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的小青老师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yjmhcaihio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右,你知道吗?在小二班实习的这段时间,你给了我很多温暖,让我更加喜欢幼儿教师的工作。你总是对我说‘我永远永远爱你,永远和你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你,永远都不和你分开’,想我的时候就抱抱小二班吧!爱你的小青老师。”这是实习老师告别时送给女儿的,也是女儿一直珍藏的一张卡片。卡片正面印着几个卡通人物,边角已有些破损,虽然质朴,但作为教师、作为妈妈的我,每每看到这张卡片,总是满满的感动。因为这张卡片不仅承载了一位实习教师对孩子们的留恋和不舍,还承载着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对实習教师无穷无尽的思念与深情。也许小女孩的这种思念和情感,小青老师永远也没有机会了解,但它一直珍藏在那里,在小女孩的心里,一直温暖着她。
  小青老师来了
  连续几天晚上入睡前,我都听女儿提到“小青老师”。虽然都只是只言片语,但让我知道班上来了实习老师,而且女儿很喜欢这位实习老师。
  “我生气了,因为皮特抢了我的玩具。小青老师发现了,她说‘右右,你怎么了’,我就说‘我生气了,他抢了我的玩具’。小青老师就摸了我一下。”
  “中午睡觉的时候,我睡不着,小青老师就陪着我。”
  “我找不到自己的海报,小青老师就说‘别着急,我和你一起找’。”
  “我特别喜欢小青老师,她和我们一起跳皮筋。”
  ……
  作为教师的我,不知道我们班的孩子回家后是如何描述幼儿园一天的生活的,一天中哪些事情令他们念念不忘; 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描述我的,对于我,他们喜欢还是不喜欢,理由又会是什么?作为妈妈,听到女儿在园一天的生活都浓缩成这些琐碎的片段时,我发现在一个三岁多的小孩子心中,也许一天的活动丰富而多彩,但触动孩子心弦的往往是那些自然的、温暖的、一对一的师幼互动片段,而喜欢一个老师的理由又是如此的简单和具体,在她需要的时候给她一个安慰、陪陪她、帮助她、像伙伴一样和她一起玩儿。
  小青老师走了
  那一天,女儿带回来这张告别的卡片。晚上睡觉的时候,她说:“妈妈,小青老师走了,她什么时候回来呀?”我告诉她:“小青老师是实习老师,还要回学校上学,等学会更多的本领,才能当真正的老师。”女儿说:“她什么时候能学完本领呢?学完了就回来了吧!”她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望着我。看着她明亮的眼睛,尽管不忍心,但我仍旧理性地告诉她:“也许你上中班或者大班的时候,她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但是不知道能不能回你的幼儿园。”从女儿懵懂的眼神中,我知道她对小青老师的归来充满期待,但是她还不理解为什么她喜欢的小青老师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为什么她不能是自己的老师;她也不了解,“再见”有时候意味着再也不能相见。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这样一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小青老师,你知道吗?有这样一个小女孩,每天都会无数次地想起你,思念你,盼望你的归来。尽管你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但你并不是孤身离开。你带走了一个三岁多小女孩对你满满的爱,愿这种珍贵、质朴、简单、透明的爱,愿这颗纯净如泉水般的心,让你拥有在这个职业上不断前行的力量。
  作为教师,如果每位离开我们的孩子,都对我们念念不忘,依依不舍,那是怎样一种幸福啊!
  小青老师回来看我了
  小青老师离开已经近一年了,原以为孩子年龄小,忘性大,但女儿对小青老师的思念至今还在。
  “我想小青老师了,她什么时候来呀!中午睡觉的时候,小朋友都睡了,我就在床上等着小青老师。等啊等啊!她怎么还不来啊。”
  “我想小青老师了。我想抱抱她。她一定会说‘右右,我多想你啊’!”
  在小青老师最初离开的那段时间,每晚入睡前,总是能听到女儿的自言自语,有时候她还会默默流泪。每天听着这样的思念话语,我常常眼眶湿润,我被这种真挚、纯真的感情所感动。
  升入中班后的一天,接女儿离园时,她特别兴奋地告诉我:“妈妈,今天小青老师来了,她是来看我的。”我知道,小青老师并不是专为女儿一人而来,但在女儿的心中,小青老师只为她而来。
  我相信,在我们每位教师从业之初,都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老师,我喜欢你”“老师,这是我给你做的小礼物”激动不已。我们常常会感叹,孩子是如此纯真有趣。做教师时间久了,面对幼儿这种珍贵的情感,我们是否如最初那般珍视呢?回想实习时的经历,孩子们喜欢围绕在我的身边,像一群快乐的小鸟般轻松自在。工作后班里只要有实习教师,孩子们也确实跟他们更亲近。那么,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喜欢年轻的实习教师呢?实习教师缺少教育实践的经验,他们很少关注整体,更多的是关注个体。他们心中没有清晰的目标,对孩子缺少要求,更多的是个体的交流和陪伴。但恰恰是因为这些,使他们与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情感联络。然而,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与儿童的心灵相通、是对幼儿和这份职业的无限情怀。只有这些,才是我们从业的根基。作为教师的我们,尤其是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我们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可能地关注全体,时刻关注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努力发现教育契机,关注幼儿的发展。当我们的能力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逐渐提高时,我们是否如最初般珍视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呢?
  无论我们从事这个职业多久,让我们永远将幼儿这种质朴、透明的情感作为我们最珍视的情感。师幼之间永远在相互滋养和温暖,幼儿最终会将我们的爱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回馈给我们,赋予我们在这个职业中不断前行的力量。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期“教育诊断”的话题源自一个很有趣的有关数学模式的探究。班里的孩子用大小、形状都不同的珠子,尽其所能地穿了一串按“大小模式”排列的项链。这条漂亮的项链引发了教师的认知冲突:这是模式吗?这不是模式吗?张老师和她的教研伙伴经过思考,最后用“男孩女孩”模式的类比解决了这个问题。其思维之巧妙,令人叹服。但,除了这种类比的思维,就模式本身的理论阐述,能给我们哪些思维支撑呢?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首都
从我参加工作便有了雪花插片,因为形状如雪花而得名。八十年代玩具还很少,小小的雪花插片是每个园所的必备玩具,虽然插片看上去很单一,但它却千变万化,用专业的词汇说,是一种低结构材料。自然而然,它也成了孩子们桌子上必备的玩具。除去正式的课程,那些插片是孩子玩得最多、陪伴孩子们时间最长的一种材料。小小的插片在那个简单的世界里给了孩子们多少欢乐、多少创造、多少故事。  慢慢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物质繁荣
《孟子·告子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赵岐注:“礼者,接之以礼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礼衰,不敬也;貌衰,不悦也。”从字面上来解释“礼貌”一词,是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得体气度与风范。因此,礼貌教育绝不是教孩子学会打招呼,学一些礼貌敬语这么简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中指出:成人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社会领域中也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
相信是一种信念,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自信,对班上的孩子也要有信任,这叫互信。   故事一  佳晨是我们大三班比较活泼的一个男孩子。午睡时常常不好好睡,爱动他身边的小朋友,影响他人午睡。因此总是有小朋友说:“老师,佳晨又悄悄拉我被子啦!”“佳晨动我脚心呢!”…… 听到有人告状,他赶紧做乖乖状,闭上眼睛假装睡觉,嘴角流露出得意的笑。  今天午睡时间,可儿跟我说:“薛老师,佳晨又拽我枕巾呢!”我
相信很多老師都经历过幼儿园的开放日观摩活动、幼儿园的各项评估验收活动、幼儿园接受领导的关心慰问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孩子们在园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陌生人。幼儿游戏时要不要和来园的客人打招呼、问好?也成为了很多老师心中的困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讲文明、懂礼貌,当我们成了教育工作者,教育下一代讲文明、懂礼貌更是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我认为“在开放日有无同客人老
编者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北京市海淀区学前研修室以“区域游戏”为切入点,引领本区骨干教师运用《指南》开展关于“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解读与有效支持”的专题研修。通过基于游戏现场的系列研修,骨干教师从观念到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们对游戏的认识、对《指南》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游戏的观察与指导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本期刊发的3篇文章《当老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成性资源 动态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资源、生成性资源。”其中,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区别于教学中的物质资源,更具生命力。提出课堂生成理论的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
孩子是纯净美好的存在、欢声笑语的源泉。平时的生活中我总能从孩子们身上获取能量,收获感动。他们是我创作音乐的灵感源泉,是我的“缪斯”!  还记得第一次创作歌曲《风》的时候,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园2个月左右的小班宝贝。他们喜欢音乐、舞蹈、大自然。在一次户外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看到秋风吹下一片片落叶,高兴地追逐着树叶奔跑,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看到此情此景,我和孩子们一起编出了一段歌谣:风儿风儿吹,树叶
案例中的幼儿园开展的绘本集市活动顺利结束后,家长和教师提出了交换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我想,绘本集市既然是孩子们的活动,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我试图从孩子们那里找到答案。于是,我将案例中的问题抛给我所在的大班的孩子们:“在图书跳蚤市场上,你会拿一本厚书去交换一本薄书吗?为什么?”我请孩子们通过举手来表明自己的选择。全班共34名幼儿,其中30名表示不会交换,有4名幼儿表示愿意交换。  我询问
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只让学生坐而受教,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教的法子也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即要教学合一。   ——陶行知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拼音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位计算机老师的发帖:“昨天上了五年级的一堂电脑课,内容是WORD