缺乏钻研的精神,满足于多年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这就会造成教学上没有突破与创新,只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这样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缺少变化,难以关注学生的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