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铁骨铮铮的“中国核司令”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师远去。
  2018年11月17日上午,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这位有“中国核司令”之称的一生为国铸盾的学者,当年挥别英伦毅然回国。促使他作出这个选择的,源于一声“炮响”。
  程开甲彼时所处的时代,日本侵华,大好河山被日本铁蹄践踏。到英国爱丁堡留学后,却尝尽了被人瞧不起的滋味。有一次去海滩游泳,几个中国留学生刚下水,英国人就立即上岸,还指着他们说:“有一群人把这里的水弄脏了。”他明白,出生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连尊严都不配拥有。
  1949年4月的一个寻常夜晚,程开甲在新闻影片中看到了“紫石英”号事件的报道,“紫石英号”军舰擅自进入长江,阻止解放军过江。“见到中国人毅然向入侵的英国军舰开炮,并将其击伤,第一次有‘出了口气’的感觉。”程开甲说,“就是从那一天起,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启了报效祖国的人生之旅。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从南京大学调入北京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1961年,正当其在原子弹理论攻关上取得重大成绩之时,组织上又一次安排程开甲转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核试验技術。
  就如同所有消失的“两弹元勋”科学家一样,程开甲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西北荒无人迹的荒漠上。程开甲受命牵头起草中国首次核试验总体技术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他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两弹的研制奉献了独特贡献。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转变。程开甲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为了增强对核爆炸现象和破坏效应的感性认识,程开甲曾多次进入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同事回忆,进爆心就像进入桑拿房一样,温度很高,放射性也很高,对身体有危害,但他仍然亲自进爆心观察。
  1969年,为了专心于核试验任务,程开甲把家从江南搬到了戈壁深处的红山基地。在近乎隐身的“罗布泊时间”中,寂寞时便望一望住地附近的苍茫景色成了程开甲鲜有的消遣,“我住的地方有一棵很高的树,抬起头来看看树,帽子都会掉下来。”
  1977年,程开甲被任命为我国核武器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同时兼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这个没有带过兵的程开甲,却被称为“中国核司令”。数十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带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累计培养出10位院士,以及40多位将军。
  从1962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程老在罗布泊坚守了22年。一直到1999年国家授予23位宗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程老的名字才可以公开宣传。为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程老隐姓埋名了近40年……他曾经说过,“我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我的工作,一再从零开始创业,但我一直很愉快,因为这是祖国的需要。”
  有人说,他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开学术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个直观的数字是,在他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中,其发表论文数量为零。
  然而,在走上核武器研制之路之前,程开甲就已小有名气,其学术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隐匿在历史洪流中的一个细节是,1944年,年仅26岁的程开甲写就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的论文,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亲自对其修改并送给物理学大家狄拉克,但狄拉克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于是,论文便未发表。
  这也成为一件憾事,后来一位国外科学家做了类似实验,摘得1979年度诺贝尔奖。颇具戏剧色彩的是,这位科学家测得的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基本一致。
  走进程开甲的家,这里的陈设简单、质朴得令人难以置信。程老的家里有一块茶几大小的黑板,他喜欢在上面演算大课题。他的办公室里也放着一块黑板,后来搬了家,还专门在新居留一面墙装黑板,灵感迸发时,演算公式、分析方案,他都爱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这些学术结论,外界都很难看到,而是几乎毫无例外地书写在了中国核研试的阵地上。
  2018年8月,这位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老院士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回望百年人生,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热议锐评:“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从精研科学,到学成归来,再到矢志报国,程老一生,见证百年中国荣辱。这一生,波澜壮阔,风骨灼灼。把个体追求融入国家命运,人生更具重量。让民族脊梁挺得更直,让亿万国人扬眉吐气,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致敬程老!(《人民日报》)
  素材运用:选择;祖国的需要;寂寞的坚守;奉献一生;大师风范;幸福的意义;藏在岁月与使命里的点滴……
  (资料来源:《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微信公号“侠客岛”等)
其他文献
2019年6月17日,关于屠呦呦所属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新闻刷屏。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疗法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研发攻坚,在青蒿素抗疟原理、其抗药性成因以及相应的应势解决方案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于2019年4月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  面对舆论的高度关切,屠呦呦所在团队成员却表现出难得的谨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自己内部
2019年7月13日晚,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军事报道》中播出了《女坦克手:硝烟风沙涂抹青春面庞》的片段,介绍了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10名女坦克手的飒爽英姿。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朱日和训练基地驻训了两个多月后,这些草原女兵曾经白皙的脸上,被草原戈壁强烈的日晒和风沙留下不一样的色彩。  68天前,这支陆军首批99A女坦克手队伍来到了老兵口中的“朱日和”,发现艰苦的条件并不是“危言耸听”……  “虽然
一个1996年出生的小朋友告诉我,自己刚辞职,现在觉得当初是一时冲动地闹情绪,感到很后悔。“你辞职的情绪是怎么上来的?”我问。她给我转来一个帖子,是某个梦想秀里的“青年导师”的一段话,言辞雄壮,大意就是无聊的工作就是浪费人生,意义从摆脱这份工作开始。  小朋友觉得很生气,埋怨该导师误了自己。这遭遇真是太熟悉不过,身边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也经常因为某位青年导师的一席话,从而做出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来
我当年一心想学文学专业,因为我父亲的建议,改成了法律。可我真的不喜欢法律,枯燥乏味。但是没办法,学费是爸妈出的,我也不了解专业未来的就业情况,只听父亲说,法律热门,就服从了。  在大一的时候,我在省里和全国知名的文学大刊发表了作品,顿时成为了院系老师和同学眼里的才子。说真的,那非常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毕竟没几个同学做到过这一点。但问题是,我读的是法律专业,文学毕竟不是本专业。很快,有個同班同学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海因为宽容,所以鱼儿得以在海中遨游为大海带来生机;天空因为宽容,所以鸟儿得以在空中自由飞翔,为天空增添活力。人生也因宽容而丰富多彩。  《魔宫魅影》这部电影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来自乡下的杂戏团被聘去为大帅的儿子庆生表演。在表演中大帅看上了年轻漂亮的女主角孟思凡的姐姐,想要她做姨娘,表演后,孟思凡的姐夫得知此事十分气愤,正准备带领杂戏团离开时,却被因嫉妒生恨的大帅的夫人
有考生说了,充斥于网络坊间的那些不良社会现象,能否成为作文素材呢?答案是当然可以。素材没有优劣,只是可分正反面。作为反面素材,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到写作之中,会让作文更有力量;可是,如果对反面素材缺少必要的加工处理,随意引入文中,就会让作文失分。所以说,要巧用反面素材,拒绝负能量,以成就作文精彩。  【误用警示】  1.不辩是非,观点错误  有些考生,还思想不成熟,对接触到的社会的一些负面新闻,缺少辨
由正月十五的灯会向前回溯,逛博物馆、体验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的新年俗。刚刚过去的春节,人们在故宫参观“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感受古代皇家过年的气氛;逛逛老字号,在吃喝玩乐中辞旧迎新;观看复原的天灯、万寿灯,想象康乾盛世的景况。春节7天长假,故宫博物院每天的8万张门票一抢而空,国家博物馆初二到初五连续4天现场观众突破6.5万人次,陕西省300多家文化馆、博物馆新推出79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共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概是寒窗苦读十二载梦寐以求的学业理想。然而,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8名考生明明高考成绩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集体放弃了这两所名校的志愿,而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对此,校方没有用“感恩母校”的方式绑架高分考生的志愿选择权,没有屈从于评比、声誉等私利;家庭,亦给了这些考生策马扬鞭、放飞梦想的开阔空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得到的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
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思考,是教育的一种进步  最近,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其展示了5份清华附小6年级小学生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篇篇“惊艳”。比如在《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中,作者通过大数据分析,把苏轼所有诗歌梳理了一遍,得出各种关键词,还把这些关键词和苏轼生平联系在一起,资料翔实、堪称惊艳。  无论是对选题的把握,还是对数据的分析,这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