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成就美丽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gu8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有人说,圆满是一种美;有人说,完整是一种美。而我在课堂上经历了一次“意外”之后,觉得遗憾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意境深远,更能让人在遗憾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案例描述
  酿成错误,留下遗憾。
  事情发生在一次语文课上。
  这节语文课,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因为这篇课文听名师们上了很多次,羡慕别人上得好的同时,我也想上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备课时我反复地研读了教材,觉得上好本文不成问题。于是,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
  课堂上,我抓住了“了不起的父与子”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正如我预料的那样,教学进行得很顺利,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情感体会得也很到位。特别是在体会“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个重点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父亲挖的时间久和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了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困难,从而体现父亲的了不起。原本这样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了,可是这时我灵光一闪,觉得在父亲挖掘的这38小时里,同样也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呀,想想看儿子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废墟中艰难地等了38小时,期间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儿子是怎样应对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呢?
  于是,我便问道:“同学们,父亲为了救儿子,在废墟上艰难地挖掘了38小时,从中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正像你们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然而,在这38小时当中,在漆黑的瓦砾下面,儿子阿曼达他会怎么样呢?”孩子们有的说他在安慰他的同学,有的说他不害怕。这时我请手举得最高的罗宝贵同学回答,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他说:“儿子在下面38小时,没吃没喝,他饿死了。”我当时听到他这样一说,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便想也不想,加重了语气大声说:“儿子阿曼达死了吗?你是怎么读书的?”其他同学也忍不住哄堂大笑起来,纷纷说阿曼达没死。罗宝贵同学被同学们这样一笑,脸红红的,眼神闪烁,不知道该看哪好。本来不怎么善于说话的孩子,此时只是动了动嘴唇,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后却什么也没说。看到罗宝贵那种难堪的表情,我意识到我错了,我不应该直接这样反问他,害他在同学面前难堪。但错误已经酿成,无可挽回了,我只好硬着头皮接着继续上课,但心情却再也轻松不起来了。虽然后面的教学内容都能如期完成,但却索然无味。
  整整一个上午,我的心情郁闷到了极点。罗宝贵的那句话“儿子在下面38小时,没吃没喝,他饿死了。”又在我的耳边回响。我陷入了沉思,罗宝贵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他是怎么想的呢?当时我应该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耐心地听他说一说,或者换另外的一个提问方式,可能就不会伤害到他了。然而,面对当时的情况,我应该怎样处理才好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上网搜索,寻求解决的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在《如何处理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一文中看到了这一段话:“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该如何处理?我认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质疑的处理需因势利导。这时教师需要的不是答复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指点全班学生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让问题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我反复地读着这几句话,细细品味着,思路豁然开朗起来。是呀,课堂上面对罗宝贵的质疑,我应该先问他为什么会认为阿曼达死了,是怎么想的,然后表扬他善于思考问题,再问全班同学:“同学们,你们说阿曼达死了吗?”(他们肯定会说没死)接下来再说:“是的,如果是其他的孩子,在没吃没喝的漆黑的瓦砾下面,可能早就饿死了,甚至是因害怕而死了,但儿子阿曼达为什么最后能活下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处理的话,肯定会触动孩子们的思维,也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甚至还会成为整节课的又一个亮点。想到这,懊恼、遗憾一起充斥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三、反思
  从上面教学案例中,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然质疑,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经过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转变角色,平等对话
  (二)充分准备,随机应变
  古语有云:“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片段中,我的问题“在这38小时当中,在漆黑的瓦砾下面,儿子阿曼达他会怎么样呢?”是一时兴起,突然提出来的,课前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可以说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任何的准备,所以当学生质疑时,就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只能用老师的气势来掩盖自己的慌乱。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前车之鉴,所以面对学生突然的质疑,我才能临危不乱,随机应变。才能通过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最终水到渠成,让这堂课的教学散发出了耀眼的光彩。
  基于以上思考,我体会到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备好课和提高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重要性。
  四、感受
  月圓是画,月缺是诗。新月半弯,是一种缺憾;失败,是一种遗憾。但是,就是因为有了缺憾,才有满月之美;有了遗憾,才有成功之喜。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之前的懊恼和遗憾,哪有我现在这么深刻的思想认识。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遗憾成就美丽!
其他文献
《纲要》中指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在语言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唤起幼儿的真挚情感,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营造动态情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渲染欣赏氛围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构建想象空间,提高幼儿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微课”,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教学形式,主要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改变传
期刊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树立起“让孩子学会学习”的理念,能更进一步让幼儿整体、和谐地发展。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一种研究型的课程,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主题”是探究活动的核心,它既表明幼儿将要参与的系列活动,又是教师选择组织学习的内容、开展教育教学过程、创设环境的引航灯。因此,
期刊
对于儿童来说,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是支持他们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孩子身上都闪耀着极为个性的光芒,如何帮助幼儿在个性成长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园生活实践课程中的项目教学活动便是我们支持幼儿习得经验、养成好习惯的途径之一。  一、蔬菜项目助力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蔬菜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但许多孩子不爱吃菜,尤其是小班的孩子。究其根源是孩子们对蔬菜没
期刊
一、钢琴伴奏及中小学音乐课的概述  (一)钢琴伴奏的定义  在《音乐教育》这本书中,曾经提到过这样的一句话:“钢琴伴奏是在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快速而精确地即兴伴奏出相适应的和声与肢体的伴奏声部,同时,与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都要慎密相连,塑造出歌曲的一种形象。”作者在文中提到的钢琴伴奏所指的是钢琴的演奏旋律或者是和声来帮助学生正确的找出音准和节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感。  (二)钢琴伴奏在中小学音乐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高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不仅仅是考试科目这样的简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员组成部分,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对话世界的能力。今天的小学生们,今后会有无数的机会,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语言,作为人类交往的工具,不应仅仅是课本上生硬的单词和短句,还有试卷上的选择题。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语言控制中枢在12岁之前发展相当活跃。因此,在小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幼儿丰富的想象能力、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力条件。在幼儿园,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策略、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激起好奇心,引起创新兴趣。扩大幼儿视野,发展幼儿感官;提供充分的材料,鼓励尝试新材料,提供必要的帮助但不干预等都
期刊
一、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教育理念与城市相比也有差距。因此成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灾区。单纯的从幼儿个体的发展来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并不能达到其原本期望达到的早开发幼儿智力的愿望,相反的,还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挫伤,对幼儿的发展不利。  要说明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必须明确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概念。学界认为,将幼儿置于和小学
期刊
2020年的寒假是一个特殊的假期。 这个假期注定我们不能无拘无束地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秀丽美景;这个假期注定我们不能像往常一样,按时开学,回到课堂;这个假期注定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会是我们以后众多假期里最长的一次;这个假期注定是个别样的值得永久记忆的假期!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迫使我们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老师们为了“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调查同学们的身体状况……”一直在紧张地工作着;前
期刊
童声歌唱教学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公办校外机构的声乐教师,通过声乐教学,在学生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是一份必须承担的重重的责任。  那么,如何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呢?我的学员都是小学生,形式上的简单说教很容易,但可能效果不大,我认为可以在教学中遵循“润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关教育领域问题的关注和探讨逐步增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灵,让自己成为学生知识“源头”的“活水”;我们要抓准德育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我们要时刻谨记爱和包容的力量,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关键词:以水为师;终身学习;德育工作;爱和包容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生来本无常形却有穿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