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的本质:社群集合带来单品流动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关系的建立推动社群经济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强。以前人们需要见面才能聊天,现在,大家无时无刻不在保持联系。虽然距离远,但是移动互联网会让彼此的联系却更加紧密。“互联网+”,是帮助你更好地和商业伙伴进行互动和连接。马化腾说得很对,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就是“连接世界”。
  强关系的建立一定会推动社群经济的发展,而社群经济的终极就是“直销”。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必须依托于某种经济实体,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现在的关系建立,可以直接依托于某一平台,甚至某一商品。
  微商经营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社群的集合带来单品的流动,这才是微商真正的发展方向。
  每一年的919,韩后都会献上一出震撼营销圈的年度大戏。“张太体”初掀巨浪,“姓氏营销”更进一竿。今年919期间,韩后将会充分结合“社群经济”的理念,借助“文字面膜”实现“全民示爱”。具体来说,不同面膜的包装上会有不同的文字,这些文字组合起来,可以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有的关于友情,有的关于爱情,有的关于亲情。通过消费者的分享和传播,可能产生裂变式的病毒传播效应。而对于粉丝来说,文字的组合也会成为表达心声的渠道。
  与此同时,我们将在社交网络、社区论坛分阶段点燃话题,比如“什么是真正的闺蜜”“你会为闺蜜做什么”等,配合相关微电影悬念式广告的传播,以及粉丝们在朋友圈的拍照互动,形成一次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的营销。
  另一个可能的途径是020。但O2O目前普遍面临着“谁往谁倒”的问题。现在O2O的发起方基本属于“平台商”,而不是“品牌商”。对于平台商而言,“空中”和“地面”存在天然冲突,“谁往谁倒”的问题是暂时解决不了的。未来的O2O赢家,一定会出现在以平台为工具的品牌商之中,是对自己消费人群线上线下的打通,而不是通过平台来促进品牌化。
  今年919期间,韩后将在全国开展近万场落地活动,覆盖30个省300多个城市。在核心区域,还将开展打造百万门店的专项活动,并运用“互联网+”思维,帮助终端解决引流、进店、成交、回购等问题。
  假设我在全国已经开设了两万家店,那就是在直接服务两万家店对应的消费者。只是过去,消费者需要去店里才能买到我的商品,而现在通过互联网的通道下单,我们可以快速地实现配送,这就是O2O。
  对营销工具的探索没有竭尽
  今年是2015年,25岁的人是90后,30岁的人是85后。或许很多人还未察觉,其实80后、85后、90后、95后的人群都是非常差异化的。我念大学的时候认为某个品牌是神一般的存在,但现在我再调查,基本上年轻人都对这个品牌say no。
  品牌的老龄化是很快的。以前是十年为一代,现在是五年为一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他们对于产品的选择,会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而不是大众化。而在传统经济里,只有大众的才能产生规模。因为商圈经济只能容纳那么多有限的人,所以一定是大众优先。
  互联网则改变了这一定式。小众的也可以成功。因为它的基数够大,哪怕在全国市场只占1%,也够养一家很大的公司。所以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线下最热的品牌都是大众,线上最火的品牌都是小众。其实现在电商的小众化成本也比较高,不像前几年的红利期。但我们在线下是不敢尝试小众的,因为代价太高。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崇尚个性化的多是85后,而我们又在经营着80后左右的人群。现在成功护肤品牌基本都在经营这个人群。可是,再过三年,这个人群就老去了。所以我时常很有紧迫感。虽然我们在80后市场已经比较稳定,但是对于85后和90后这群人,我们的市场份额还是很摇摆的。
  所以我们现在要重点投资这群人。这群人从哪里投资?电商、屈臣氏、微商。至于用什么形式拥抱他们,其实大家现在都在摸索。传统商贸的流通方式是一种方法;社群也是一种方法;未来的微分销可能也是一种方法。对这些营销工具的探索和尝试,是永远没有竭尽的。你现在遇到了陡崖,那就换个方法再试嘛。总有人可以试出来的,而且没有人能够把整块蛋糕全都吃掉。
  像韩后这种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切的是一个细分的消费人群,而不是一个平台。比如现在的小孩子,就喜欢玩手机,不喜欢看电视。那你就应该用手机来拥抱他,为什么要用电视去拥抱他呢?
  我经常开玩笑:我们就是卖猪肉的,应该聚焦于把上好的猪肉卖给最需要的人。但“建市场”这活儿不是我们干的。现在很多人走偏了,明明是卖猪肉的,却想着建市场、建平台,何必呢?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一定会涌现出大量不同的商业模式。我觉得大家可以积极地尝试,但未必一定要颠覆它。“颠覆”这种事情交给马云去做,他把平台建好、把市场建好,你去就行了。只要有市场,就一定会有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能卖货。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产品品质做好,把消费者教育好,市场终归是我们的,只不过是早一点还是慢一点的问题。
  在不伤害品牌的前提下建设渠道
  之前半年,我们走的也是传统商贸的路线。因为我们有品牌威信,有很好的产品体验,所以产品的流通也很快。但这种快速的流通对我们也是一种负担,它很可能会打乱我原有的销售体系和价格体系。
  所以我觉得,可以尝试采取“有限分销”的方式:建立一个工具型平台,把“定价”作为唯一标准。这就和“社群”的概念一致了。先吸引一批认可我的品牌、产品体验和分销机制的人群,他们在形成族群之后,会越来越扩散。
  以前是A拿到货卖给B,B再卖给C。现在则不是,所有人的都从同一平台拿货,根据个人的努力程度计酬。这样可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而且由于出发点是一致的,也不会出现之前价格管控方面的难题,从而有利于实现“契约”的平衡。传统经济有契约,而微商一直是没有契约的,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东西来定义契约。   有人说,削减层级有利于控制成本。其实更多的是管控,而不是成本的问题。对于新兴渠道,我们会更多地把它当成一种投资,所以暂时不会太纠结于成本。在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尚未固化之前,你若从中获得过多的利润,反而会伤害品牌,因为你肯定会在品质上有所牺牲,或是在长远的市场教育上有所牺牲。这就像三五年前的“淘品牌”一样,当时很多小品牌都从中赚了很多钱,而三五年后的今天,剩下来的都是质量不错的规模化品牌。
  为什么那些国际品牌,经过五十年、一百年,都没有太大变化?因为不急。他们不急着赚钱。有时候急着赚钱也是一种麻烦。我的分销成本降低了,我一定会把这部分成本投入到产品中去,提高产品品质。至于顾客最终从电商买还是从地面买,其实都是我的。
  一切的工作,都是在不伤害品牌的前提下建设渠道。这些年,我们建立品牌影响力也不容易。任何一个渠道的创新都可能带来很大的未来,也可能带来很大的灾难。所以可以“小步尝试”去拥抱变化,但拥抱的方式不能过于激烈,不能因为契机很好就一头猛冲进去。 “大步快走”,万一出错,就很难回头。
  工具化VS玩具化
  要想颠覆传统产业,基本只有两种方向。一个是“工具”,一个是“玩具”。
  工具属于刚需。工具化地做产品,就是回归其工具属性,比如做手机,你就把通讯功能做到极致。你会发现,现在能够搞定线下的产品,基本都是工具化的产品,性价比极高,再加入一些高逼格的包装,就很容易吸引市场,比如小米。
  另一种则是改善型需求,我称之为“玩具化”。在过去,因为大众市场的容量太小,“玩具化”的产品很难在地面生存。以特斯拉为例,谁第一次买车就去买特斯拉?都是有钱人买来当玩具的,都是有了第一台车之后心里痒,才买第二台来玩的。所以它要具备玩具的特点:够炫,够酷,够特别,够另类,总之怎么不一样就怎么整,越差异化越好。护肤品属于“改善型”,也是更需要做出特点,而不仅仅是便宜。
  确立了方向之后,就要考虑商业化的问题。商业化有三条路径。第一种,你先做成功了一种产品,然后不断延伸产品的品类,比如海尔,空调做好了做冰箱,冰箱做好了做微波炉,不断在家电行业里延伸;第二种,按照人群进行切分,你原来服务的是老年人,有能力了再服务一下年轻人,再有能力就来服务一下儿童;第三种,圈住一群人,不断为他们生活中的每一条线提供服务,这是安利的做法,也是微商的未来之路。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的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都已得到满足,那么今天剩余的资源用在哪里?显然是服务业。服务业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之外的精神需求,发展的前景很大,只是今天的服务业缺乏一些有序的管控。
  一个健康的微商商业模式,至少需要具备两个特征。
  第一,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契约。至于契约的模式,可能不同的品牌会有不同的做法。
  第二,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群化为发展方向。你可以用自媒体的做法,也可以用类直销的方法。本质依然是个体,但这个个体是有共同特征的分众。
  此外,微商产品也应当具备两大特质——“可演示”和“个性化”。移动互联网对于强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简单清晰的可视化沟通,同时要小众化、个性化。如果一个产品,消费者在家门口都能买到,何必通过微商购买呢?对于一个大众化的品牌,在微商渠道应当主推小众化的产品;如果本身就是小众品牌,那就需要推出更极致的个性化产品,才能形成传统商业渠道的一个有力补充。
  一个新兴的渠道刚出现,往往会伴随着某一品类爆发增长。但所有这些,最终都会回到一个合理的正态分布。互联网可以让一个产品突然呈现爆发式增长,它的边际效应很长。未来,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健康的商业模式,建立更加有序的商业环境,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其他文献
眼下,要吸引人们的眼球变得异常困难。人们可获取的信息之丰富、获取信息的速度之快和途径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那么,品牌怎样做才能在选择如此纷繁复杂的当今世界脱颖而出,与人们建立联系呢?  短时注意力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 ,2000年的12秒跌至如今的8秒。金鱼的注意力在9秒左右,可以跟人相提并论,这不禁令人汗颜。  虽然该统计略显戏谑,但是我们都会承认自己的诸多行为会分散注意力。流连于收件箱和Tw
期刊
说2015年是“真人秀综艺年”毫不为过。经过前两年的积累,各种明星真人秀在今年迎来了一个整体爆发。众多节目中,能称得上“现象级”的屈指可数,《奔跑吧兄弟》必有一席之地。去年该节目自韩国引进中国之后大火,“跑男团”成员个个大红大紫,身价倍增,撕名牌更是成为朋友聚会、公司团建的首选游戏,从线上火到线下。  日前,《奔跑吧兄弟》第三季已宣布定档Q4,与前两季全网播出不同,第三季网络版将在爱奇艺独家播出。
期刊
Q:《新营销》 A:王郁斌  援交思维  Q:你感觉这些年微电影营销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A:如今的人们看一些微电影,前三十秒如果不能感到悲伤或欢笑、愤怒,那么就几乎不会继续看。所以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今天的人们更倾向于娱乐化,由此也可以看出今天社会的压力太重,人们更倾向于轻松、娱乐,需要癫狂,需要好玩,哈哈一笑,一切的烦恼就都放下了。  于是,今天的客户在微电影营销时,会把品牌文化以及跟品牌所
期刊
爱奇艺:“版权资源+原创内容”双翼齐飞  经历了前两年的兼并收购业内整合大潮,以及疯狂烧钱的版权大战之后,视频行业已不再处于资本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从长远来看,各家纷纷意识到单靠购买版权内容只能徘徊在产业链下游,只有向内容产业链上游发展,才能在长期竞争中取得优势。  视频行业的竞争重点已转向内容产业链上下游控制力的竞争,这意味着不单要掌控住优质的版权资源,还要加强原创自制内容生产能力,版权内容和原
期刊
这个早餐很有启示,让我对高端奎宁水品牌发烧树(Fever Tree)的爆炸性增长原因了解更深。根据该公司刚发布的上半年销售报告表明,企业销售额和2014年相比增长了61%,已达到2400万英镑。从数据显示,该公司在短短两年内市场价值提升了十多倍。  是怎么样的市场战略成就了这样的市场成绩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该品牌充满独特性。  1.发现品类机会  时间倒回到2000年中期,创始人查尔斯·劳斯(Cha
期刊
如果首席营销官能够将自己的营销成果更具体量化,创造良好的销售业绩,那么首席营销官的任职寿命将会延长。  在过去十年中,首席营销官的平均任职期翻了一倍。但是,即使现在的任职期平均有24个月,对比企业其他首席高管的平均7年任职期仍然十分惨淡。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趋势,首席营销官的任职寿命为什么比起行业其他同行要落后一大截呢?  纵观历史原因,首席营销官往往发现自己处境十分艰难,即使做了一些营销项目,也
期刊
创意大爆炸:营销的诗意  这是一个日益同质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空前关注"创意力"的时代。从个人到某个机构、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创意力正逐渐被视为一种基础能力。  对一个国家来说,当全球创意阶层崛起,创新组织层出不穷,研发投入以超亿美元计,知识产出总量不断增长,国内的创意资源配置能力逐渐增强, 不同实体的创意能力和创意活力水平,便直接与新一轮全球竞争的重要指标——国家综合实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期刊
现在能静下心做好内容的媒体真的不多了  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交易的场所。专业化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交换则保证了经济体的持续发展。  按照这个理论,公司的出现其实是市场的一种反动。因为在企业内部,并不遵循市场交换原则。甚至可以说:公司这种结构完全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哪个公司没有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哪个公司不会预设目标?包括公司内部的资源流转也完全是按计划分配的。  那么,作为“逆潮流而动”的公司,就应该
期刊
“我们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也许会很艰难,但我相信这条路是对的。”本土化妆品牌植物医生创始人解勇对前景非常乐观。然而,中国本土化妆品牌生存与发展面临三大困境:  第一,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特殊性。区别于金融、保险、零售等行业,国家对本土化妆品行业没有任何保护性政策。从打开国门起,本土化妆品企业就开始并持续受到国际品牌巨大的冲击。  第二,国际化妆品牌深谙定位之术,牢牢把控了细分市场。最显著的例子是化妆品
期刊
往往,媒体人会眼高手低。就是你以为你懂,其实是你不够懂,你以为你了解,其实你只知道了一个皮毛。在中国媒体人很多的优越感。去企业也好,去政府也好,大家都是想你来传播,所以你会有很多优越感。等你创业的时候你要把自己完全去零。由零开始来做这个东西心态上能不能调整过来是一大问题。  所以媒体人如果要创业的话一定要懂得聚焦,要特别脚踏实地,不能感情用事。另外最好是要找到一个和自己互补的伙伴。  在方向的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