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课堂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donal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活的、情境化的、富有个性的,一堂堂优质的语文课如涓涓泉水滋润禾苗,因此竭尽全力上好每一堂课,让每堂课都焕发生命活力,就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第一要义。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就是他们无限的快乐,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他们幸福的课堂,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课堂呢?
  一、要有把书读得有滋有味的课堂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那种课堂上让学生空谈,空讲道理的做法,应该摒弃。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朗读的做法,也不可取——在机械的重复朗读中学生兴趣全无,哪有幸福可言?我在教学《海燕》一文时,注意了将朗读与理解课文融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简单地重复朗读,而是有滋有味的投入其中。在充分地读课文中感悟海燕象征什么?三个形象:海燕本身、革命者、现实中的人。)两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层次渐进、形式多样、指导有序的读,学生读得激情澎湃、铿锵有力;读得有滋有味、入情入境直至学生能够完整地背诵整篇课文。我没有去过多地分析解读文本,也没有去剖析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手法,一个简单的“读”字始终贯穿于两节课。正是因为老师让学生一次一次的读,孩子们感悟到海燕象征着海燕本身、无产阶级革命者以及现实中的人,这就是语文课中读的功效。通过读感悟到的东西,比老师传授出来的东西要实效得多,学生也乐此不疲,“书声琅琅”是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特征,朗读,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在这节课中,我始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我们的语文就需要把书读得有滋有味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幸福的。
  二、要有情趣盎然的课堂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心如其情,全神贯注进入角色,以引起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如:在学习《变色龙》时,我先让几个学生表演事先排练好的《变色龙》情景剧,学生们用四川方言夸张地表演人物对话,再加上他们形象的动作,入微的神态表演,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历历在目,学生们表演完之后,我请小组讨论用四字短语或成语概括人物性格,学生们兴趣盎然,个个争先恐后的抢答,气氛热烈,至此,我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文中主人公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可取吗?作为今天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学生纷纷表示:“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一个坚持自己立场的人。”这样就让学生把语文养料内化为自己人格的养料,把语文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生存的需要,进而塑造心灵,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生是幸福的.
  三、要有巧掘激情的课堂
  刘勰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就教材而言,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才华,情感与思想的结晶,如果教师把课文转为单纯的技术训练,如:字词,分段,中心等而忽視情感因素,那么,一篇课文就被肢解,其恶果就是抹杀了语文课的灵动生机。老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而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充分凭借自己的学识、见解和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深邃的智慧,捧着一颗心去与学生的灵魂相撞,让他们产生情感的火花,这样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才能得到真实而永久的东西。如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领悟文章恢弘的气势,简洁有力的语句,铿锵激越的情感,以及文章对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赞颂,只有教师被这种生命力激越和震撼之后,才能引导学生去体会除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火烈、豪放、动力十足这些表层东西之外,更为深层的内涵——作者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从而让学生得到永久的情感体验。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我认为,一旦通过我们的努力做到这一点,语文课就可能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幸福的。
  四、要有活用生活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语文是死的语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课本是死的课本。”足见,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是智慧的启蒙;是师生心灵相通、情感相融的媒介。语文的魅力源于教师的以情激情,以情唤情,使学生如浴春风,享受生活的幸福。一个语文教师应努力追寻幸福的生活化语文,在学生收获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活用学生生活中体验感受较多的情感,使之与课文情境巧妙结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达到课文与学生生活的统一,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主动体验课文的效果。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类似的经历:当你孤身一人遇到险境,你最终是怎样解决困难的?你有什么体验?这次经历和体验,会不会成为你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在带着自己的体验去朗读课文。全班学生几乎毫无困难地体会出课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巧妙借用生活之情所悟出的课文之理,比任何透彻分析都更直观、更真切、更永久。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精神获得自由、思维被激活、个性被张扬、智慧火花不断在生成时,他们所获得的已不仅仅是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生活的幸福。
  总之,课堂,是老师耕耘的一块乐土,是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一堂好课,是学生生命力的一次精彩展示,是学生生命品质的一次自主提升,语文课堂中离不开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交流、碰撞,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心与心的默契,情与情的交融,凡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的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幸福的课堂。
其他文献
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说道:“每当我们开启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儿童需要通过阅读与书不断对话,逐渐学习独立思考。因此,阅读是儿童学习的基础,更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  然而,我国的儿童阅读能力、阅读量与世界发达国家儿童还存在很
期刊
观课就像照镜子。使我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但发现了自己平时上课中存在的问题,也从中受到很大启发?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通过这次观课,使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  英语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老师只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过分强调英语知识的教学,结果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今后我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
期刊
摘要:“模型”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念性的描述,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一方面是让学生尝试进行模型建构活动,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血糖调节的机制以及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关键词:模型建构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拮抗作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课程理念更新为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
期刊
此论文为2017年度商丘市睢县基础教研室课题阶段成果,课题编号 L17210830  合理的构思,巧妙地安排,精心的设计是课程导入的基本要求,好的导入是引入课程的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上好课的一半。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我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谜语导入法  在学习《空气》时,我用一个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成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马被激发,对谜语的好奇,对空
期刊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中小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一节课,要想让所有同学全神贯注,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实行“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课堂教学要注意
期刊
一、创设预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导入时,其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新知识点的学习上来,并建立与以前的知识结构的实质性联系。针对学生来说,只靠言语描述,要做好这一点是不容易。而如果借助多媒体,提供色彩鲜艳、图象清晰的画面,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强烈的悬念,使学生疑中生趣,很容易达到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此时多媒体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不用费太多的语言去描述,也不用手拿很多的
期刊
在《大众文摘·2005年第5期》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应试教育引发兄妹杀戮》,读完后心中隐隐作痛。  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盖州市郊区的什字街镇北台村堂兄妹三人(王劲、王霄和王姣,前两者同班,后者矮一级)从小学习成绩优秀,不论是平时测验还是期末考试,他们总是将别的同学远远地甩在后面。于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了大人之间的竞争,常常牵动各自父母的心。只要是考试,他们总要急不可耐地详细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
期刊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引导学生读书,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呢?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孩子天性是喜欢读书的  当下,我们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迷恋游戏,不在少数,这意味着教师在培养阅读兴趣上薄弱,只要给孩子一些阅读上的诱惑,让读书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孩子很容易就喜欢上阅读。我通常引导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面对浩瀚书海
期刊
人生来就有一种惰性,也有一种积极性,惰性和积极性在不断地作斗争。建立课堂上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战胜惰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搭建平台。竞争就好像是饭菜中的油和盐,没有了竞争生活也就无滋无味,极其平淡,失去色彩。  大多数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自我意识和表现力很强,很想和很需要在大众场合表现自己。只是有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要求严格,经常受训斥,从来也没有得到过表扬的环境中。大人初次做一件事
期刊
引子——看《舌尖上的中国》,兴致盎然,蠢蠢欲动,仿制一篇,供大家打个牙祭一笑……  粗衣短打扮,文火煮相思。为君烹佳肴,且待欢情愿。  当老师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可以弥补平时由于工作繁忙而亏欠的家庭守护。利用这个假期,我也算是潜心研究,精心备课,耐心上课,做了几道小菜以侍奉家中的两位女主。  都知道做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佳,而我口味儿清淡,绝无一日不可无肉之福可享,且做炖肉做鱼确需技巧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